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孙勇

半月刊

1002-6630

chnfood@chnfood.cn

010-83155446/47/48/49/50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禄长街头条4号

食品科学/Journal Foo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和国内外食品科技信息的聚焦点,其专业文献的纪录意义体现了食品行业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志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成为科技引文的著名引擎库和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引用率在业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并从1982年起成为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最早摘登的中国食品科技刊物;1992年被国家科委选定为食品行业的核心期刊;1995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室选定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近年来先后被《中国期刊网》等权威数据库全文或重点收录。目前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惟一收录的食品行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香型白酒新酒和陈酒感官特征及香气物质的差异性分析

    孙细珍熊亚青刘家欢钱全全...
    26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采用感官评价、香气物质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解析清香型白酒的特征香气物质,明确新酒和陈酒在感官特征与香气物质上的差异性.采用香气萃取物稀释分析从清香型白酒中筛选出69种挥发性物质(香气稀释因子≥2);基于香气活度值,分别在新酒和陈酒中鉴定出40种和43种重要的风味物质,进一步通过香气重组实验,对新酒和陈酒中重要的香气化合物进行验证;最后通过风味物质热图分析,明确新酒和陈酒中差异性重要香气物质(P≤0.05),主要为γ-丁内酯、异戊酸乙酯、γ-壬内酯、异丁酸乙酯、异戊酸、1,1-二乙氧基乙烷、β-苯乙醇、2-戊基呋喃、乙醛、丁酸、己酸乙酯、苯甲醛、糠醛、香草醛、己醛、3-羟基-2-丁酮、2,3-丁二酮等.综合研究表明,相较于新酒,陈酒中的微量成分更为丰富,大部分的酯类、有机酸、醛酮类在陈酒中高于新酒,大部分的醇类,如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则在新酒中更高,这些是造成陈酒和新酒的感官特征具有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清香型白酒香气萃取物稀释分析感官特征香气物质

    烫漂及喷雾干燥对甜玉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庄志雄张雁邓媛元唐小俊...
    274-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新鲜甜玉米经烫漂、喷雾干燥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探讨烫漂及喷雾干燥处理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为评价和提升甜玉米挥发性风味提供参考.以新鲜、烫漂及喷雾干燥3个甜玉米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NIST14质谱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分析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以内标法测定其含量,通过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GC-O)法明确各组甜玉米样品气味活性化合物构成谱,评价其整体风味轮廓.结果表明:新鲜、烫漂及喷雾干燥3个样品共检测到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烫漂及喷雾干燥对甜玉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影响显著,新鲜甜玉米经烫漂处理,酮类、芳香类化合物、萜烯类和醛类含量下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总含量下降了36.60%;烫漂甜玉米浆喷雾干燥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总含量较新鲜及烫漂甜玉米分别增加至19.21倍和30.30倍,其中,醛类、酮类、醇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新检出二甲基硫醚、2-乙酰基-1-吡咯临等物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壬烯醛(E)、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辛醛、D-柠檬烯化合物含量降低与烫漂密切相关;二甲基硫醚、2-乙酰基-1-吡咯啉、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甲基-(E)-2-丁烯醛化合物含量升高与喷雾干燥密切相关.经GC-O检出33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气味强度值不小于3的有10种.风味轮廓分析表明,新鲜甜玉米中果香气味强度最高,其次为花香、坚果与青香气味;烫漂处理后,整体香味强度降低,尤其是青草强度显著降低;喷雾干燥后,整体香味强度显著提高,其中坚果、青香气味强度明显增强,并新出现较强的烧烤香味.

