首页期刊导航|世界核地质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核地质科学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世界核地质科学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李子颖

季刊

1672-0636

sjhdzkx@126.com

010-64965429

100029

北京市9818信箱(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院)

世界核地质科学/Journal World Nuclear Geo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国家科技期刊办刊方针,紧紧围绕我国核地质学中心工作和发展前沿,及时跟踪和报道核地质理论、技术,为我国核地质工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为世界各国核地质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也为我国核地质工作的发展,特别是铀金矿地质科研、找矿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的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在新形势下,该刊将一如既往,继续办好本刊,为我国核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砂岩型铀矿"源-汇"系统

    贺锋张字龙武正乾刘鑫扬...
    419-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从"源"到"汇"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我国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研究中来,确定不同时期含铀物质的汇流路径,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富集机理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砂岩型铀矿"源—汇"系统是富铀物质从蚀源区风化剥蚀或从盆地深部富铀烃源岩活化,经汇流体系运移,再到盆地有利赋矿砂体聚集成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铀源、汇流体系和富集体系三部分.铀源外源是指在产铀盆地边缘大面积出露的富铀基底和岩石;内源是指含矿目的层本身的含铀建造,是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铀预富集;盆地深部富铀烃源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排烃,通过活动断裂可为浅部砂岩铀矿提供铀源.富铀物质从铀源区风化或活化搬运迁移到赋矿砂体并在砂体中运移的统一过程称为铀成矿汇流体系,沉积盆地的含铀物质主要在沉积期和成矿期通过汇流体系进入赋矿层位中.铀富集体系是砂岩中还原性物质或微生物等将含铀流体还原沉淀富集成矿的相关整体.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具有浅部渗入、深部渗出汇流体系特点,渗入与渗出汇流体系的相互叠加改造对铀成矿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砂岩型铀矿"源—汇"系统铀源汇流体系铀富集体系

    右江盆地大际山U-(Mo)矿床围岩蚀变特征及微量元素迁移规律——对区域内U、Au成生关系的指示

    田建吉刘畅吴玉李秋实...
    43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全球第二大的卡林型Au矿(共伴生有Sb、Hg、Tl异常/矿化)矿集区,有着滇黔桂"金三角"的美誉.值得注意的是,该区除发育Au(-Sb-Hg-Tl)矿床外,还产有大量赋矿岩性和控矿构造相似的U矿床(点),成矿特色鲜明.前人对该区Au矿开展了大量研究,而U矿研究较少,对U、Au的成生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文章选取右江盆地内典型的U矿床——大际山U-(Mo)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矿相学研究和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矿化的围岩蚀变为硫化、沥青质化、磷铝锶石化、硅化和伊利石化,揭示了矿化过程中Re、Tl、Mo、U、Cd、Ni、Co、As、Sb、MREE的相对富集.蚀变矿物组合及元素迁移规律约束大际山U-(Mo)矿床中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牛蹄塘组,成矿流体应为还原性有机流体与地表-近地表酸性、氧化性流体的混合,矿质沉淀发生在低温、酸性、还原环境中.综合分析认为,右江盆地内U、Au分布特征及矿床成因具有明显差异,二者应是不同成矿事件的产物.

    围岩蚀变特征元素迁移规律大际山U-(Mo)矿床U、Au成生关系右江盆地

    广西苗儿山地区马家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郑可志陈东欢庞雅庆罗桥花...
    450-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马家铀矿床为花岗岩型铀矿,在新一轮铀矿地质勘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不同于区内其他铀矿床赋存在印支期岩体中,马家铀矿床赋存在加里东期岩体内,是在加里东期岩体中铀矿找矿的新突破.从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和铀矿化等方面分析了马家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区内铀源丰富,加里东期岩体为产铀岩体;NNE向断裂构造规模大,其次级成矿构造发育,铀矿体严格受F2709、F2715和F2719等含矿断裂带控制;热液蚀变作用强烈,赤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钾长石化、紫黑色萤石化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控矿因素主要为富铀花岗岩、断裂构造和热液蚀变.下一步的勘查工作需加强在苗儿山岩体及相邻越城岭岩体中寻找同类型铀矿,继续加强对F2719、F2715和F2709等含矿断裂带的勘查力度,开展深部地质勘查,寻找富大铀矿体,扩大矿床资源量.

