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陈凯先

双月刊

1674-3849

wst@casipm.ac.cn

010-62616352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ourna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是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指导下创办的,集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先导性科技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最活跃、影响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面向全国中医药管理、科研、生产、流通、教学、临床、 出口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其宗旨是弘扬中医药,宣传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中药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 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主要栏目:中药现代化专论、战略决策与法规、思路与方法、高技术应用、药学前言、中药资源保护、药品分析与鉴定、基础研究 与临床应用、市场评述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产业经济研究等。  本刊作为唯一一本国家级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为科研、教学部门 等医疗单位和产业部门介绍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宣传临床经验、展示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中药规范化、规模化。   本刊现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  本杂志为双月刊,全年6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组学的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贺晨菲程豪格冉春龙刘向哲...
    2600-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风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中医学认为痰浊、实热是中风病的常见病理因素。中风病的早期诊断通常依赖于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MRI、CT等,尚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生物标志物。因此,探索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生物学标志物,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可为中医药防治中风病提供客观化数据支持,对于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临床生化指标、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发现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相关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期为中风"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分子依据,为证候实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分析

    李亚青王灿苗明三
    2607-2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病症特点,对其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吻合情况及其优缺点,以期改进现有的动物模型、为临床研究提供更直观的参考。方法 检索现有的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资料进行分类,结合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各模型进行赋值评估其临床吻合情况、评价模型优缺点。结果 现有的勃起功能障碍模型根据病因分为血管性模型、神经性模型、心理性模型、去势模型及内分泌模型等共10种,其中,中医临床吻合度较高的是药物注射联合高脂饮食复制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高尿酸勃起功能障碍大鼠模型,中医吻合度均为63%,且能够全面地模拟临床病理特征和过程;西医吻合度较高的是双侧海绵体神经挤压模型、脊髓损伤模型,西医吻合度均为49%;各模型各有优缺点,普遍在于缺乏中医西医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结论 现有的动物模型制备诱因单一,多符合西医病因病机,与中医病机联系较少,缺少中医证候的体现,中西医吻合度均普遍不高,中医药治病从多方位辨证论治,应将中西医病症特点结合,采用多因素造模方法,共同反映勃起功能障碍的病理病变过程,完善现有的模型,建立更符合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勃起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勃起功能障碍阳痿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吻合度优缺点

    基于Nrf2/SLC7A11/GPX4通路探讨首乌丸对卵巢早衰大鼠铁死亡的影响

    加秀凤周勇张超陈刚...
    2615-2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乌丸调节卵巢早衰(POF)大鼠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铁蛋白(Ferritin)、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线粒体铁蛋白(MtFt)的表达调控细胞及其线粒体内铁的储存与代谢平衡及过氧化损伤对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将60只成熟SD雌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首乌丸4周组、首乌丸6周组、首乌丸预防组、补佳乐组(西药对照组)及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以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160 mg·kg-1)腹腔注射建立POF大鼠模型,予首乌丸灌胃治疗后,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电镜观察卵巢颗粒细胞(GCs)超微结构改变;生化检测活性铁、丙二醛(MDA)的含量;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相关因子之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紊乱,卵巢颗粒细胞(GCs)超微结构被破坏,均可见胞质内线粒体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或者消失而出现空泡性改变,部分出现核染色质凝聚、边集、核固缩等细胞凋亡现象,而部分核染色质未见明显异常;大鼠卵巢组织内MDA和活性铁浓度明显增加(P<0。01);Ferritin、SLC7A11、GPX4和FSP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Nrf2、SLC7A11、GPX4和FSP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而MtFt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首乌丸干预组上述改变均得到明显改善,首乌丸预防组作用更显著。结论 首乌丸可能通过调控MtFt与FSP1及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调节细胞内及线粒体内铁的储存与代谢平衡、减轻卵巢过氧化损伤等多途径抑制铁死亡,改善POF进展。

    首乌丸卵巢早衰大鼠铁死亡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

    基于UPLC-Q-TOF-MS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扶正化纤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

    孙竞然卢秉久郑佳连孟宪生...
    2623-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UPLC-Q-TOF-MS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扶正化纤方有效化学成分,探究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分析扶正化纤方的有效成分。从药物代谢动力学、靶点信息、GO富集及KEGG Pathway等方面进行分析扶正化纤方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小鼠,给予扶正化纤方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关键通路及靶点,进一步提升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共鉴定出35种有效化学成分,主要为皂苷类及有机酸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药物靶点669个,共同靶点440个,获取核心靶点5个,关键有效成分11个。预测主要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为PI3K-Akt、FOXO、NF-κB信号通路等;体内实验证实扶正化纤方通过PI3K/AKT、FOXO、NF-κB信号通路改善小鼠肝纤维化。结论 扶正化纤方抗肝纤维化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可通过下调PI3K、AKT、NF-κB、上调FOXO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扶正化纤方肝纤维化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PI3KFOXO

