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吴永宁

双月刊

2095-0381

admin@chinafoodj.com

010-51237578

100009

北京市100029-27信箱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全文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5956/TS,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0381, 双月刊, 大16开本。本刊创刊于2010年1月, 是全国首本专注于食品安全与质量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期刊, 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本刊是反映食品安全和质量领域研究热点、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 为国内外学者搭建食品安全和质量及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学术交流平台, 是培养食品安全和质量学科专业人才的园地。作者和读者为食品科技及相关行业科研、管理、企业研发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本刊主要报道的学科关注点包括: (1) 食品分析与检测; (2) 食品加工及工艺; (3) 食品生物技术; (4) 食品营养及功能性食品; (5) 食品与药品; (6) 食品化学及应用; (7) 食品机械与包装; (8) 食品贮运和保鲜; (9)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10) 食品安全与经济; (11) 食品标准与法规, 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基-β-环糊精高效脱除鱼油中胆固醇

    熊鑫龙刘宇孙迪宋诗军...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β-CD)脱除鱼油中胆固醇的效果.方法 以胆固醇脱除率和鱼油回收率为关键指标,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及其衍生物中筛选适用于鱼油中脱除胆固醇的材料,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胆固醇脱除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比较了胆固醇脱除前后鱼油的品质.结果 M-β-CD为脱除鱼油中胆固醇的最佳材料;最优工艺条件为M-β-CD添加量30%,温度50℃,时间15 min,此条件下的胆固醇脱除率为 51.34%,鱼油回收率为 84.8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脱除胆固醇,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显著下降(P<0.05),碘值未显著改变(P>0.05),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显著上升(P<0.05),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占比为 31.33%,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占比为 16.81%,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占比为 51.86%,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采用M-β-CD处理鱼油,不仅可以高效脱除胆固醇,而且可以一定程度提升鱼油的品质,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鱼油中胆固醇脱除方法.

    鱼油品质甲基-β-环糊精胆固醇脱除率鱼油回收率

    太平洋牡蛎不同温度处理下转录组分析与类B3GALT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张蔚然曲梦胡君霞江艳华...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温度处理下太平洋牡蛎中诺如病毒结合受体合成通路上响应的基因,筛选后进行克隆和表达规律的研究.方法 对牡蛎分别进行高温(25℃)及低温(5℃)处理,取其鳃和消化腺两种组织,提取RNA后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选取诺如病毒结合受体合成通路上规律性响应温度处理的基因作为目标,对目标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印迹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季节表达规律.结果 类β1,3 半乳糖转移酶 1(B3GALT1)基因(GenBank LOC117683256)在鳃组织低温组的多个取样点均出现显著上调.扩增得到该基因1089 bp 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在 25℃、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beta-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 8 h后,出现大小约为 84.9 kDa的蛋白条带,该条带与抗MBP标签抗体、抗人B3GALT1 抗体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类B3GALT1 基因在鳃组织中大量表达,且低温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高温(P<0.01).结论 太平洋牡蛎类B3GALT1 基因的表达量受温度影响,表达的蛋白与人类β1,3 半乳糖基转移酶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类B3GALT1基因的组织表达和季节表达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诺如病毒爆发的季节性相符合.本研究为深入探索牡蛎季节性富集诺如病毒分子机制提供基础.