    成矿地质特征花岗岩型铀矿加里东期岩体马家铀矿床

    相山西部鹏姑山—平顶山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探讨

    方启春魏欣党飞鹏吕川...
    462-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鹏姑山—平顶山地区位于相山矿田西部EW向河元背—凤岗基底断陷带与NE向邹—石断裂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处在邹家山矿床4号矿带南西延伸段.近年来,该区铀矿找矿取得较大进展,揭露丰富深部地质信息,十分有必要进一步总结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为后续铀矿勘查提供指导.勘查资料分析表明:鹏姑山—平顶山地区深部发育有陡变的火山岩组间界面;邹—石断裂带F6主断裂和平顶山断裂延伸深度大,切穿火山岩组间界面,其旁侧次级裂隙也非常发育;热液蚀变主要发育在邹—石断裂带和平顶山断裂附近,蚀变期次多、幅度大;地表多种物化探异常信息丰富,断裂带旁侧次级裂隙和深部火山岩组间界面附近均发现了较好的铀矿化,多期次蚀变叠加部位发现有富矿石.分析认为:研究区具备有利的铀成矿地质条件,利用相山西部断裂与火山岩组间界面复合控矿的找矿模式,提出邹—石断裂带上盘旁侧次级裂隙带和F6主断裂深部与火山岩组间界面复合部位、平顶山断裂下盘及其深部与火山岩组间界面复合部位是有利的找矿部位.

    铀成矿条件找矿方向鹏姑山—平顶山相山矿田

    巴彦乌拉铀矿床芒来地段铀矿化特征与铀的赋存形式

    刘晓敏任晓平朱国明乔鹏...
    472-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彦乌拉铀矿床是二连盆地开发的第一个砂岩型铀矿床,近几年,在巴彦乌拉铀矿床西部芒来地段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系统分析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床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床西部芒来地段铀矿体分布与铀矿物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芒来地段含矿含水层砂体展布较稳定,具有稳定的隔水顶底板,矿体位于赛汉组上段下部辫状河相沉积的河道砂体中,总体呈板状,EW向展布,连续性较好.矿体埋藏深度浅,平米铀量与铀品位总体稳定.铀的存在形式为铀矿物、吸附态铀和含铀矿物,并以铀矿物为主,铀矿物主要以铀的磷酸盐矿物及沥青铀矿为主,偶见铀石、钍石等,这些特征对地浸开发十分有利.

    芒来地段铀矿体分布铀矿物赋存特征

    西藏驱龙铜钼矿床辉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孙悦党飞鹏黄勇吕川...
    483-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冈底斯岩浆带位于西藏中部,是新特提斯洋形成、俯冲、消减以及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记录了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过程和地质演变.驱龙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岩浆带的东段,以超大规模斑岩型铜钼矿产而闻名.矿床内出露中侏罗统叶巴组火山岩,古近纪和中新世花岗岩类侵入岩,以及辉绿岩脉等脉岩.基性-中基性岩脉是探索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变和幔源物质属性的重要窗口,是反演地幔物质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的直接研究对象.文章以冈底斯岩浆带东段驱龙铜钼矿床内辉绿岩为研究对象,在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全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辉绿岩的形成时代、源区属性和产出环境,浅析研究区古近纪构造背景,以期为冈底斯岩浆带古近纪基性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约束性数据支撑.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成岩年龄为(58.9±1.1)Ma,属古新世晚期,与驱龙铜钼成矿作用(16.9~15.8 Ma)无成因联系.辉绿岩属钙碱性系列,高铝(Al2O3=15.43%~18.42%)、贫钾(K2O=0.02%~1.39%)、低钛(TiO2=0.74%~1.05%),相对富集Rb、Th、U、La、Sr和亏损Nb、P和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弱右倾平环状,无负Eu异常,显示弧岩浆的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辉绿岩形成于冈底斯岩浆活动的第三阶段(65~41 Ma),是在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背景下,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折返,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得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快速上侵的产物.