    甜玉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烫漂喷雾干燥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嗅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陈丽兰陈祖明袁灿
    283-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在炒制4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果香;在炒制5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焦香、木香和坚果香;郫县豆瓣酱的辛香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而减弱.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较好地分离,在不同炒制时间的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大,醛类和酯类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丁醛、异丁烯醛、2-甲基丙醛、戊醛、3-甲基丁醛、异丁酸异丁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由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34种标志性化合物;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香、木香和坚果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辛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

    郫县豆瓣酱炒制时间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广西杏仁香茶树种质资源试制不同茶类品质分析

    彭靖茹温立香张芬陈家献...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开展'桂杏茶'不同适制性加工、理化检测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内含物、滋味及香气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桂杏茶'是低咖啡碱含量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酚氨比为11.8,更适制红茶.加工过程中,白茶和红茶的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降为0,绿茶的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红茶和白茶杏仁香明显、浓郁,其他茶类无杏仁香.共检测出53种香气成分,可分为两种类型,每一类型的香气成分相同:第1类型包含原料、绿茶和乌龙茶,无杏仁香,有40种香气成分,香气主成分是β-芳樟醇、柠檬烯;第2类型包含白茶与红茶,杏仁香浓郁,有42种香气成分,香气主成分是苯甲醛.这些茶类共有香气成分28种,都含有苯甲醛,相对含量为红茶(61.97%)>白茶(31.73%)>乌龙茶(14.65%)>原料(4.24%)>绿茶(2.88%).苯甲醛主要在萎凋、揉捻及发酵过程中产生,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苯甲醛含量升高.苯甲醛含量越高的茶叶杏仁香越浓郁,苯甲醛是杏仁香香气形成的关键香气.

    茶叶杏仁香香气成分苯甲醛适制性

    橡木片陈酿对柿白兰地风味的影响

    李佳敏孙金旭王紫娟袁野...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磨盘柿为原料发酵蒸馏制备乙醇体积分数42%的柿白兰地,加入5~20 g/L的国产中度烘烤橡木片进行陈酿.为研究橡木片陈酿的柿白兰地中的各种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分析柿白兰地中的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并对添加不同量橡木片柿白兰地的总酚和抗氧化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GC-MS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橡木片添加量为10 g/L时,柿白兰地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最高;LC-MS鉴定出橡木片陈酿后的柿白兰地中非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了183种;总酚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橡木片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陈酿90 d,总酚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基本稳定;感官评价中,橡木片添加量为15 g/L的柿白兰地得分最高,为72.5分.

    柿白兰地橡木片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成分总酚抗氧化性

    湖南紧压型黑茶与原料茶香气差异分析

    杨丽玲陈金华陈慧黄建安...
    305-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紧压型黑茶与原料茶的香气差异,通过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陈化后的湖南4种紧压黑茶及其原料茶的风味品质和香气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原料茶相比,紧压型成品茶香气中的松烟香和粗、青、酸等杂异气减弱,香气浓度更高、更持久,陈纯感明显;(E,Z)-2,4-庚二烯醛、2,3,5,6-四甲基吡嗪、醋酸等15种不愉悦香气成分含量降低,(E,E)-2,4-庚二烯醛、藏红花醛、丁基羟基甲苯等11种愉悦型香气属性成分含量升高;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型分析表明:醋酸、2-丁基-1-辛醇、1,2,3-三甲基苯、(Z)-2-癸烯醛、芳樟醇、辛醇、α-松油醇、3-十三烷酮、(E,Z)-2,6-壬二烯醇、苯乙醇10种成分是区分紧压型黑茶和原料茶的潜在特征香气成分.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湖南黑茶品质形成机理及黑茶产品的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湖南紧压型黑茶原料茶香气差异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不同贮藏时间白牡丹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石碧滢周承哲田采云徐凯...
    313-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3个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成的12份白牡丹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挥发物及非挥发物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白牡丹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下降以及酚氨比值、可溶性糖、黄酮、茶红素含量的增长使白牡丹茶滋味在感官上表现为甜、醇、甘、陈.醇类挥发物的大量下降使白牡丹茶清香、花香减退.12种差异挥发物是白牡丹茶香型变化的关键:α-法尼烯、芳樟醇氧化物II、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2-戊烯-1-醇、正己醛是花香、毫香、清香的关键成分;而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橙花醚也与花香形成正相关,后者也是毫香形成的关键;青叶醇、苯乙醇也与清香形成正相关;4-异丙基甲苯是蜜香和药香的关键成分;芳樟醇氧化物II和橙花醚是枣香的关键成分;顺式芳樟醇氧化物是梅子香的关键成分;4-异丙基甲苯和异丁醛是木质香的关键成分.本研究为贮藏白牡丹茶在不同年份间的风味品质差异的形成提供科学见解,并为茶叶风味改良提供参考.