    太平洋牡蛎转录组诺如病毒类B3GALT1基因组织表达

    金枪鱼胶原低聚肽抑制皮肤细胞黑色素生成及抗氧化损伤作用研究

    吴松霞郑硕磊安颖李嘉鑫...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金枪鱼胶原低聚肽(tuna skin collagen oligo-peptide,TSCP)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 通过研究TSCP对B16-f10 细胞黑色素和酪氨酸酶生成的影响,对B16-f10细胞抗氧化活性分析,及对双氧水(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揭示TSCP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对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 TSCP在0.01~1.0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对B16-f10细胞无明显毒性,并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在1.00 mg/mL质量浓度下,TSCP将黑色素含量降低至83.79%±4.31%(P<0.01),酪氨酸酶活力降低至78.14%±6.95%(P<0.001).同时,TSCP显著降低了B16-f10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1.00 mg/mL质量浓度下ROS含量下降至53.5%±4.4%(P<0.001),呈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此外,TSCP能够提升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16.62±0.62)U/mg prot,P<0.001],降低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0.352±0.051)U/mg prot,P<0.001],并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284.55±4.99)ng/mL,P<0.01].在Hacat细胞模型中,TSCP同样无显著毒性,且在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模型中,TSCP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抑制细胞凋亡,1.00 mg/mL TSCP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提高至73.66%±5.48%(P<0.01).结论 TSCP具有显著的抑制黑色素生成和抗氧化活性,展现出在皮肤美白和抗氧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金枪鱼胶原低聚肽黑色素生成抗氧化Hacat细胞氧化损伤

    生态净化养殖时间对中华鳖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王扬李思敏张毅周秀珍...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中华鳖在不同生态净化养殖阶段其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指标变化.方法 测定在净化第0、15、30 d中华鳖形态指标、肌肉和裙边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并结合质构特性比较其营养与品质变化.结果 随着生态净化养殖时间延长,中华鳖的粗脂肪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微上升的趋势,粗蛋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整个生态净化养殖中,中华鳖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裙边的水分、灰分有显著变化(P<0.05).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净化前后都有显著差异(P<0.05),且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 15 d 时含量上升.除了缬氨酸、脯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均有所下降,且净化 30 d的肌肉中半胱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与未净化的有显著性下降(P<0.05).在全质构模式下,净化 15 d 的中华鳖肌肉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与净化前的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 相比传统池塘养殖中华鳖的粗蛋白含量、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总量都明显提高,最佳净化时间为 15 d.生态净化养殖能改善中华鳖的品质,较好地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一种值得运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净化养殖方法,有利于增加优质优价中华鳖供给,为高品质水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研究数据.

    中华鳖生态净化养殖营养成分质构特性

    2022年浙江省沿海海水贝类中河豚毒素膳食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

    曾军杰苗玲玲陈思何鹏飞...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 2022 年浙江省沿海城市野生、养殖贝类中河豚毒素暴露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河豚毒素测定,结合《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年)》和《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居民膳食摄入量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食品中化学物质膳食暴露评估》方法点评估法,对浙江省几个沿海城市中居民膳食中河豚毒素水平评估.结果 贝类中河豚毒素含量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彩虹明樱蛤和织纹螺,检出率为 14.7%,含量最高达到 5220.00 μg/kg,河豚毒素的平均含量167.30 μg/kg.一次性摄入织纹螺时,小于10岁的儿童低于 15 g,10~20 岁青少年低于 40 g,20 岁以上成年人低于 60 g的时,其急性膳食暴露水平处于可接受的安全状态;摄入其他贝类的急性风险指数远小于 100,人群暴露水平处于安全状态.结论 贝类整体急性膳食暴露水平在安全状态,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极高,食用织纹螺极不安全,应加以监管.

    贝类河豚毒素膳食暴露量风险评估

    垂钓饵料中地西泮在鲫鱼体内代谢及组织分布研究

    杨光昕张骏宇夏薇汪珑珑...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鲫鱼摄食含地西泮(diazepam,DZP)的阳性饵料后,DZP在其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规律.方法 选择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含DZP的阳性饵料进行灌胃给药,并在给药后 1 h至 456 h内,定时对鱼鳞、鱼皮、肌肉、血浆、鳃、肠、肝脏、胆、性腺及脑等组织进行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检测各组织中DZP及其代谢物去甲地西泮(nordazepam,NZP)、替马西泮(temazepam,TZP)、奥沙西泮(oxazepam,OZP)的残留量,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和代谢规律.结果 摄食含DZP的阳性饵料后,DZP在鲫鱼体内迅速达到较高的残留量,并在 456 h后仍维持在高水平,主要集中在性腺、肝脏和胆中,尤其在性腺中残留量显著,其主要代谢物为NZP和TZP.结论 DZP在鲫鱼体内主要以原型物形态存在,并且容易在性腺中富集.DZP及其主要代谢物在鲫鱼体内的代谢周期较长,消费者食用使用含DZP饵料捕获的水产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

