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姜左

双月刊

1008-7931

xbsce@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体性质论

    吴怀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体散文杂传小说

    陶渊明作品证伪之辨

    刘中文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存陶渊明作品中,《五孝传》《四八目》《归园田居·其六》《问来使》《四时诗》《桃花源诗》《读史述九章》《扇上画赞》这八篇为存疑之作.现存的宋代四种陶集对存疑诸作有不同的质疑,宋代以来的学者对陶公存疑之作亦不断地挖掘证据,旁搜远绍,以证其伪,以致学界争辩至今不息,现行主要点校本陶集对存疑之作亦各有取舍,辑录不一.陶公作品的证伪是陶渊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有必要理清这一学术的脉络并辨析诸家论证之得失.

    陶渊明陶集陶作存疑证伪辨析

    陶诗所见《周易》的运用

    侯洪震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对《周易》的运用,除了《周易》思想以及卦名、卦爻辞、《易传》外,对《周易》卦意以及"卦表象意""象表卦意"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运用.从诗学角度分析这些运用,可看出陶渊明不仅深受时代哲学"得意忘象"的影响,亦受传统诗学理论"诗言志"发展的沾溉.同时陶渊明《停云》诗中可能还存在对象数易的运用,结合陶渊明对《周易》的其他运用来看,在总体上体现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广收博取,集时代之大成.

    陶渊明陶诗《周易》《止酒》《停云》

    1990年代的青春之歌——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再解读

    奚皓晖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岁的花季》是 1990 年代青春思潮的标志性电视剧,三十多年的时间奠定了其青春剧经典的地位.文章立足接受美学的视野,以高中生活的变迁为契机,通过分析《十六岁的花季》反类型的诗朗诵、影视剧与舞台剧混合的剧本,家庭、学校、社会多重主体间编织的叙事策略,平淡隽永又兼有情怀之真的诗化语言艺术,以及转型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的张力形象,得出其对当代教育产业具有高度的市场导向,以及对相伴而生的青少年群体的焦虑与身心困惑等问题具有深层启示等结论.

    《十六岁的花季》改革开放青春复调人文精神

    论新世纪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底层叙事

    艾志杰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于是城市移民问题便成为影视媒介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电影的重要亚类型之一,城市移民电影对底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与思考,如对城市移民面临的欲望与精神的溃败、身份的焦虑与文化的认同以及女性的失语与妥协等问题都有所涉及,表现了电影人对底层移民群体的悲悯情怀.城市移民作为底层弱势群体,他们既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又很难融入其中.城市移民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回应了城市移民与城市、乡村之间的复杂关系.

    城市移民电影底层叙事城市文明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鲍勃·迪伦《埃米特·蒂尔之死》的创作

    杨月妮吴群涛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米特·蒂尔之死》的问世标志着鲍勃·迪伦开始参与民权运动和抗议活动,然而迪伦在不同阶段对此作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解读歌曲原型和歌词背后的左翼思想,发现迪伦对此作评价的转变受到了民权运动、民谣复兴运动、卡普兰古典音乐等的影响,体现了他的民间立场和反种族主义思想.他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艺术化地凸显美国南部腹地的种族偏见,折射出迪伦对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追求,并与他后期的历史纪实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此作成为鲍勃·迪伦创作思想转变与成熟的分水岭.

    鲍勃·迪伦《埃米特·蒂尔之死》蒂尔私刑案历史纪实

    范成大农业经济思想探析

    梁珍明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始终爱悯农民、重视农业.为官期间,他尽职尽责解决农民、农业问题,同时写有大量反映民生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充分体现了范成大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加强水利建设、精耕细作、轻徭薄赋、赈灾救灾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不可否认,范成大的农业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对当代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范成大南宋农业经济思想民本思想乡村振兴

    周礼时祭制度研究

    文康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祭祀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大事,四时祭作为常祀每年每季都要举行,但在存世文献记载中却出现祭名混乱的问题,一名多用和一祭多名的情况屡见,甚至曾出现一年举行两次冬祭的情况,对此的解释自古争议不断.对祭名的解释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产生活,展现出对于自然和人伦的独特认识.周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有时祭荐新传统,时祭荐新的时间、品物、彝器使用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体现了中原文化悠久的礼鬼敬祖传统,也可一窥儒家重视礼法孝治的思想渊源.

    周礼四时祭周代社会孝文化

    从《东瀛诗选》的编选看汉诗对俞樾的逆向反馈

    李雯雯严明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汉诗整体西传回归中国视野的表现即为《东瀛诗选》的编纂.俞樾的诗学源流观念在《东瀛诗选》的编纂中一目了然,《东瀛诗选》撰辑过程中的文艺批评亦使俞樾的文学认知思维体系得到延展和补充.文章此为切入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俞樾对《东瀛诗选》的编撰,探究日本汉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逆向反馈作用.

    俞樾《东瀛诗选》汉诗逆向反馈中日文化交流

    作为观念史现象与审美范式的浪漫主义——洛夫乔伊与艾布拉姆斯浪漫主义研究之比较

    于鑫宇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夫乔伊、艾布拉姆斯从各自不同的理论方法出发开展浪漫主义研究,其不同之处在于洛夫乔伊运用观念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浪漫主义,通过挖掘浪漫主义形成时期的实证材料消解浪漫主义的整体性和统一内涵,进而考察浪漫主义形成的源头与历史发展过程.艾布拉姆斯则从美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出发概括了浪漫主义理论的整体特征与核心内涵,并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凭借其直觉,关注文学的隐喻性,详尽阐释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完成了对浪漫主义的完整把握.洛夫乔伊与艾布拉姆斯都为浪漫主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全新的视野,但也都没能完全解决当前浪漫主义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洛夫乔伊艾布拉姆斯浪漫主义观念史《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审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