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技
食品科技

王海清

月刊

1005-9989

shipinkj@vip.163.com

010-67913893;83557685;67914382-227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广内大街316号京粮大厦

食品科技/Journal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轻工类核心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目前,在食品行业中已成为发行量和影响力很大的专业性刊物,刊物内容涉及产业动态、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化工、国外信息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和实用性强,主要面向食品、农业、商检、科研、高等院校等领域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球红菊苣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李帅赓姜振浩王一婷张万忠...
    19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结球红菊苣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水解浸提菊苣多糖,再经Sevag法脱蛋白、大孔树脂脱色、DEAE纤维素柱层析等过程获得高纯度菊苣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及核磁等技术对多糖组分进行分析表征;最后通过测定多糖组分清除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组分CCP-1、CCP-2.CCP-1由果糖、葡萄糖组成,其单糖摩尔百分比(%)约为82.13∶17.87,CCP-2含有果糖、葡萄糖、半乳糖,其单糖摩尔百分比(%)约为93.19∶2.57∶4.24.CCP-1的分子质量为3482 u,CCP-2的分子质量为2879 u.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CCP-1以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相连的吡喃糖环多糖,CCP-2以α-糖苷键相连的吡喃糖环多糖.核磁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分析一致.CCP-1、CCP-2表现出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当浓度为4 mg/mL时,CCP-1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3.21%、36.57%和40.52%,CCP-2的清除能力分别为57.90%、52.29%和53.67%.该研究结论为结球红菊苣多糖进一步深入研究、功能性食品或药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结球红菊苣多糖结构抗氧化活性

    脂溶性迷迭香提取物对牡丹籽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王俊朋张立攀王春杰李冰...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牡丹籽油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迷迭香提取物对牡丹籽油储存和油炸2个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影响,以牡丹籽油各种理化指标(极性组分、过氧化值、酸价、色度)及脂肪酸成分变化为评级指标,实验以合成抗氧化剂TBHQ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迷迭香提取物和TBHQ均能有效延缓牡丹籽油的氧化速率,迷迭香组抗氧化能力稍逊于TBHQ组,迷迭香实验组在20℃时可以将货架期从原来的48 d延长至122.7 d.油炸过程中,迷迭香提取物对牡丹籽油各种理化指标的降解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对于不饱和脂肪酸的裂解和氧化及反式脂肪酸的生成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研究证明迷迭香提取物对于牡丹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具有增强作用,能够保证油脂品质的优良,说明迷迭香提取物不仅能够延长牡丹籽油货架期而且能够降低油炸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牡丹籽油氧化高温理化指标不饱和脂肪酸

    不同粒径对蛹虫草活性成分溶出量的影响

    张德斌翟文姣刘国香宫岩...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粒径对蛹虫草活性的影响,采用不同的药典筛对蛹虫草粉末筛分出不同粒径的蛹虫草粉末,并测定蛹虫草的多糖、腺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对蛹虫草多糖、腺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溶出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150目筛分的蛹虫草粉末的多糖含量高达22.99 mg/g,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蛹虫草粉末.100目筛分的蛹虫草粉末的腺苷含量高达2220.165 μg/g,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蛹虫草粉末.而120目筛分的蛹虫草粉末的N6-2-羟乙基腺苷含量高达2202.015 μg/g,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的蛹虫草粉末.100目筛分的蛹虫草粉末的虫草素含量高达1429.182 μg/g,显著高于粒径相对大的蛹虫草粉末,而100、120、200目筛分对蛹虫草粉末的虫草素含量无显著影响(P>0.01).

    蛹虫草多糖腺苷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粒径

    地皮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宋晓凡李岩张一茹院珍珍...
    210-216,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地皮菜为原料,确定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地皮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探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地皮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液料比45mL/g、提取温度75℃、超声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地皮菜实际总黄酮得率为(1.49±0.02)%,与模型预测值1.5135%基本相符,说明了响应面模型可较好地优化地皮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地皮菜总黄酮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总黄酮含量为3.20mg/mL时,其对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3.30%、76.05%和57.09%,此时总还原能力最强.相同质量浓度下,地皮菜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类似于抗坏血酸,特别是质量浓度大于0.8mg/mL时,地皮菜总黄酮溶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抗坏血酸,说明地皮菜总黄酮具备开发成新型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

    地皮菜总黄酮响应面法抗氧化活性

    Box-Behnken优化辣木籽总苷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汤兴楠栾凯文任帅谢宇...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辣木籽粉为原料,乙醇为溶剂,提取辣木籽中的苷类物质,并探究辣木籽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提取方法为乙醇热回流提取法,以辣木籽总苷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并测定优化后辣木籽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9%,料液比1∶31 g/mL,提取温度81℃.羟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由此表明,采用热回流法提取辣木籽中的苷类物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的方法可行,可为进一步优化辣木籽总苷提取工艺以及辣木籽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辣木籽总苷响应面分析法体外抗氧化

    基于体外抗氧化试验的三叶青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

    丁丽王淑君徐冰婉张佳佳...
    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选取最佳的三叶青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分别采用热回流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制备三叶青提取物,用DPPH法、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法、Trolox等效抗氧化能力(TEAC)法和羟自由基清除法综合评价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再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的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做相关性分析,筛选提取方法,用正交试验优化该提取方法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热回流提取方法所得三叶青提取物总酚含量最高,其清除羟自由基、ABTS+·、DPPH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铁的能力皆优于微波提取法与超声提取法所得提取物;热回流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是60%(v/v)乙醇、60℃提取3次、1.5 h/次.热回流提取法适合于制备三叶青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提取物.

