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食品科学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孙勇

半月刊

1002-6630

chnfood@chnfood.cn

010-83155446/47/48/49/50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禄长街头条4号

食品科学/Journal Food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和国内外食品科技信息的聚焦点,其专业文献的纪录意义体现了食品行业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志作用,因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成为科技引文的著名引擎库和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引用率在业内同类期刊中居前列。并从1982年起成为美国权威的《化学文摘》最早摘登的中国食品科技刊物;1992年被国家科委选定为食品行业的核心期刊;1995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室选定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近年来先后被《中国期刊网》等权威数据库全文或重点收录。目前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惟一收录的食品行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密度培养对猪肌肉干细胞命运的影响

    林玲朱浩哲蒋翊宸郑燕燕...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猪肌肉干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4组不同初始密度(2.7×103、5.4×103、1.1 ×104 cells/cm2和2.2×104 cells/cm2)细胞培养3 d,探究高密度条件对猪肌肉干细胞命运的影响,其中2.7× 103 cells/cm2组为对照组.计数结果表明,猪肌肉干细胞适宜的培养密度为2×104~3×104 cells/cm2,超出此范围造成了增殖相关蛋白p-ERK1/2的下调,从而产生增殖抑制效应;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最高密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共有2 125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深入研究转录组学结果发现,高密度条件下干性基因R4X7、PAX3和静息相关基因SPRY1表达上调;分化基因MKOD、MYOG、MYH3和衰老基因P21、P53、P15出现上调表达.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升高,干性基因PAX7和SPRY1、分化基因MYOG、衰老基因P21均出现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猪肌肉干细胞在高密度条件下,会出现重返静息状态、分化和衰老等多种细胞命运.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高密度下细胞命运决定机制,为细胞培养肉研究在高密度条件下调节细胞增殖分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肌肉干细胞高密度培养衰老增殖干性转录组测序

    锡林郭勒鲜牛乳中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孙洁苏茜杜萍夏亚男...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成锡林郭勒少数民族聚集地乳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菌种保护,选取苏尼特左旗和东乌珠穆沁旗6份鲜奶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并结合传统培养方法进行乳酸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鲜奶样品共鉴定出微生物菌种165个,优势菌种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两地鲜奶中共有微生物物种较多,α、β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两组鲜奶中仍存在明显差异物种.苏尼特左旗以乳球菌噬菌体BM13(Lactococcus phage BM13)为主,东乌珠穆沁旗以肠杆菌亚种MGH8(Enterobacter sp.MGH8)为主.Uniprot数据库注释到1 408 048个基因和412条代谢通路,功能集中在氨基酸代谢与糖酸代谢.从6份鲜奶样品共分离出47株菌,乳酸乳球菌为优势菌种,与宏基因组结果一致.该研究为发酵乳制品的安全生产及发酵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锡林郭勒鲜牛乳乳酸菌宏基因组微生物多样性分离鉴定

    硫乙醇酸盐优化培养基对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武晓玲徐珒昭徐远志宁可...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培养最终活菌数可达到109CFU/mL以上.同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两种培养基发酵上清液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其中特征性产物进行了生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kk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通过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胆汁分泌、ABC转运蛋白、氨基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产生更多的丙酸、巴多昔芬、多烯紫杉醇、长春花碱等多种功能性代谢产物,与抗癌、抗炎、减肥等功能直接相关.这一研究为Akk作为益生菌制剂及后生元对诸多疾病的调控功能性提供了确凿证据,同时为今后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培养基优化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后生元

    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成分分析

    张雪李雪峰胡瑞峰郭万春...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筛选指标,对5株乳酸菌发酵上清液、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发酵上清液抑制酪氨酸酶能力远高于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其中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抑制酪氨酸酶能力可达68.9%.菌体细胞和破碎提取物仅为50.9%和34.8%.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可达93.1%.因此,对MNJ-9菌株进行16SrDNA菌种鉴定.基于液相色谱-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对MNJ-9菌株发酵上清液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对其主要成分的10种化合物进行抑制率测定,结果表明,5-氨基戊酸抑制率最高.将5-氨基戊酸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进行细胞毒性实验、黑色素含量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测定评价其美白能力.结果表明,5-氨基戊酸质量浓度为70 μg/mL连续培养72 h时细胞存活率≥80%,细胞无明显毒性;质量浓度为10~70 μg/mL时,细胞内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分别为85.4%~45.2%和76.53%~40.5%,说明5-氨基戊酸具有一定的美白能力.

    乳酸菌酪氨酸酶抑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发酵上清液5-氨基戊酸B16F10细胞

    基于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乳杆菌发酵方竹笋超细全浆的代谢差异

    王磊贾玉龙罗彦玉邹春霞...
    20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对乳杆菌发酵方竹笋超细全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大于1结合t检验P值小于0.05为标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非发酵组(CK)和罗伊氏乳杆菌发酵组(LR)、CK组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组(LP)、CK组和混菌发酵组(LRP)在正离子模式下分别筛选到361、392种和398种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分别筛选到268、304种和321种差异代谢物.各组中差异代谢物种类主要有脂类及类脂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和苯类等;差异代谢物主要有组胺、D-甘露聚糖、吲哚-3-乳酸、DL-4-羟基苯乳酸、鸟氨酸和脯氨酸等.根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得到4条显著的代谢通路,分别为嘌呤代谢、嘧啶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及柠檬酸循环.本研究探索了乳杆菌发酵方竹笋超细全浆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开发方竹笋相关发酵产品提供理论支撑.

