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回屯京旗生活述论

    魏影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驻京八旗的生计问题,清政府曾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几朝移驻京旗满洲闲散回屯至东北地区的拉林、阿勒楚喀、双城堡、呼兰从事屯田活动.为了使这些京旗更好地适应回屯生活,在乾隆朝移驻初期,清政府给予京旗优厚的待遇,出发前发给置装银,到屯后发给立业银,用于采买衣服、籽种、农具、车辆和碾磨等,但由于京旗素来不知节俭,银钱到手随即荡尽,为此,嘉庆、道光时期,清廷改变了对回屯京旗的管理模式,其所用器物均由吉林地方事先代为准备.此外,京旗到屯后所需的米粮、庭院和住房等也都事先配给齐整,并在回屯区内建有相应的水井、街道、桥梁、驿站等基础设施.京旗的到来加强了东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种植棉花和养蚕等技术相继传入东北地区,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清代回屯京旗京旗生活

    黑龙江四季屯满族民歌的文化记忆与当代传承——基于何世环老人口述资料的整理与思考

    颜铁军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四季屯何世环老人被称为"满语活化石",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用满语日常交流的老人之一.她的一生见证了黑龙江沿岸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其口述故事也呈现了当地鲜明的满族民风民俗.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运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结合何世环老人的口述与满族民歌的口头表演、乐谱音乐与歌曲内容分析,再现了满族民众祈祷美好生活、期盼族群延续、批判旧社会毒害等愿望与情感.最后文章对满族民歌当代传承进行总结,以期为满族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扬提供借鉴与参考.

    满族民歌何世环文化记忆音乐传承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以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问题为中心

    朱淑君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是近代国家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内容,这场制度变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和政治生态.选举制度是城镇乡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移植而来的西式票选制度对当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低估."居民"等地缘主义视角的治理概念取代了传统"臣民"等身份视角的旧政治话语."选民"观念确立的背后则是西式选举制度的移植,基层治理中的权力来源和权力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

    清末新政基层治理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制度

    "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对清代满汉关系研究中"旗民界限"视角的反思

    张欢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旗民界限"视角在清代满汉关系研究中备受重视,但学界对于"旗民界限"的性质存在重大争议.在"不分满汉,但问旗民"这一话语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惯于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旗民界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旗民界限"的性质不是"二元对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二元合一"的.在辨析各种观点基础上,笔者提出反思"旗民界限"视角的若干进路,以飨学界同仁.

    "旗民界限""不分满汉,但问旗民"二元对立二元合一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上)——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徐良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自然心悟本体论中国哲学

    宛敏灏《词学概论》字声之学探赜

    沈文凡刘钦可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宛敏灏先生是20世纪词坛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凝聚心力所撰成的《词学概论》历经数次出版,至今仍能为当代研究者们指点迷津.其中《字声在词里的运用》一章不仅涵盖了四声发展的始末,还对字声的具体用法及搭配作出经典阐释.宛先生的词学研究析毫剖厘,鞭辟入里;从音与声的多重维度思考词与音乐的关系,以音乐性为线索,归纳总结出词的发展路径,同时为字声之学贡献了新的观点与论据,对"入派三声"的语音现象作出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将字声之学更为自然地融入到词学研究整体之中.全书从布局中见宏大开阔,从字声处察匠心巧思,是具有词学理论意义之著述.

    宛敏灏字声《词学概论》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美学

    王艳荣石佳鑫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意象与葬礼仪式,不仅可以窥见鄂温克文化的野性与柔情,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游牧民族在艰难生存中向死而生的大爱,从而领悟超越死亡、生命至上的永恒精神.

    《额尔古纳河右岸》死亡美学挽歌精神彼岸

    论《从此以后》中的创伤、幽灵叙事和主体性重构

    杜丽丽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与幽灵叙事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以幽灵的形式对现在造成侵扰的多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创伤,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书写即是对创伤的挖掘和治疗.文章通过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从此以后》的文本细读,探讨小说所再现的个人和家族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以及它所采用的幽灵叙事模式;借鉴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分析在追寻的叙事框架下,当代主人公比尔·昂文艰难的自我主体性重构;进而论述以《从此以后》为代表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在创伤表征和创伤见证方面的伦理意义.

    《从此以后》创伤幽灵他者主体性创伤表征

    《册府元龟》引《国语》考述——《册府元龟》引书系列研究之三

    刘根辉李志芳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计算机辅助研究和Python语言编程技术对《册府元龟》引书进行穷尽式统计与分析,可有效解决《册府元龟》"引文不注出处"的历史问题.基于《册府元龟》与《国语》的数字化文本,经过全文比对并辅以人工处理,得到完整的《册府元龟》引《国语》数据库.通过引文特征分析,可大致推断《册府元龟》引《国语》所据底本当为公序本,或极有可能大量参照了公序本.对《册府元龟》引《国语》异文的考辨,可为进一步完善校订本《册府元龟》提供参考.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引书研究及文献校勘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引文特征异文考校计算机辅助研究《册府元龟》《国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张宝君张浩言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价是保证质量的前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优势功能的聚合物,其建设过程和质量离不开科学、系统、高效的评价机制这一"定盘星".紧扣立德树人任务,贴近学生现实需求,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建立评价目标导向和体系架构厘定机制、健全评价指标内容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评价关键技术创新机制,既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应然选择,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优的根本保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