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高晓铃

月刊

1671-4407

econtp@163.net

0871-4138386 4138387

650034

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云南新闻出版大楼4楼

生态经济/Journal Ecologic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经济》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生态经济》杂志以“深入读者、深入产业”为基本编辑思想,力图以全球视野,全面关注和报道最新生态资讯,关注全球生态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唤起全民的生态意识,传播生态经济知识,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瞩目,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企业家的助手和读者的益友。由于依托新华社、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自然之友”等专业咨询机构,发挥出版社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网络和书刊互动的资源优势,《生态经济》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影响力正日益上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时空异质性视角下华北地区碳足迹评估及驱动因子分析

    袁亮柴林何伟军孔阳...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 452万吨上升至1 066 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 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碳足迹驱动因子时空特征地理探测器标准差椭圆

    多情景视角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预测

    张朝辉张靖雅于师琪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背景,结合"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时代倡议,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产业发展态势,运用STIRPAT拓展模型,构建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设置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2021-2040年的碳达峰趋势.结果表明:(1)能源消耗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碳达峰的最重要因素.(2)技术突破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峰值4 808.43×106吨;政策调控和数字经济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5 519.46×106吨和4 988.32×106吨;基准模式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未能实现碳达峰.(3)内蒙古、陕西和新疆是碳达峰重点关注区,应加快政策落地、加大技术突破、加强数字经济,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技术突破数字经济碳达峰情景预测

    欧盟碳关税对中国的经贸冲击及应对策略

    董玮石晶晶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征碳税对我国应对欧盟碳关税、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投入产出法计算隐含碳排放强度,采用GTAP模型研究欧盟碳关税对我国的经贸冲击和我国开征碳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我国不开征国内碳税时,随着欧盟碳关税税率的提高和征税范围的扩大,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冲击更大,有利于我国行业低碳转型;我国开征碳税后,从经济角度看,短期内碳税税率为10美元/吨和征税范围为CBAM覆盖范围内的行业时,对我国经济贸易的负面冲击较小.从低碳转型角度看,碳税税率为30美元/吨和仅对CBAM覆盖范围内的行业征税时,更加有利于我国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从整体角度看,我国对CBAM覆盖范围内的行业征收10美元/吨的碳税,更加有利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威胁.

    碳关税碳税经济贸易

    绿色金融、碳排放约束与能源技术创新

    肖黎明贾均焱
    99-10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全球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0-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且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协同互补效应也对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资本深化在绿色金融影响能源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即资本深化削弱了绿色金融对于能源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绿色金融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东部地区.该研究为完善绿色金融对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从而为绿色金融更好服务于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绿色金融碳排放约束资本深化能源技术创新

    绿色金融是否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数字经济的注意力?——基于政策文本分析

    黄平
    106-11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有限理性决策者的注意力稀缺性理论下,地方政策的变化取决于地方政府注意力的变动.反之,地方政府注意力是否取决于其他相关政策的变化?论文挖掘2019-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方政府政策文本数据,用文本中词频反映地方政府在数字经济倾注的"注意力",并应用fsQCA方法探究绿色金融发展是否引起地方政府向数字经济倾注高注意力.研究结论如下:(1)地方政府对数字经济注意力存在"南强北弱"的区域特征.(2)当绿色投资或绿色支持得到发展时,地方政府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帮助监测和评估环保项目的效果,实现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助推地方政府向数字经济投入高注意力.(3)当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同时发展时,作为融资工具,能够有效帮助实体企业获取资金,助力"双碳",但受公共物品特征影响,很难被反映在企业利润中.并且,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所应用到的数字手段有限,较难引起高注意力.(4)当绿色金融各个方面发展较弱时,仅绿色债券、绿色权益所能调动的数字技术是不足的,不会促进地方政府向数字经济投入更高注意力.总之,分析绿色金融是否助推地方政府向数字经济投入注意力,对于探索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金融数字经济注意力fsQCA方法

    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樊建强谢靖雯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介与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速公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与绿色经济效率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在高速公路和绿色经济效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绿色经济效率高速公路产业结构优化超效率SBM中原城市群

    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王凤科吴琴琴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家45个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宏观数据,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TOPSIS模型测度各城市的维度得分以及综合水平,使用变异系数法测量四大地区内城市的环境指数差异,结合地理探测器来探测七大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异解释和驱动能力.结果显示:生活环境的评价均分最高,其次是规划环境,就业环境评价均分最低;四大地区内部城市在各维度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异性最大,部分城市在各环境指数间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通过计算,将45个城市划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等级;在因子与交互探测上,健康环境因子和就业环境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规划环境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且两因子间的交互驱动力都强于各个单因子的驱动力.

    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EM-TOPSIS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差异

    基于格网尺度的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研究

    沈威曹威威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经济城镇化参量公里网格数据的缺乏,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提出一种利用1995-2018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的经济城镇化参量空间化模拟方法,并分析格网尺度下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与PM2.5浓度的脱钩关系演变.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以兰西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太原城市圈、郑州—洛阳城市带为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2)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不同区域经济城镇化的扩张模式存在差异.受地形限制和水文条件限制,洛河流域、汾河流域、关中平原、太原城市圈经济城镇化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带状扩张特征;兰西城市群、郑州—洛阳城市带、呼和浩特市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式扩张特征.(3)2005年之后,黄河中游中东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2010年之后,黄河中游西部地区开始出现脱钩转折点,但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2015-2018年甘肃和宁夏南部扩张负脱钩区面积显著增加,经济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系再次发生转变.

    经济城镇化土地利用回归模型PM2.5浓度脱钩状态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脱钩分析

    詹成郭明晶周文潇陈嘉浩...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污染物的集中.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但是,对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具体关系的研究尚不充足,仍不清楚空气污染是否与新型城镇化脱钩.因此,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追赶脱钩模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PM2.5浓度之间的脱钩关系和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PM2.5浓度在2013年后持续减少.(2)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PM2.5浓度与新型城镇化之间长期保持脱钩状态,但在短期尺度内存在脱钩和负脱钩的交替现象.(4)大部分追赶城市对模范城市的追赶并不理想,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还将长期持续.

    新型城镇化空气质量PM2.5Tapio模型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

    卢召艳黎红梅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中国200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后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进一步明晰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更加显著.(3)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主要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在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的生态效应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需建立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粮食高质量发展机制;重视规模化经营及种植结构调整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区域农业"水—能源—粮食"协同政策;不断完善农业环保政策.

    农业"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