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普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普洱学院学报
普洱学院学报

杜巍

双月刊

2095-7734

smszkjc@yahoo.com.cn

0879-2302377

665000

云南省思茅市宁洱大道275号

普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频·互嵌·协进:"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赜

    魏斌马玉堂韩敬梓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核,其有效路径深度嵌入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子系统中。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中,在同频·互嵌·协进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分析现阶段边疆治理的现实梗阻及内在原因,从实际出发探赜边疆治理现代化路径,以期为我国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寻求新思考。研究发现,政策和制度作为内在推动力影响着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是影响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因子;要强化对边疆民众参与治理的动员路向;治理主体发挥关键作用体现为其治理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乡镇作为边疆治理"基层单元"在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中展现出独特性和重要角色。研究为边疆地区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多元思路,为未来研究和边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边疆治理基层治理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杜瑾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结合 2014-2021 年我国 23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乡村振兴能有效促使共同富裕的推进,且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可通过产业结构、政府行为、教育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途径推动各省份共享度的提升。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对西、东部地区的共同富裕起着正相关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乡村振兴通过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促使富裕度与共享度的提升。现阶段,研究提出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创新驱动

    绿色金融政策对环保产业投资的促进效果——多元回归分析与政策评估

    滕跃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2008年至2022年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工具使用效能及绿色财税政策实施力度对环保产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政策的执行效能、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效能以及绿色财税政策的实施力度均对环保产业投资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控制变量,也对环保产业投资规模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还发现,这些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中部地区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对环保投资推动作用较强,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最后,提出了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推广高效绿色金融工具以及加大绿色财税政策支持等建议,以期促进环保产业的投资与发展。

    绿色金融政策环保产业投资多元回归分析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分析——以芒景村为例

    洪剑波王璐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重要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生态等价值,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有些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还存在人口老龄化与空心化、村落保护不足和过度开发、自然损毁严重、村民认知偏差未充分重视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研究选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景村作为案例,采用田野调查与扎根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和整理,得出该村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精英为带动力量,社区为协调平台,市场积极参与的多方主体互动模式,提出只有坚持政府主导并完善村社精英激励和监督体制,适当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才能使传统村落发展走出财政压力过大、村社精英掠权等问题的困境,进而实现繁荣发展。

    民族传统村落扎根理论多元主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苦聪人农村妇女地位提高及角色变化研究——以镇沅苦聪新村为例

    吴建平曾云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强调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不可或缺。苦聪人是直过民族拉祜族的支系,总人口仅有三万人左右,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受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社会性别的禁锢,苦聪人农村妇女长期面临家庭分工不平等、职业市场隔离、社会参与缺场、宗教祭祀遭排斥的困境。苦聪人的易地搬迁是一场剧烈的社会结构变迁,是"一步千年"的跨越。选取镇沅县最早、最大的苦聪人易地搬迁点——镇沅苦聪新村为个案,借助摩塞性别分析框架,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苦聪人农村妇女生产角色加强、再生产角色淡化、社区参与角色活跃度提升的三重角色变化,但社区角色仍受制约,要加大人力开发利用、加强公共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社区氛围、党建引领保障苦聪人农村妇女实现自我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主体性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易地搬迁苦聪人农村妇女角色变化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与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及影响研究

    赵启燕熊黎明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巧渡"金沙江是 1935 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期间的一次战略性转移的重大胜利,对中央红军跳出国民党追兵的包围圈、转战川西,并最终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北上抗日具有重要意义。"巧渡"金沙江的成功,根本原因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并形成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同时,党中央还立足于云南多民族的省情,"巧"做民族工作,为渡江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机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云南民族工作

    佤族盟誓与审美治理——兼谈艺术乡建的佤族经验

    杨志虎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治理作为治理的新理念,以审美和艺术之维介入权力的运作斡旋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通过审美实践实现善的理念。艺术乡建,是审美治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实践,在乡村振兴中体现艺术与审美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经过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佤族盟誓制度是富于佤族特色与中国经验的审美治理机制,在审美治理的视域下重新探讨佤族盟誓制度的产生、特征并分析案例,将其智慧与经验融汇于乡村治理,作为中国艺术乡建的重要借鉴。

    佤族盟誓审美治理社会治理艺术乡建佤族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动员研究——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报道为考察中心

    许梦宇吴月红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土地改革是一次社会大变革。通过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刊载的忆苦情、诉苦难、挖苦根等情感层面上和清算、分果实、武装保田等物质层面上的动员内容分析,提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通过高频率、强中心的议程设置,大众化、乡土式的媒介话语,充分发挥了党报的宣传动员功能,为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保障土地改革顺利开展,打赢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条件。

    农民动员土地改革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新时代中国图书馆人文精神探究

    宋丽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书馆人文精神源远流长,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新时代中国图书馆人文精神既要坚持图书馆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精神,也要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特征。因此,新时代中国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必须立足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以人民为中心"四个方面内容作为核心要义贯彻落实下去,为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阅读

    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探赜——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范例

    许鎏源梁凯悦沈思仪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清一代,云南不仅涌现出大批文士,还有与全国学子同台竞技时一举夺魁的袁家穀,是云南文化史、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综观云南古诗文,其分布情况在空间层面,呈现出地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几乎各个府域都有诗古文辞家;另一方面,又以云南府、临安府、大理府为诗古文辞家涌现的三大区域,形成了滇中、滇南、滇西三个核心诗古文辞家圈层。在时间层面,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以乾隆、康熙、嘉庆年间居多,呈现出了曲折式的分布特点。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虽然是文化地理现象,但非朝夕而成,背后有着复杂的演化机理,是中华民族内部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

    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空间分布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