    方竹笋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

    1株新的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苏雅航侯忠余寇肖迪刘爽...
    214-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1株新的变形杆菌(Proteus)噬菌体进行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方法:将实验室从牦牛屠宰环节中分离到的菌株纯培养后,对其DNA提取进行16SrRNA测序,鉴定获得宿主菌,采集四川成都牦牛屠宰场环境污水,以获得的宿主菌进行噬菌体分离;运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进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噬菌体耐受性等;通过磷酸负染、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采用试剂盒提取噬菌体全基因组DNA,使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对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注释和基因组学分析.结果:从67株分离菌株中鉴定出10株Proteus,并从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可裂解变形杆菌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并且裂解性较强的噬菌体,命名为Proteus phage PV66;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1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平均裂解量为321 PFU/cell;耐受pH值范围为3~12,耐受温度为65 ℃.电镜观察该噬菌体为C3形态噬菌体,其头部长(140±1)nm、宽(54±2)nm,尾部长为(36±1)nm.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PV66全序列长度为90492bp,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该噬菌体与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噬菌体和克诺罗杆菌(Cronobacter)噬菌体同源性较高,与non-Kuravirus属处于同一分支.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新的变形杆菌噬菌体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噬菌体类新型抗菌剂提供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变形杆菌噬菌体的数据库.

    变形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分析

    浓香型白酒窖底泥和窖壁泥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分析

    曾波邹永芳饶家权王晓平...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浓香型白酒窖底泥和窖壁泥细菌群落与理化因子的差异,分析窖泥的5项理化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结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窖底泥的pH值、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窖壁泥(P<0.05),窖底泥的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窖壁泥(P<0.05).窖泥总体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Bacteroidetes、Synergistetes,窖底泥的优势菌属为Hydrogenispora、Caproiciproduces、Aminobacterium、Proteiniphilum等,其中Hydrogenispor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窖壁泥(P<0.05),窖壁泥的优势菌属为Caproiciproducens、Lactobacillus、Syntrophaceticus、Aminobacterium、Proteiniphilum、Syntrophaceticus、Petrimonas、Sedimentibacter等,其中Caproiciproducens、Lactobacillus、Syntrophacetic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窖底泥(P<0.05).窖底泥和窖壁泥的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存在差异,pH值是对窖底泥中细菌群落影响力度最大的理化指标,Hydrogenispora是窖底泥的标志性菌属,窖壁泥中参与酸代谢的酶相对丰度更高.说明窖底和窖壁细菌群落存在空间差异,对白酒发酵具有重要影响.

    浓香型白酒窖底泥窖壁泥理化指标细菌群落结构

    大竹米酒滋味品质与细菌类群的关联性分析

    向凡舒蔡文超郭壮刘慧杰...
    2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大竹米酒滋味品质与细菌类群的关联性,在采用电子舌对其各滋味指标进行数字化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机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解析,同时对其蕴含的乳酸菌类群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细菌类群进行了揭示和功能预测,最后对各滋味指标与细菌类群的相关性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大竹米酒在咸味、酸味和苦味指标上的差异较大,米酒中含有7种有机酸和15种氨基酸,其中有机酸以乳酸(8.82 mg/g)和乙酸(6.27 mg/g)为主,氨基酸以谷氨酸(8.06 mg/g)、亮氨酸(4.10 mg/g)和天冬氨酸(3.94 mg/g)为主.通过纯培养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鉴定为5个种,分别为发酵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4 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4 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2 株)、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2 株)和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2株).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0%的细菌门,累计含量达96.93%;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属(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0%的细菌属,累计含量达89.43%.相关性分析表明,Weissella与后味A、涩味和苦味等滋味指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大竹米酒中有机酸以乳酸和乙酸为主,氨基酸以谷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细菌类群以Lactobacillus、Pediococcus和Weissella等乳酸菌为主,且Weissella对米酒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米酒电子舌有机酸氨基酸细菌类群

    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

    林诗笛蒋青香林琦许勇泉...
    239-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白芽奇兰茶叶制备速溶茶粉为对象,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等研究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各阶段样品的整体香气轮廓和香气成分类别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不同加工阶段的香气强度和香气成分含量差异较大;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脱氢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藏花醛、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香叶基丙酮、反式橙花叔醇和茉莉酸甲酯是导致香气变化的关键成分.浸提工艺显著增加了藏花醛、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和顺式茉莉酮等成分的OAV,碟式分离、反渗透浓缩和冷冻干燥显著降低了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藏花醛等成分的OAV.超滤除去茶多酚复合物,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导致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和茉莉酸甲酯的OAV增加.本研究阐明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发现超滤处理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为改良速溶茶粉的加工工艺提高速溶茶粉的香气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速溶茶粉加工工艺香气轮廓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C×GC-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传统型半干黄酒的挥发性陈化标志物质

    刘少璞周志磊俞红波茅来根...
    249-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不同年份传统型半干黄酒的挥发性组分进行解析,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挖掘陈化标志物质.结果显示,6个年份黄酒中共鉴定出351个化合物,其中有40个首次在中国黄酒中被发现.挥发性物质总数随陈化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有107个化合物含量显著变化且与陈化时间相关性较强,其中2-乙酰基噻吩等55个化合物首次被发现与陈化时间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传统型半干黄酒陈化进程可以分为短期陈化(1~3a)、中期陈化(6~12 a)和长期陈化(15 a以上)3个阶段.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筛选出37个陈化标志化合物,其中12个化合物陈化过程 中含量显著减少,25个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最终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出10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陈化关键标志物质,其中丁酸异戊酯、丁酸、2-糠醇、2-乙酰基-5-甲基呋喃和邻甲酚5个物质首次被鉴定为黄酒的陈化关键标志物质.本研究为理解黄酒陈化过程、黄酒品质评估及酒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统型半干黄酒陈化挥发性组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化学计量学陈化标志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