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徐兴祥

双月刊

1007-5674

jlnu2015@163.com

0434-3292015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海丰大街1301号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常设栏目有:纪念专题、专题讨论、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研究、美学研究、东北史研究、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争鸣园地等,重视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心理研究、教育方面的新成果,不定期开辟《中学校长论坛》、《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以其师范性、地方性、科学性、服务性强为特点,为繁荣学术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服务,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咸丰朝盛京宫殿的缮修和保固赔修

    关亚新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入关后,在盛京设置了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盛京内务府掌理盛京宫殿缮修之呈报,盛京工部掌理盛京之营作.在咸丰朝,盛京内务府向盛京工部共提交了23项缮修盛京宫殿工程的呈请,盛京工部依其职掌和缮修工程情况,分别作出正常缮修、延缓缮修、暂缓缮修和无法处理的决定.约三分之一的缮修工程由盛京内务府、盛京工部和盛京将军衙门或双方或三方会同修缮或独自修补,其余缮修工程或被延缓或被暂缓或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如盛京天气冬季寒冷,无法施工,还有砖瓦尚未烧造、木料潮湿等工料欠妥之处,而根本原因则是国库虚空,盛京宫殿缮修经费无款可拨.为保证盛京宫殿缮修工程质量,清廷实施了保固赔修,这既督查了工程质量,又督管了缮修人员.一旦缮修工程被赔修,其赔偿执行周期较长或迟迟不交,国库垫资不能快速回笼,从而就会影响国库资金的运转.纵然如此,保固赔修仍不失为缮修工程管理的重要举措,为今天工程营建和修缮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经验.

    清代咸丰朝盛京宫殿缮修保固赔修

    罪与罚:清朝废官军台效力赎罪研究

    徐雪梅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官军台效力赎罪是清朝废官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针对"犯私罪之人"的惩治性举措.从将废官解送京师、发配军台,到废官服役于军台,直至捐赎与宽免,清朝都定有明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出清朝中央及地方各部门间的联动关系、职官问责制度对官员的监督与约束,而且也彰显出清帝对用人取舍之权的掌控,皇帝是所有环节的最终裁决者.虽然清帝煞费苦心地区别各类废官,并对各种捐赎情况进行了审慎的分类,以期不同性质的废官都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但在封建王朝周期性政治危机的影响下,军台效力赎罪之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终在清末沦为一纸空文.

    清朝废官军台效力赎罪

    锡伯族语文和满族语文的关系和差异

    付勇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锡伯族与满族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密切的接触与交流.但因锡伯族多次迁徙,与满族的语言接触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依据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了锡伯族与满族语言文字之间的亲近关系,并通过考察锡伯口语与盛京满语方言之间在词汇、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解释了锡伯口语的历史传承性,以及锡伯口语与满语的本质差异.在文字方面,则详细阐述了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衍生的,并且正处在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之中.

    锡伯族满族语言文字语言接触语言差异

    家法与国法:清代闲散皇族的板责之例

    王文箫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朝前期的国家法律中,受"皇族不加刑责"的法律原则影响,没有对犯罪皇族成员实施板责的相关规定.在部分案件中皇族成员所受到的板责,多出于清帝特旨,带有明显的"家法"色彩.乾隆中叶以降,清廷鉴于闲散皇族犯罪滋事之风愈演愈烈,遂摒弃了"皇族不加刑责"的法律原则,开始逐步将对闲散皇族施行的板责之例制度化.经过乾嘉道三朝的多次修定,清廷最终完成了对闲散皇族施行的板责之例由"家法"到"国法"的转变,进而完善了皇族惩戒体系,节约了治理成本.相关条例的制定和完善,一方面对约束闲散皇族的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闲散皇族所受到的刑罚实际上已经与民人趋同.另一方面也表明,彼时社会公共道德对闲散皇族身份特权所形成的压力已经愈来愈大.

    清代皇族家法板责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下)——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徐良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自然心悟本体论中国哲学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以儒家修身思想为参照

    李祥林侯立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身之道实乃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从老子《道德经》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老子对身的重视,特别是对"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阐述,突显了老子以修身为本,以内圣外王为修身路径的思想进路,与儒家的修身思想本质相通.只是儒道二家在"轴心期"之后的思想流衍中日益分裂,道家逐渐走向重视身内时空的生命修炼,而倡言"修真""修道",弃言"修身",使"修身"与"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儒家的专属话语.

    老子《道德经》修身儒家

    古代朝鲜动物拟人类假传作品用典特色之探析

    孙惠欣王彤彤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朝鲜动物拟人类假传作品广泛征引中国古代典故,可谓文梓共采,笔墨同辉.林明德主编的《韩国汉文小说全集》卷六"拟人类"中有15篇动物拟人类假传作品,其用典内容涵盖广博,海纳百川;用典方式剪裁融合,浑然天成.古代朝鲜动物拟人类假传作品中典故的运用体现出古代朝鲜文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娴熟掌握,不仅有助于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助于表达作品的寓意和主旨,这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研究和鉴赏.

    古代朝鲜动物拟人类假传用典内容用典方式用典特色

    论宋人题跋与蔡襄书史形象的建构

    邬志伟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襄书法史形象存在两个相反相成的象喻系统,其形成与宋人题跋所表达的书学话语密切相关.欧阳修的题跋与蔡襄的书法形成双向互动,初步奠定了蔡襄书史地位;苏轼"本朝第一"的品第引发争议,其象喻模式却在南宋年间产生重要回响;与黄庭坚、米芾以闺房女子描述蔡襄书风不同,南宋以张栻、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士人在题跋中突显了蔡襄书风的儒者形象.通过题跋的书写,宋代士人得以深度介入书法批评领域,阐发重要的书学观点,作为"副文本"的题跋与原作深度关联,为一幅作品提供丰盈的历史现场,有效参与原作意义的建构、阐释与传播.

    宋代题跋蔡襄书史形象副文本

    基于语料库的慕课教师介入语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李晔刘圣楠童梨花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入是教师话语中重要的元话语资源.慕课作为当下重要的教学渠道之一,其信息传播方式及受众特性都与实体课堂有着很大区别.为了探究慕课独特的交际方式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师介入策略的影响,本研究在Hyland元话语框架的观照下,采取语料库研究法对15名"大学英语"实体课堂教师和11名慕课教师话语的介入语进行频率、分布与搭配的分析,进而发现慕课教师的介入总频率以及分类频率均低于实体课堂,慕课教师倾向于利用介入手段构建平等友好的交际关系,但对受众的认知介入不足,其受众意识也应该加强.

    介入元话语教师话语语料库慕课

    "日常"的名词化和区别词的逆语法化

    高艳马元茜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料考察表明,"日常"一词除了作定语外,自1993年以来,还出现了作定中短语的中心语、作动词宾语的用法,在外部动因和内在条件的促发下实现了名词化.这是区别词演变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种逆语法化现象.区别词通过中心语删略和定谓易位两个机制可分别逆语法化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具有词类演变的定向性、定中短语环境的特定性、复合词的优选性以及非个例性等特点.就汉语区别词而言,逆语法化不是普遍性的,也不是全程逆返,而是一部分词的短程回溯.逆语法化无法与语法化构成真正的镜像关系.

    "日常"区别词逆语法化中心语删略定谓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