    白牡丹茶贮藏风味品质气相色谱-质谱法香气活力值

    发酵型和配制型山楂酒中主要呈香物质组成分析

    谷佩珊陈亦新王春光朱雨萱...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蒸发(liquid-liquid extraction-solvent 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LLE-SAFE)、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mass spectrometry,GC-Quadrupole-MS)联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GC-Orbitrap-MS)联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方法对发酵型山楂酒圣八礼金标(SBL-J)和配制型山楂酒丰收(FS)中的呈香化合物进行鉴定,结合感官分析结果、量化强度(modified frequency,MF)值和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LE-SAFE-GC-O-MS共鉴定出89种香气化合物,SBL-J和FS分别有29 种和38 种香气化合物的MF大于20%.HS-SPME-GC-Quadrupole-MS和HS-SPME-GC-Orbitrap-MS共检测到 123 种挥发性组分,SBL-J和FS中分别有29种和33种香气化合物的OAV大于1(酯类大于0.1).其中,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苯乙醇是2个样品中的共有重要香气化合物.本研究鉴定到山楂酒中的重要香气成分有2-甲基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E,E)-2,4-己二烯酸乙酯和丁酸乙酯.

    山楂酒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法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法气味活性值香气成分

    基于气味活度值法的凌云白毫发酵茶香气特征分析

    阳景阳梁光志李子平梁贤智...
    336-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不同类型凌云白毫发酵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及呈香特点,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茶叶香气成分,运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 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对凌云白毫发酵茶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8种香气成分,其中15种关键和修饰性风味组分(OAV>0.1),PCA模型(R2x(cum)=0.984,Q2(cum)=0.846)和OPLS-DA(R2x(cum)>0.7,Q2(cum)>0.9)模型拟合度高,主要差异成分为芳樟醇、异戊醇、2-甲基丁醛、β-紫罗兰酮、壬醛和茉莉酮.聚类分析将15种香气成分分为3类,Ⅰ类包含吲哚、脱氢芳樟醇,Ⅱ类包含芳樟醇、壬醛、苯乙醛、己醛、2-甲基丁醛、异戊醛、苯乙醇和异丁醛,Ⅲ类包含茉莉酮、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2-正戊基呋喃和二甲基硫,乌龙茶组表现突出的香气组分为Ⅰ类,红茶组为Ⅱ类,白茶组为Ⅲ类,黄茶组为Ⅱ、Ⅲ类,分析所得各茶类的香气特点与感官审评的香气评价相符.OAV法处理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再结合PCA、OPLS-DA和聚类分析,可以实现不同工艺发酵茶的区分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凌云白毫多茶类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凌云白毫香气成分气味活度值发酵茶

    青梅果实成熟期间特征性主香成分的积累分析

    刘敏欣刘畅王鹰翔杨丽丽...
    34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川省大邑县大青梅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香气活性值分析确定其特征性主香,结合香气前体和气候因子关联分析,探究主香成分在成熟期间的积累规律.结果显示,丁酸乙酯、β-月桂烯、3-甲基-丁酸乙酯、苯甲醛和壬醛是四川大邑地区大青梅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C6、C9类化合物是其特征性主香成分,C6类香气物质与不饱和脂肪酸前体的相关性较高,且C6和C9类香气物质合成存在正相关.气候显著影响果实成熟期间的香气积累,果实成熟前期降水量是C6类物质含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影响结合态己烯醇类物质的积累;成熟后期气温对己醇、己酸等游离态物质含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青梅精深加工中风味、品质分析,探究气候因素对青梅及其产品的影响,为风味检测实现原料、加工产品的产区判别,积累基础.

    青梅香气果实成熟香气前体物质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