    三叶青抗氧化提取方法

    柚皮中柚皮苷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

    闫伊狄孟鑫于小磊陈瑞琦...
    230-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声辅助浸提法从新鲜柚皮中提取柚皮苷,以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参数为:乙醇浓度66%、料液比1∶16、超声时间为33 min,提取率为(9.47±0.44)%.为研究柚皮苷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准备25只雄性昆明(SPF级)小鼠,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饲喂给予常规日粮;高脂模型组、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给予高脂日粮,创建高脂血症模型.分别配制200、300、400 mg/kg柚皮苷溶液灌胃小鼠,5周后测量体重及血脂相关指标,并经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与高脂模型组相比,柚皮苷组小鼠的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浓度较低,HDL-C含量明显过高;HE染色结果显示,柚皮苷提取物对肝脏脂质的沉积以及脂肪变性均有一定的减缓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柚皮苷能够有效降低高脂小鼠血脂水平,并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等功效.

    柚皮苷高脂血症黄酮

    复凝聚法制备槐米芦丁微胶囊工艺优化

    胡佳慧刘贵珍郝丽秦丽莹...
    237-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槐米芦丁在人体内的肠道吸收率,以槐米芦丁为芯材,明胶、羧甲基淀粉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槐米芦丁微胶囊.以成囊效果为参考,结合壁材的带电性质和体系浊度分析,考察壁材浓度和壁材质量比(明胶∶羧甲基淀粉)工艺参数对复凝聚反应的影响.以包埋率和产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分析复凝聚反应的芯壁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转谷氦酰胺酶添加量因素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反应的芯壁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因素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槐米芦丁微胶囊最佳工艺为:壁材浓度为1.50%、壁材质量比为10∶1、体系pH4.5、芯壁质量比1∶51.8、反应温度39.6℃、反应时间32 min、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20g/100g明胶,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90.93±0.19)%,平均粒径为103.3μm.槐米芦丁微胶囊化的研究拓宽了槐米芦丁的应用范围.

    槐米芦丁微胶囊复凝聚法包埋率

    酵母β-葡聚糖调节免疫力的研究

    赵文婷陈智仙张小丽张海波...
    245-250,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酵母β-葡聚糖对免疫力的调节作用,建立了斑马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模型,通过评价酵母β-葡聚糖-1(β-葡聚糖含量≥70%)、酵母β-葡聚糖-2(水溶性β-葡聚糖含量≥85%)、酵母β-葡聚糖-3(β-葡聚糖含量≥85%)和酵母β-葡聚糖-4(酵母β-葡聚糖风味饮品)对斑马鱼巨噬细胞的形成和对斑马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样品最大安全检测浓度(MTC)分别为2000、2000、500、12.5 μL/mL,且在实验浓度下,4种样品对巨噬细胞形成的最大促进作用分别为49%、28%、65%、46%,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最大促进作用分别为48%、45%、48%、24%.结果表明酵母β-葡聚糖不仅能显著促进斑马鱼巨噬细胞形成,还能提升斑马鱼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酵母β-葡聚糖巨噬细胞免疫力

    大豆和豌豆分离蛋白的葡萄糖酸-δ-内酯促凝胶特性研究

    王可尧任仙娥杨锋黄永春...
    25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葡萄糖酸-δ-内酯为凝固剂,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和豌豆分离蛋白在蛋白浓度为6%时,不同蛋白比例下葡萄糖酸-δ-内酯促凝胶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豌豆分离蛋白比例的增加,复合蛋白成胶温度降低、成胶时间提前,最终形成凝胶的储能模量和凝胶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大豆分离蛋白和豌豆分离蛋白比例为3∶1时达到最大值,2种植物蛋白之间发生了协同作用.复合凝胶的分子间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豌豆分离蛋白含量的增加,静电作用对凝胶结构贡献较小且不同蛋白比例下静电作用变化不显著(P>0.05);疏水相互作用先降低后增大,在大豆分离蛋白和豌豆分离蛋白比例为3∶1时达到最小值;二硫键含量逐渐减少,导致凝胶微观结构越来越松散,孔洞变多、孔径变大,持水率不断下降.研究不同蛋白比例下大豆和豌豆蛋白复合凝胶特性,为不同种类植物蛋白复配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控不同比例的蛋白共混制备出不同软硬质地的凝胶样品,从而为植物基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大豆分离蛋白豌豆分离蛋白酸促凝胶分子间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