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陈凯先

双月刊

1674-3849

wst@casipm.ac.cn

010-62616352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思源楼12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ournal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是在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指导下创办的,集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先导性科技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最活跃、影响最大、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面向全国中医药管理、科研、生产、流通、教学、临床、 出口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其宗旨是弘扬中医药,宣传中医药发展战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使中药产业成为21世纪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而造福全人类。   主要刊登内容: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展及 相关政策:从药材种子选育、栽培、饮片炮制直至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方法、标准等:从药材直至成药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实践;中药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实践;中医药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国际化的战略、政策、措施及范例,中药进入各国的途径、申报程序等;国内外有关部门中药、植物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现状、措施及典型实例;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它有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   主要栏目:中药现代化专论、战略决策与法规、思路与方法、高技术应用、药学前言、中药资源保护、药品分析与鉴定、基础研究 与临床应用、市场评述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中药材生产与基地建设、产业经济研究等。  本刊作为唯一一本国家级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为科研、教学部门 等医疗单位和产业部门介绍最新成果、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宣传临床经验、展示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中药规范化、规模化。   本刊现己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药学文摘》、《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  本杂志为双月刊,全年6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药成方制剂海外注册路径研究

    林林谭勇温博魏嘉茵...
    557-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成方制剂在海外国家注册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形成中药海外注册的策略,为我国中药成方制剂走出国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 选择5个代表性国家,组成相应的专家团队和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对目标国的中药成方制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导文件作为路径研究资料,将文件进行直译、归化翻译、校对、图表化,并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国内外专家咨询机制,形成中药成方制剂海外注册的路径。结果 明确了中药海外注册标准化的路径,并以流程图、表格和说明文字制定中药在5个国家的详细注册路径和相应的工作策略。结论 通过制定目标国的中药注册标准化路径,可为我国中药成方制剂走向国际平台提供参考。

    中药成方制剂海外注册路径策略

    国医大师陈可冀运用延胡索治疗心系疾病经验研究

    李洪峥杨文文于子凯曲华...
    564-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分析国医大师陈可冀运用延胡索治疗心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并传承用药经验。方法 收集并整理陈可冀院士2002-2010年运用延胡索治疗心系疾病的医案处方,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聚类、不受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方法,对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进行统计、关联、聚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陈可冀院士运用延胡索临床医案146则,治疗心系疾病主要为胸痹、心悸、眩晕。共包含中药166味,除延胡索外,使用单药频次最高的丹参、川芎、赤芍。在胸痹病的治疗中,多运用辛、苦、温类药物,归肝、心、脾经,高频对药为川芎-延胡索、赤芍-延胡索;常用角药为赤芍-川芎-延胡索、瓜蒌-薤白-延胡索。聚类分析提示陈院士治疗胸痹常用方剂为冠心2号方、瓜蒌薤白半夏汤、柴胡疏肝散。在心悸病的治疗中,多运用甘、苦、温类药物,归肝、肺、脾经,高频对药为苦参-延胡索;常用角药为麦冬-延胡索-五味子。聚类分析提示陈院士常用方剂为生脉饮、天王补心丹,延胡索、苦参、黄连为陈院士治疗心悸的特色用药。在眩晕病的治疗中,多运用甘、苦、温、平类,归肝经为主的中药,药物组合的关联分析提示钩藤-延胡索、天麻-延胡索为常用对药,天麻-钩藤-延胡索为常用角药,方剂以天麻钩藤饮、陈氏清眩降压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结论 陈可冀院士以中西医结合为则,发挥延胡索活血止痛治疗胸痹、活血定悸治疗心悸、镇静定眩以治疗眩晕,将延胡索视作使药直达病所发挥作用。

    延胡索组方分析用药规律胸痹心悸眩晕

    基于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从"阴瘤"论治结直肠癌

    王菲叶郭欣煜许云龚璐天...
    57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阳学说是在整体辨证指导下中医学朴素的辨证思想,阴阳盈亏的动态变化可以反应人体的生命活动。笔者团队在前期的文献调研和临床实践中发现"阳虚阴结"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关键病机,阳气不足,痰、湿、瘀等属阴的代谢产物失于气化而积聚形成"阴瘤",停滞于肠道而形成结直肠癌。阳化气是正常细胞代谢产生能量的过程,阳虚而阴邪之物不化在体内结聚而成瘤。阴阳失衡所产生的盈亏之变可引起体内的能量或物质代谢变化,其中谷氨酰胺是肿瘤细胞中消耗量最大的氨基酸,其代谢过程中不仅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还可拮抗免疫细胞对谷氨酰胺的利用,并创造一种乏氧的酸性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本文对结直肠癌细胞谷氨酰胺代谢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从"阳虚阴结"的病机阐述结直肠癌发生,并阐释中医药重塑肿瘤细胞代谢的科学理论,旨为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直肠癌阴瘤谷氨酰胺代谢温阳通下

