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汉语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

张博

季刊

1002-5804

sjhyjx@blcu.edu.cn

010-8230368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世界汉语教学/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旨在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推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本思想,反映跟随汉语教学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交流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情叙事视角下中国概况教学原则

    赵杨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情叙事是指通过共情策略、旨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叙事方式.本文以教学经验为基础,从共情叙事视角提出中国概况的教学原则,分别是微小叙事、知微见著;实现共情、改变认知;立足共性,平等对话.这些原则构成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基础.文章认为,基于这些原则,中国概况教学能够实现由表达内容到抵达共情的飞跃,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其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文章阐述的教学原则对综合课、阅读课、报刊课等课程的教学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共情叙事共性中国概况

    构式网络的运作:在互动中互塑

    施春宏
    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理论探索和应用分析的逐步深入,构式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语言学理论之一.然而,目前的构式语法研究仍以对具体构式的形义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为主体,对构式网络尤其是构式联结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讨论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此考察构式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互动构式语法的理论空间.文章在定位构式和构式语法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形义匹配性、经验适应性、价值调变性三个方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机制概括为互动机制、压制机制、反馈机制三种类型.文章着重讨论了构式网络的多重互动方式以及构式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指出,构式网络是在互动互塑中更新迭变,形成动态适应的复杂性系统.构式语法的互动互塑观具有普遍性意义.

    构式网络原理机制互动互塑复杂适应系统互动构式语法

    首届"华文水平测试"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
    31页

    从"区别词"看现代汉语词的界定

    邓盾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区别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身份鉴定来探讨现代汉语词的界定中的相关问题.文章指出了"区别词"的通行定义存在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定义使用的关键概念"粘着词"缺乏明确的内涵和配套的操作程序;第二,定义设立的鉴定标准"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缺乏事实依据,并且不能将目标对象唯一地圈定出来.文章提出应将"男"代表的单音节成分定性为不成词的词根语素,将"自动"代表的双音节成分定性为词根语素的组合.文章论证了上述新定性的合理性,并分析了由"区别词"的讨论引出的区分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难题,给出了本文的解决之道.

    "区别词"词的界定词根及其组合词与词组区分

    从动结式的产生过程看句法生成机制的演化

    杨大然程工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动结式从上古汉语的并列连动式发展而来,但先前研究提出的双音化趋势和核心偏移说均未能较好解释这一变化的动因及内在机制.通过核心偏移形成的两类动结式与强弱结果结构的比较,本文提出,核心左偏动结式形成弱结果结构,其中涉及底层核心动词到轻动词的"并入",而核心右偏动结式形成强结果结构,其生成中不仅涉及"并入",还涉及表达方式的动词词根(√V1)与v通过"融合"操作形成复杂谓词.本研究表明,"融合"相较于"并入"是晚出的句法生成手段,其运用不仅实现了从双核心连动式向单核心动结式的演变,也很可能促成了汉语其他句式结构的形成,并从更广泛意义上推动了汉语从动词框架语向卫星框架语的类型转化.

    动结式连动式核心偏移并入融合

    汉语特指问不同回应形式的话语功能及分布差异

    许立群
    6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指问区别于讲述问,汉语中正面回应特指问有三种形式:名词性零句、动词性零句、主谓整句,其话语功能各不相同,在语料中呈现对应的分布差异.名词性零句仅用于填补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不附加额外的信息表达需求,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整体顺应;动词性零句在回应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之外,还对该焦点信息予以强调和辨别,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局部凸显;主谓整句在回应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之外,还对相关话题进行重述,构建自我话语,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前提转换.本文对日常面谈语料、电话对谈语料、媒体对谈语料中三种回应形式的分析和统计结果能够佐证这一结论.

    特指问回应话语功能

    华文水平测试论文奖征稿启事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华文考试院
    78页

    基本核心词词义的跨语言表现与特点——对61种语言数据的分析

    许可冉启斌
    7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61种语言的基本核心词词义数据库,对60个基本核心词的词义进行全面比较.数据库共有11440个义项,基本核心词义项数量平均值为3.16,最多为21.对词义引申深度评分后,义项数量与引申能力排名基本一致.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义项较多,引申能力较强,副词not、数词、代词相反.基本核心词词义网络图谱形成弱联通图,图上最短距离最多为8,众数为4.中心性分析指向趋向动词、人体部位和形容词.模块化将核心词分为10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形成较大的词团,词类内部基于名词是否指人、形容词情感性等特征又形成小类.一些词在类间起到桥梁作用,如hand连接动词和身体部位名词,die等词连接动词和形容词等.

    词义类型基本核心词词义引申数据库跨语言

    "边听边读"输入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莫丹江新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眼动跟踪技术探究"边听边读"输入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加工过程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中级汉语二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边听边读"和"只读"两种输入条件下的眼动指标,研究"边听边读"输入是否对阅读产生冗余效应.结果显示,二语者在两种输入条件下阅读的凝视时间、总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出次数均未出现显著差异;而母语者"边听边读"输入比"只读"输入的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多,跳读少.在"边听边读"条件下,二语者和母语者对大部分词的注视均早于音频(即读早于听),但二语者的听读一致比例显著大于母语者,读早于听的比例显著小于母语者.研究结果表明,"边听边读"输入对汉语二语者的阅读没有产生冗余效应,听觉信息的呈现没有增加二语者的认知负荷.

    边听边读多通道输入阅读眼动研究汉语二语学习者

    界面视角下韩国学习者汉语否定辖域的习得研究

    何木璇郑丽娜常辉
    1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否定词"不"的位置会影响否定辖域和句子语义,是典型的句法-语义接口现象.通过"组句测试"任务,本研究采集了韩国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母语者在三类与否定辖域相关的语序对换条件下的产出数据,探讨汉语二语学习者对汉语否定辖域的习得.结果表明,三类最终均可习得,其中,"不"与副词的语序对换最难习得.研究结果支持"接口假说"的观点,认为二语水平达到接近目标语水平之后,句法-语义内接口知识能够习得.本文还讨论了母语和目标语输入等因素在内接口习得中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影响了同类接口不同现象的习得难度.

    韩国学习者汉语否定辖域接口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