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研究与开发
食品研究与开发

赵丽

半月刊

1005-6521

tjfood@vip.163.com

022-59525671

301609

天津市静海经济开发区(天宇园)科技大道9号

食品研究与开发/Journal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品研究与开发》是由天津市食品研究所和天津市食品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食品专业科技期刊,于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大16开,共12个印张(192页)。其专业突出,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是一本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包括实用技术的刊物。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知名媒体收录,并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检测分析、生物工程、营养保健、贮藏保鲜、质量安全、专题论述和食品机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锈斑蟳蒸煮液和酶解液氨基酸组成及滋味分析

    陈瑜许丹何鹏飞方益...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利用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对锈斑蟳蒸煮液进行分步酶解,分析蒸煮液和分步酶解后得到的酶解产物中氨基酸组成和滋味成分.结果显示蒸煮液和酶解液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分别为44.07%和 52.2%,均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评价标准;蒸煮液中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酶解液中第一限制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根据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s index,EAAI)评价酶解液为优质蛋白源,蒸煮液为良好蛋白源;经酶解后,呈味氨基酸含量提高了 44.3%,其中呈鲜味特征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占酶解液总氨基酸含量的10.8%;谷氨酸的滋味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最高,在蒸煮液和酶解液中分别为3.95和7.68,谷氨酸与核苷酸在协同作用下使酶解液中的等效鲜味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达到8.78 g MSG/100 mL,是蒸煮液的2倍多;通过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蒸煮液中发现1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美拉德反应后产生的吡嗪类,在酶解液中发现3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物质为醇类和醛类.综上所述,锈斑蟳蒸煮液经酶解后释放出更多的鲜味物质,是开发调味品的理想基料.

    锈斑蟳蒸煮液酶解液氨基酸组成营养价值评价滋味强度值风味品质

    高通量测序揭示高、低温季节下长牡蛎菌群变化

    徐皓月张翔谷莉白昌明...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高、低温季节对养殖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对长牡蛎品质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利用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温季节和低温季节采集自青岛鳌山湾的长牡蛎软体组织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高温季节长牡蛎样本软体组织中的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0.35%)、厚壁菌门(Firmicutes,19.8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23%)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39%)组成;在属水平上优势菌为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5.11%)、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5.03%)、内源性单胞菌属(Endozoicomonias,4.81%)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04%).低温季节长牡蛎样本软体组织中细菌群落发生变化,放线菌门占比大幅降低至4.14%,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9.05%)占比由2.61%上升至9.05%;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1.13%)、蓝细菌(Cyanobacteria,7.70%)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5.08%)占比上升,成为优势菌,而双歧杆菌属(0.58%)、栖水菌属(0.05%)占比大幅降低;弧菌属(Vibrio)在外套膜组织中占比最高,整体占比由高温季节的1.25%降低至0.10%,与传统培养结果一致.从高温季节到低温季节,长牡蛎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略有增加,而多样性有所下降.该研究可为评估不同季节长牡蛎品质与安全的影响提供参考.

    长牡蛎高温季节低温季节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耐低pH值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王鑫宇许倍铭刘陈梦吴康...
    173-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对纳他霉素生产菌株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TUST01进行诱变处理,结合低pH值平板筛选及24孔深孔板高通量筛选获得耐低pH值菌株S.gilvosporeus Y-10.耐酸菌株Y-10在pH4.0平板上生长良好且在pH4.4和pH7.4摇瓶发酵条件下,纳他霉素产量和生物量较出发菌株都有明显提高.在不控制pH值和控制pH6.3的5L发酵罐条件下,Y-10生物量较出发菌更高,但纳他霉素产量偏低.高生物量表明Y-10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而纳他霉素产量低可能是由于在5 L发酵罐发酵过程中菌体异常上浮导致菌体没有充分利用碳源和氮源.对Y-10的耐酸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比较Y-10与出发菌的胞内三磷酸腺苷水平发现,Y-10较出发菌株有更高的胞内三磷酸腺苷水平,以保证其在酸性条件下的正常生长.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发现Y-10细胞膜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更低,可能影响了其纳他霉素的发酵生产.