    基于PageRank算法及Mplus因子分析探讨杨霓芝教授诊治IgA肾病规律

    卢家言张腊胡晓璇凌曦淘...
    58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多层次分析名老中医诊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为传承中医肾病名医经验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采集并标准化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教授门诊在2010-2020年期间诊治IgA肾病患者的医案数据,并将患者分为尿血组、尿浊组及肾衰组。利用FangNet平台进行PageRank算法计算药物THScore得到不同亚组IgA肾病核心药物。通过Python(SciPy包、Clusterheatmap包)可视化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应用药规律,应用Mplus软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及斜交旋转GEOMIN法进行药物处方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总共纳入145例IgA肾病患者,共548诊次。其中尿血组54例、尿浊组51例及肾衰组40例。基本证型有9种,含气虚证(91。79%)、血瘀证(77。01%)、湿热证(66。06%)及阴虚证(38。69%)等。总队列核心药物24种,尿血组23种,尿浊组21种,肾衰组16种,主要为益气补阳药、滋阴养血药、活血祛瘀药、清热凉血药等。IgA肾病辨证用药规律(Z-Score>0。5且P<0。05):气虚证常用药物:黄芪、山茱萸、菟丝子。血瘀证常用药物:丹参、泽兰、山茱萸等。湿热证常用药物:蒲公英、石韦、桃仁、土茯苓等。阴虚证常用药物:墨旱莲、太子参、女贞子等。根据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杨霓芝教授治疗IgA肾病核心药物组合因子包括:F1(菟丝子、山茱萸、黄芪);F2(白茅根、小蓟、茜草);F3(女贞子、墨旱莲、太子参);F4(泽兰、桃仁)。结论 本研究通过应用PageRank算法及Mplus因子分析,分组分析杨霓芝教授诊治IgA肾病经验,明确以"气虚血瘀、湿热阴虚"为核心证型,"益气活血、清热养阴"为核心治法的IgA肾病岭南中医诊治心得,为传承名医经验提供方法参考,促进中医药的开发利用。

    因子分析PageRank算法IgA肾病名老中医经验

    运脾化痰通窍方提取工艺优化

    余金凤艾璟栾宁闫明...
    59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实现运脾化痰通窍方提取工艺优选,并建立组方指纹图谱。方法 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提取液指纹图谱进行宏观表征和相似度分析,以黄芩苷、汉黄芩苷、迷迭香酸、甘草苷、甘草酸、出膏率为关键质量属性,以提取时间、加水倍量、提取次数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AHP-独立性权重法进行综合评分,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总量统计矩相似度评价方法,不同提取方法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均值为0。8807,工艺评价模型函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01、R2=0。9904,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优选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全方饮片加10倍量水,提取1。5 h,提取2次。结论 优化的工艺稳定可靠,建立了符合该方提取液指纹图谱特点的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为该方后续工艺研究全过程质量控制奠定物质基础。

    运脾化痰通窍方提取工艺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指纹图谱AHP-独立性权重法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贾福运高晟玮张瑞张茜...
    60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有关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4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3。0软件进行Meta网状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7篇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液。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②在心绞痛症状有效率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常规疗法>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③在心电图有效率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④在全血高切粘度改善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⑤在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⑥在血浆粘度改善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⑦在纤维蛋白原改善方面:中药注射液疗效排序依次为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参附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注射液>常规西药治疗。结论 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其中在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和全血高切粘度改善方面,参麦注射液治疗效果最佳;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效果最佳;在全血低切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改善方面,参附注射液效果最佳;在血浆粘度改善方面,参附注射液效果最佳,但目前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中药注射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血流变学网状Meta分析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贺晨菲马驰远刘向哲
    617-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中风是我国居民致残的首要病因,治疗选择仍然有限。通腑法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着脑肠互动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肠互动在缺血性中风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脑肠互动"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从肠道菌群、脑肠肽、肠道代谢产物、肠道粘膜屏障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阐述,总结出通腑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含量、肠道代谢产物含量及修护肠道粘膜屏障等治疗缺血性中风,以期为阐明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多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缺血性中风通腑法脑肠互动肠道菌群脑肠肽

    中医脾虚本质科学内涵研究之探讨

    吕林王凤云马祥雪张北华...
    62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虚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起源、规范、成熟、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医脾的生理功能涉及"脾主运化、升清、统血";从脾本脏功能将"脾主运化"分解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部分进行研究,更有利于阐释脾主运化科学内涵。脾主运化是脾主升清的基础,脾主升清又是脾主运化的深化,脾主统血则是脾主升清的转归,三者存在递进的逻辑层次关系。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研究的兴起,为脾虚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基于中医脾与内质网功能之间的关联性,从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脾虚本质物质基础,为脾虚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脾虚脾主运化内质网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肠道菌群

    基于肠道菌群的脾虚证研究述评

    张坤漓吕咪胡佳艳余文熙...
    628-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脾虚证肠道菌群多糖中药

    从脾论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王涵王萍王奕晨唐旭东...
    634-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是胃粘膜"炎-癌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模式,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优势。PLGC病位在脾胃,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异常是症状发生的主要机制,由其演化而生的湿、痰、瘀、毒等胶结积聚久留促发局部病变。脾虚与PLGC发生发展的胃粘膜微环境失衡有关,涉及胃黏膜炎症、胃内菌群、胃黏膜屏障、免疫功能、能量代谢、黏膜分泌等机制。本文从脾入手思考PLGC的病机、治法、用药思路等,对统一认识、开拓临床和科研思路有参考意义。

    胃癌前病变炎-癌转化中医药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