    冈底斯岩浆带驱龙辉绿岩新特提斯洋弧岩浆古新世

    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铀源供应能力

    倪仕琪叶发旺黄波赵洋...
    496-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对铀矿的物源供应能力,对本区具一定规模的中酸性侵入岩体进行综合研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2个岩体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本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二长岩等岩体SiO2含量介于65.69%~77.66%之间,(N2O+K2O)含量介于6.61%~9.39%之间,Al2O3含量介于9.72%~16.60%之间,TFe含量介于0.11%~4.00%之间,CaO含量介于0.20%~3.70%之间,MgO含量介于0.07%~1.43%之间,相对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及Nb、Ta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介于 100.47×10-6~309.12×10-6 之间,LaN/YbN=2.38~11.48,LREE/HREE=3.09~9.77,Eu负异常,老鸦泉岩体为代表的大部分花岗岩体古铀含量介于4.02×10-6~14.66×10-6之间,高于地壳花岗岩的平均值(3.5×10-6),w(Th)/w(U)>4.2,风化过程中发生了铀流失,铀迁移量可达0.08×10-6~8.11×10-6.认为准噶尔盆地东缘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多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的火山岛弧环境,岩浆演化从钙碱性到碱性连续分异,呈高钾钙碱性-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并受到地幔物质混染.提出本区花岗岩具有两种不同含铀性特征,一种属于富钍富铀花岗岩,古铀迁移量高,可为准噶尔盆地东缘卡姆斯特、加波萨尔和将军庙等地区铀成矿作用提供较好的铀源;另一种富钍贫铀,古铀迁移量低,作为铀源贡献不大.

    中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铀源准噶尔盆地

    海南省陵水县高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符海转王世军黄泽佼徐子东...
    508-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研究区水化学、同位素和地温场数据,分析浅层地下冷水、地表水和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和年龄,估算地热水的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和循环深度.结果表明:高峰地热田地热水为溶滤型陆相沉积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介于1 133~1 215.8 m之间.热源为大地热流,大气降水入渗沿断裂带深循环运移,在大地热流背景下,不断被加热,形成高温地热水,赋存于裂隙发育的构造破碎带,热储沿断裂带展布,呈带状.地热水主要在F1、F2断裂带交汇处附近沿断裂作垂向上涌.在上涌的过程中混入冷水而降温,以自流热水井或热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有Cl-Na型、Cl∙HCO3-Na型和Cl∙HCO3∙SO4-Na型;地热水中 Cl-和 Na+含量最高,反映其具有深部高温热水来源的特征;热水中的Sr、Na+、Li+、Mg2+、Br、K+与Cl-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了Sr、Na+、Li+、Mg2+、Br、K+与Cl-具有相同的来源.热水中偏硅酸和氟含量均达到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称为氟硅理疗热矿水.地热水样品 3H含量小于2 TU,属于1953年以前形成的"古水",14C测年测定年龄介于9 530~10 830 a之间,利用Vogel校正模型得出 14C测年校正年龄介于8 462~9 802 a之间.利用硅-焓模型图解法分析得出地热水中混入冷水比例为0.82.利用多矿物平衡图解法、SiO2地热温标法估算地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54℃.地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 705 m.通过地温场特征分析,得出测温曲线斜率突变处构造裂隙发育,岩性破碎,透水性好,为良好的热储场所,对流活动较恒温段强烈,高峰地热田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热储温度地热水年龄地温场热储

    砂岩型铀矿多参数组合测井探管研制

    冯延强焦仓文布和于怀远...
    52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砂岩型铀矿测井作业需多次下井测量,随着钻孔深度增加,占钻耗时增加,成本增大,且存在塌孔、卡管等风险,提出研制满足砂岩型铀矿勘查阶段测井需求的多参数组合探管.通过优选参数,解决了三侧向电阻率、自然电位等参数间相互干扰影响,研制了数字化、模块化的独立控制、独立响应各参数模块,结合连接结构设计和多参数独立响应并行工作机制的开发,最终实现了井温、井斜、井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三侧向电阻率、声波、井径和定量伽马等多参数组合探管研制,其中伽马测井模块通过了计量检定,取得了检定证书.经测井应用,研制的多参数组合探管能够实现1次下井作业获取多种测井数据的目的,提高了砂岩型铀矿测井作业效率,降低成本,符合高效、低成本发展需求,并且多参数组合探管测井数对岩性界面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于交互薄层、夹层等地层岩性变化的指示效果明显.

    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多参数组合探管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在樟岭地段铀-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张家乐罗强胡鹏张峰...
    53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樟岭地段开展1∶10 000土壤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查证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目标地段土壤中Li、W、Cu、As、Zn、Rb、Sn、Bi、Nb、Ta、Pb、Th和U共13种元素的含量特征以及元素分布范围和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信息,认为该区主要成矿元素为U、Pb和Zn,3种元素分异性强、集散性明显、相关性好,并圈定了地球化学综合异常3处.通过对樟岭地段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预测,为区内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找矿方向和有利预测靶区.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找矿预测樟岭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