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

段舜山 彭少麟

双月刊

1008-8873

ecosci@jnu.edu.cn

020-85228257

510632

广州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

生态科学/Journal Ecologic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省科协主管、广东省生态学会主办的中、高级的生态科学的学术刊物。《生态科学》杂志社设在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协机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玛曲高寒退化草甸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孙建财白红桃熊增连张杰雪...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玛曲高寒草甸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及重金属污染风险,采集玛曲高寒退化草甸土壤样品,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中Cr、Ni、Cu、Zn、As、Cd、Hg、Pb等八种重金属含量,描述玛曲高寒草甸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分析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以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征同源性重金属.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 As、Cd 的质量分数高于背景值,Ni的质量分数偏低,变异系数大小为Cr>Hg>Cd>Cu>As>Ni>Zn>Pb;(2)Cd单因子污染指数为轻微污染,地累积指数反映As属于未受污染与轻微污染之间,各重金属元素均无潜在生态风险;以国标和土壤背景值为标准,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明玛曲未受到重金属污染;(3)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表明玛曲土壤中Ni、Cu、Zn、As、Cd、Pb等元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Ni和Pb的来源优先顺序最大,Cr和Hg含量呈现弱相关.

    高寒草甸重金属污染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主成分分析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李晶陈松林
    186-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0、2010、2020 年 3 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 2000-2020 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福州市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的污泥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分析

    白洁张国徽徐成斌孙学凯...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 2010-2020 年间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污泥土地利用研究发文量、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旨在探析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污泥土地利用研究总发文数量变化幅度较小,该领域研究热度处于平稳状态;在两大数据库中,美国和中国是该领域中合作研究多且影响力大的国家,最活跃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作者及研究团队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国际上污泥土地利用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则比较单一,偏重于重金属研究.基于文献共现聚类和研究热点分析,提出污泥土地利用研究的未来展望:在多个层面开展合作研究,积极研发无害化污泥土地利用技术,全方面跟踪监测和评估污泥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多部门联合制定污泥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

    污泥土地利用CiteSpace共现聚类分析污染物

    基于激光雷达的钦州湾典型红树林生物量反演

    张振东田义超邓静雯姚贵钊...
    203-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区的红树林生物总量对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以地面实测样地数据和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为基础,使用随机森林方法估算研究区红树林生物量,依据精度检验结果构建生物量估算模型,通过反演获得试验区红树林生物总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样地各样方的无瓣海桑的生物量介于 0.55 kg·m-2-13.57 kg·m-2,平均值为 5.40 kg·m-2.(2)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红树林生物量计算的训练集(R2=0.9516、RMSE=0.8142、rRMSE=0.1486),及测试集(R2=0.6598、RMSE=2.0276、rRMSE=0.3983),说明地表生物量估算模型计算的生物量与实测样地采样的数据计算的生物量基本吻合,随机森林算法拟合精度较高.(3)反演的研究区红树林生物总量为 459.18 Mg,平均生物量为 4.15 kg·m-2.树高较高、胸径较大的单木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潮沟附近以及研究区中南部.

    激光雷达红树林生物量随机森林钦州湾

    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张旭宋雪英由明超张慧钰...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施蔬菜栽培是当前主流种植方式之一.因为设施菜地常年处于一种高温、高湿、高肥料投入的半封闭状态,其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土壤环境介质的复杂性、重金属污染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分布的特异性,国内外学者对土壤重金属源解析方法尚未建立起一个全面和详尽的体系,针对设施菜地中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的相关报道也较少.文章综合论述了国内外设施菜地重金属源解析应用情况,并针对现有设施菜地重金属定量源解析应用较少的情况,筛选适用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概述,同时对设施菜地中重金属源解析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能够从源头解决设施菜地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近20年湿地碳研究进展与趋势

    吴志男欧正蜂吴睿智刘春...
    218-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作为陆地和水体的关键过渡带,其碳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直观了解国内外湿地碳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集和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近 20 年的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方法,概述和分析了近 20 年来国内外湿地碳的研究进程.结果表明,近 20 年来国内发表湿地碳相关文章 2168 篇,国际发文 5810 篇,且近 10 年发文量相较于前 10 年国内外文献量增加了 3-4 倍.相比于国外湿地碳的研究,我国湿地碳研究初期主要是为污水处理服务,但国际上湿地碳的研究初期就将湿地土壤、水以及氮的研究相结合,并在全球气候变化、碳的动态变化和湿地沉积物等方向上持续发展;而我国湿地研究受环境现状、地理环境导向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碳循环、温室气体、碳汇等逐渐成为高频词,这表明我国的研究方向后期才开始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方面转变.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湿地碳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建议.

    湿地碳Citespace网络图谱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气候变化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柽柳种群适应更新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文礼陈晓楠伊力努尔·艾力马晓东...
    229-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其流域自上游至下游形成了以水为纽带的多元自然生态,但因地处干旱区,流域内生态脆弱,曾一度随着中上游地区人口增多与耗水的增加,大幅挤占下游生态用水,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常年断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严重.从 2000 年开始,我国大力实施生态输水工程,连续 20 年向塔里木河下游进行了人工间歇性输水,使下游地下水位明显抬升,荒漠河岸植被和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贡献巨大.文章综述了生态输水工程实施以来,关于塔里木河下游柽柳种群的适应性更新和生理生态响应的大量研究,紧扣柽柳幼苗生长适应的特点和下游水盐胁迫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种群幼苗发生与生态输水漫溢的关系,分析了下游柽柳种群实生更新困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弱交替"的输水模式建议,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输水漫溢实现塔里木河下游柽柳种群实生更新的规模化,从繁殖生态学的角度降低种群衰退的风险,从而增强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塔里木河生态输水柽柳种群适应更新

    我国农田杂草文献计量分析及相关研究进展

    李淑娟周泉黄国勤
    236-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杂草研究对于提高作物经济产量和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意义重大.为客观评述农田杂草研究进展,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的分布分析(年度分布、学科分布、机构与作者分布)和研究热点分析,并从 4 个方面(农田杂草防除、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种子库、农田杂草群落)归纳了研究进展.最后对该研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以期对未来农田杂草控制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

    农田杂草杂草防除杂草群落种子库文献计量分析

    近40余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实践探索综述

    崔树强周国华尚鹏于雪霞...
    247-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补偿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构建了一种公正有效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成为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近 40余年,我国生态补偿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取得较大进展.基于文献、资料梳理与分析可知,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特征在研究内容、补偿模式、融资方式、标准核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国内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为重点,以流域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分析、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制定、生态补偿效益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丰富.实践层面,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制度探索大致经历了初始、形成、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的纵深发展过程,总体上形成了以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补偿实践体系与框架.区域生态补偿实践受到生态补偿政策顶层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与生态资源禀赋、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外部社会环境、公众感知能力及参与度六大因素的协同影响,呈现横纵贯穿、内外结合结构下发挥约束—引导—需求—激励作用的四维生态补偿实践影响机制.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及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实践探索影响机制中国

    生物炭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吴乐诗李冬琴黎华寿陈桂葵...
    257-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问题,论文综述了近几年有关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CO2、CH4 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炭总体上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实际效果受生物炭种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与丰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进一步总结了生物炭影响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三条可能机制:(1)生物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依靠自身的吸附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温室气体;(2)生物炭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疏松,团聚体和固体物含量提升,抑制土壤矿化,固碳能力提升,吸附性增强;(3)生物炭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微生物活动增强,可以更多地固定土壤中的氮,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生物炭途径可助力农业碳减排.

    生物炭温室气体碳减排农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