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刘树红

双月刊

1671-8127

sqzyxb@sina.com

0370-3182699

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神火大道566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从2005年起,第1、3、4、6期为社会科学版,第2、5期为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等。欢迎高等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挑战与策略

    熊明国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源动力.农业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的驱动作用.目前,农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性的挑战,严重制约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提出了更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培育数字化人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及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策略,以期为农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新质生产力农业职业教育内在逻辑挑战策略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点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刘阳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还有助于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树立起系统的思维方式,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优秀人才的培育三个要点.基于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有:凝聚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大力培育优秀人才,促进人力资本提高;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要点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依据探析

    高颖张万玉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定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上提出的新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特有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自觉.历史自信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历史实践、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光荣的使命担当.深刻把握历史自信的生成依据,既是弄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理论要求,也是以昂扬的姿态走好新长征路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依据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主观故意的认定分析

    张赛涛
    16-1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将"故意"和"情节严重"作为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要件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故意"尚无统一、具体的标准,且存在"故意"概念模糊、难以证明的问题.为平衡各方利益,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在适用上需要厘清主观故意的认定标准,明确"故意"与"恶意"之间的关系,限定惩罚性赔偿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范围.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主观"故意"的认定予以明晰,不仅可以为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提供合理依据,还可以完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侵权责任惩罚性赔偿主观故意知识产权

    公司法下董事合规义务的体系定位、内涵界定与合理认定

    程燕飞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合规管理是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强化了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合规义务和责任.在体系定位上,合规义务与忠实义务、勤勉义务并列为董事的基本义务,合规义务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内涵界定方面,董事行使职权须确保个人行为符合公司内部规范及外部法律法规的合法性,并承担合规的预防性管理义务、监察义务与响应义务.在合理认定方面,董事在建立、运用与整改合规机制的全过程中,面临着合规认定依据多元结构的挑战,商业判断规则的引入对保障董事合规义务的履行是必要的.

    董事合规义务体系定位内涵界定合理认定

    李清源中短篇小说对底层现实的聚焦

    韩霜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底层现实生活的聚焦,是李清源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倾向于以小人物的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出其对人们精神文化的忧虑.李清源直面底层现实所反映出的矛盾问题并加以反思与追问,力图在作品中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跌宕起伏的反转情节以及复杂人性的勘察,展现底层民众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和现实挑战.

    李清源底层现实情节设计人性勘察

    《洪范》"稽疑"刍议——"卜筮"在决策中的地位

    张顺洪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稽疑"是《尚书·洪范》中的第七畴,很可能是对商王朝后期重大决策机制的真实总结,体现了我国古代王朝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种表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稽疑"中的决策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稽疑"蕴含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公开性和协商性,因此增强了具体决策的科学性.在"稽疑"中,能通"神意"的卜筮机构在国家决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充分表明"稽疑"体现出的是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决策方式.

    洪范稽疑卜筮决策方式

    鄂东南红色革命系统生成的三维视角探析

    徐上张宸赫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党的农民运动与革命斗争联动开展造就了当时农民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奠定了革命爆发的物质基础和存在前提,成为革命联动蓄势的"地利之由";鄂东南民众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压迫所造成的尖锐阶级矛盾与其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点燃了鄂东南红色故事里的"民愤高潮".分析鄂东南红色革命系统生成的缘由三维视角,探析其"红色热土"背后的"深层密码"的三个视域,为探析鄂东南红色革命系统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视野.

    鄂东南时局地利民愤

    《论语》巧言令色之"令"新探

    卢树威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中的"令",历朝历代的学者普遍都将其训为"善",但这一解释存在局限性,难以与后面的"鲜矣仁"相契合.结合字源、音韵以及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令"与"佞"音近,可通假借,而"佞"又是从"仁"分化而来,意义与"仁"相对立.此外,古文献中"巧""佞"相结合的用例几乎都可以译成"巧言佞色".由此,《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句中的"令"应训作"佞".

    孔子《论语》巧言令色

    从听觉叙事看《印度之行》中E.M.福斯特的思想二重性

    吕瑶刘丹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声音景观,比如对话中的人声、山洞回声和庆典嘈杂声,既参与人物形象塑造,又勾连起人物内心的变动和事件的发展,使小说更具内在逻辑性.从听觉叙事的角度来审视,"被听"的印度人体现了作者对英国人特权的批判,而对马拉巴山洞回声幻听的恐惧以及"非理性的"东方听觉模式的抗拒,又体现了作者内化的"东方主义"的思想和殖民执念.作者对小说中的声音以及不同人物对声音感知的描写,暴露了其思想二重性:霸权消解与殖民执念.

    《印度之行》听觉模式声音景观思想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