    地西泮鲫鱼饵料代谢

    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1种卡因类麻醉剂及其3种代谢物残留量

    王秀丽周宏霞张梅超丁世杰...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 11 种卡因类麻醉剂及其 3 种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无水 MgSO4 和 NaCl 除水,再经 100 mg 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进行净化,后过 0.22 µm有机微孔滤膜,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11 种卡因类麻醉剂及其 3 种代谢物在 0.01~5.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 0.99529~0.99989,11 种卡因类麻醉剂及其 3 种代谢物的方法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为0.05~2.00 µg/kg,方法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 0.15~5.00 µg/kg.在南美白对虾、鲤鱼、多宝鱼3 种基质中,分别进行 1 倍LOQ、2~2.5 倍LOQ和 10 倍LOQ 3 个水平的加标试验,11 种卡因类麻醉剂及其 3种代谢物在3 种添加水平中的回收率分别为71.3%~114.2%、71.2%~107.0%、70.4%~104.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11.2%、0.5%~11.5%以及0.8%~14.2%.利用该方法对市售的50批次不同品种的水产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4批次产品中有卡因类麻醉剂检出,其余46批产品未检出,检出率8%;检出的项目主要为三卡因、苯佐卡因、间氨基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含量在 5.68~90.80 μg/kg,其余 10 种化合物均未被检出.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且可同时测定水产品中的多种卡因类麻醉剂,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意义,可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卡因类麻醉剂QuEChERS水产品

    金纳米团簇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倩瑶徐倩梁世君邵婉静...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病菌是危害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因子之一,快速、准确检测致病菌对民生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传统方法存在着过程烦琐、灵敏度低、检测类型单一等弊端,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手段合理地改性纳米团簇,已开发了各类荧光传感器用于致病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本文重点阐述了金纳米团簇的物理化学特性,从金纳米团簇与目标菌的不同作用方式出发,通过直接和间接反应两个角度归纳了金纳米团簇用于致病菌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旨在为金纳米团簇在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提供参考.

    金纳米团簇致病菌检测

    婴儿配方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属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志敏杨利芳郝伟孙睿佳...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罗诺杆菌属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该菌属特点为可耐受干燥和高渗透压,可在干燥的奶粉中长期存活,婴儿配方食品可能在生产过程、运输储运过程及冲调过程中被污染,感染后可能导致婴儿菌血症、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建立高效、准确的克罗诺杆菌属检测方法是预防和控制该类疾病的关键,对于保障婴儿配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克罗诺杆菌属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分离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近年来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优化.本文对目前针对克罗诺杆菌属的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该菌属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国家与行业检测标准的优化更新提供参考.

    婴儿配方食品克罗诺杆菌属检测技术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快速鉴定阪崎克罗诺杆菌

    张跃川王青龙李爽王雨婷...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DNA旋转酶B亚基(gyrB)基因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探针,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鉴定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方法 寻找并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中下载目标基因序列,使用DNAMAN进行序列比对,Primer Express软件设计引物探针.通过特异性实验、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性实验、抗干扰实验对所建立方法进行方法验证.选择本实验室保存的 36 种 40 株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标准菌株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 多维度特异性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阪崎克罗诺杆菌,对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克罗诺杆菌及食品中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均无非特异性扩增.DNA 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 0.0100 ng/μL,相对灵敏度可以达到 103 CFU/mL.抗干扰实验结果显示,将干扰菌和干扰菌DNA分别与阪崎克罗诺杆菌和阪崎克罗诺杆菌DNA进行混合检测,对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说明该方法抗干扰能力良好.结论 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探针在实时荧光PCR方法下对食品样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检测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和抗干扰的特点,可为以后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阪崎克罗诺杆菌gyrB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