    病证结合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度分析

    周立捷王彦刚王晨徐楚楚...
    2638-2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突破抗反流屏障从胃逆流到食管乃至口腔、咽喉及气道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难治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GERD效果明显且接受度较高,构建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方法 检索相关数据库,以GERD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将现有病证结合的GER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成模表现、模型特点进行总结,对具体造模方式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因进行探讨,并根据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进行吻合度评价。结果 GERD病证结合模型在手术或药物刺激基础上,如食管灌注外源性酸、手术干预改变大鼠胃肠道生理结构造成胃反流或混合反流,施加中医干预因素,肝郁型动物模型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气郁痰阻型以夹尾刺激法,瘀血阻络型以慢性应激刺激联合高脂饮食,脾虚湿热证以内外因湿热干预法为主。结论 目前GERD动物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西医病证特点吻合度,但中医吻合度较低,因此根据中医证型病机的不同提出相应改进和观察方法,以及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GERD模型建立提供参考,建立符合中西医病证特点且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为GERD机制和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动物模型病证结合模型评价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芪归抵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郭玉琴鲁玉辉范丽妃陈小梅...
    2648-2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芪归抵挡汤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芪归抵挡汤治疗DKD的潜在作用成分及靶点。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模拟核心靶点与关键成分的对接模式。最后观察芪归抵挡汤对db/db小鼠的影响,从体内实验层面验证该方抗DKD的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117个潜在活性成分,427个药物靶点和2151个疾病靶点。KEGG富集分析183个交集靶点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信号通路可能是作用途径之一。分子对接揭示AKT1、TNF与常春藤皂苷元、豆甾醇、β-谷甾醇具有较强结合力。体内研究结果显示芪归抵挡汤可改善db/db小鼠一般情况、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逆转肾脏损伤病变,并能显著下调PI3K、p-Ak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表达。结论 芪归抵挡汤具有调控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芪归抵挡汤糖尿病肾病补虚通络法PI3K/Akt信号通路

    基于"脾散精藏意"探讨氨基酸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李婷婷战丽彬范晓凤
    2662-2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功能障碍归属中医学"呆病""痴证"范畴,发病率逐年升高,调节氨基酸代谢可能是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氨基酸为脾所散之精,布周身而司藏意,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散于脑,传达脾所藏之意,参与神经元通信及认知活动过程。治法以补脾益气、温阳健脾、滋阴补脾为主,兼以化痰祛瘀解毒,以调节氨基酸代谢,恢复脾主运化功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脾散精藏意"理论指导下调节氨基酸代谢为中医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策略。

    脾散精藏意氨基酸认知功能障碍从脾论治

    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探讨T2DM"土壅木郁"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张爽李品安继仁杨宇峰...
    2668-2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慢性高血糖为特征,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性疾病。近年来,肠道菌群、胆汁酸和T2DM之间的关联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中医学认为,脾胃属土,肝胆属木,脾土壅滞,土壅内热,影响肝木之疏泄;肝木郁结,气机氤氲,阻遏中焦,最终壅滞脾土,此乃"土壅木郁"之象。土壅与木郁互为因果,为消渴病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土壅不能运化水谷以滋养肝木,肝失濡养,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气郁化火伤阴,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诱发消渴。从现代医学及生物技术角度来讲,以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为切入点,阐释土壅木郁理论的科学内涵。肠道菌群失调是土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脾土壅滞,水谷不化,影响机体消化、免疫、脂质等方面,致使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代谢异常是木郁的重要微观体现,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致使胆气郁滞,胆汁酸代谢分泌异常。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通过影响T2DM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胆汁酸池组成等一系列变化来调节葡萄糖代谢和糖稳态进而影响糖尿病发展进程。因此,本文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轴角度探讨T2DM"土壅木郁"的生物学内涵,更好地阐释T2DM土壅木郁机制的科学性,为防治T2DM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

    肠道菌群胆汁酸2型糖尿病土壅木郁抑木扶土

    基于"菌群-代谢-免疫"轴从"毒热"论治急性胰腺炎的思考

    崔钰莹周琪尚东赵亮...
    2676-2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和动物模型具有特征性肠道菌群表型,且与AP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直接或将营养物质分解代谢成功能性产物间接参与宿主免疫调节。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衡激活免疫炎性反应,是AP重症化的主导力量。中医将肠道菌群失衡所致机体代谢异常及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归为"内毒"范畴,与诱发AP之外毒(酒毒、食毒、寒毒等)合病,毒郁不解,久则化热化火。因此,"菌群紊乱-代谢异常-免疫失调"是AP"毒热"病机演变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中医经典方剂和验方通过靶向调控"菌群-代谢-免疫"轴防治AP重症化,既丰富了中医"毒热"理论的科学内涵,又为中医药防治AP提供了新思路。

    毒热理论急性胰腺炎肠道菌群代谢表型宿主免疫

    基于认知心理学探析"脾主思"的认知理论内涵

    孙敬宣战丽彬
    2682-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主思"理论因"思"具有丰富的情绪和认知含义而备受讨论,目前情绪含义方面已有诸多古今释义和临床应用,但是认知含义方面因时代局限并未被深入探讨。本文结合文字学、中医学的认识对"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与"脾主思"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情绪"思"的实质进行了探讨,之后结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认识对"思"所具备的各类认知内涵进行了分析说明,举出了如"记忆提取、表象、深层加工"等认知过程与中医"思"的相关性,对"脾主思"的认知内涵进行了解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相关认知障碍时提供脾藏象理论支撑,并为中医学"脾主思"理论的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脾主思五神脏脾在志为思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