    纳他霉素诱变高通量筛选发酵耐酸菌株

    黑曲霉DPUM-J2和毕赤酵母DPUY-J8在大酱发酵中的应用

    郭琳洁顾金红李思怡牟光庆...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选用从东北传统农家大酱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安全性和生产性能的黑曲霉DPUM-J2和毕赤酵母DPUY-J8进行实验室规模大酱发酵.比较不同发酵菌株对大酱pH值、生物胺、黄曲霉毒素、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以及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商业发酵剂酱油曲霉发酵大酱,添加实验室分离获得的黑曲霉发酵大酱总生物胺含量降低了 52.07%,对组胺的降低率可达到98%,且无黄曲霉毒素B1产生;总酸和还原糖等含量均优于商业发酵剂酱油曲霉的大酱,分别达到(1.51±0.05)g/100g和(10.24±0.29)g/100g;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黑曲霉+酵母组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

    大酱挥发性化合物安全性酵母菌霉菌

    地衣芽孢杆菌分批补料发酵γ-聚谷氨酸

    郭建敏郭利飞赵廷彬李镇江...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γ-聚谷氨酸(γ-poly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应用于食品、农业、医药等领域的生物聚合物.在不补料发酵γ-PGA过程中,存在因培养基中碳源、氮源不足导致菌体生长发育和γ-PGA合成受限的情况.为实现γ-PGA高产,采用分批补料发酵方式补充菌体生长代谢所需的碳源和氮源,在5 L发酵罐中进行γ-PGA分批补料发酵优化,并在200 L发酵罐进行放大验证.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低于5 g/L、氨氮浓度低于0.5 g/L时开始流加补料,持续补料12 h将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5 g/L~15 g/L,氨氮浓度维持在0.5 g/L~1.0 g/L.与不补料发酵相比,这一优化使得菌种指数生长期延长了 6h,生物量(OD660)达到了 0.62,提升了 39.01%,谷氨酸含量降至16g/L,谷氨酸利用率提升了 38.47%,γ-PGA生产强度和产量分别为15.69g/(L·d)、(47.09±0.82)g/L,均提高了 38.45%,为γ-PGA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衣芽孢杆菌发酵优化γ-聚谷氨酸分批补料谷氨酸利用率葡萄糖

    桔梗功能性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研究进展

    王馨悦王伟明王楠史琳...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桔梗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其含有丰富的多糖、皂苷、黄酮和多酚等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降血糖、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抑制癌细胞增殖、抗肺损伤等生物活性.该文以桔梗的功能性成分为基础,综述桔梗的功效以及桔梗相关食品研发的研究进展,并对桔梗资源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桔梗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桔梗功能性成分功效食品开发

    小麦调质过程水分分布和工艺研究进展

    刘帅张弘温纪平
    207-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粉的质量与小麦调质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调质工艺能够改变小麦的物理特性,使其更易于研磨.小麦水分含量是衡量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水分在小麦调质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小麦调质工艺,提高产品品质.该文对调质过程中小麦的水分分布规律进行概述,介绍当前不同的调质方法及研究现状.

    小麦调质小麦粉水分分布水分迁移

    酵母β-葡聚糖提取方法及免疫活性研究

    吴豪益王彦波傅玲琳刘福奇...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β-葡聚糖是酵母细胞壁的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感染以及免疫调节等一系列生物学活性.基于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β-葡聚糖作为一种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引起关注.探寻一种高效、快捷、环保且满足纯度需求的β-葡聚糖提取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高压微射流均质法、超声波法等具有应用潜力的酵母β-葡聚糖提取方式,并且阐述酵母β-葡聚糖免疫活性机制以及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酵母β-葡聚糖提取免疫机制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临床研究

    不同加工方式对甜菜红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国林林平何扬波李咏富...
    21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甜菜红素是一类含氮的水溶性色素,由于其有独特的色泽、高安全性和多种生物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甜菜红素作为天然色素已经被批准在食品工业中使用.该文对甜菜红素的合成途径、生物活性进行简要的总结,着重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甜菜红素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简要综述目前研究中的局限性,旨在为未来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甜菜红素的保护提供参考.

    甜菜红素合成途径生物活性加工方式稳定性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模式研究与探讨

    尹茜
    后插15-后插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