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申宝忠

半月刊

1673-6273

biomed_54@126.com

0451-82583800;53658268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32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 CN 23-1544/R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2285 月刊 邮发代号:14-12 定价:9元/期 本刊 . 本刊原刊名为《生物磁学》,(详见科技部信息所),据科技部信息所2005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影响因子0.734,在本学科(生物学)排名列第9位,在1608种统计源核心期刊总排名列第169位.刊名变更是本刊的自然过渡,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6]4号批准。 本刊原刊名为《生物磁学》,(详见科技部信息所),据科技部信息所2005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刊影响因子0.734,在本学科(生物学)排名列第9位,在1608种统计源核心期刊总排名列第169位.刊名变更是本刊的自然过渡,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6]4号批准。 本刊已经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备案,已被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CSTDB)、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权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尔茨海默症模型APP/PS1小鼠早期视皮层神经元活性变化

    谢先屿蓝志达赵乐文王兆龙...
    4001-4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月龄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APP/PS1)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神经元在不同视觉刺激模式下的活性变化,解析APP/PS1小鼠早期V1的功能改变。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2月龄APP/PS1小鼠初级视皮层内Aβ表达情况,并选取2月龄APP/PS1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给予其不同条件视觉刺激后,通过c-Fos荧光染色解析V1神经元的活性变化。结果:2月龄APP/PS1小鼠V1内存在Aβ表达但未形成明显淀粉样斑块。在没有外界额外视觉刺激的情况下,2月龄APP/PS1小鼠V1中c-Fos阳性率高于WT小鼠(P<0。01);当给予小鼠外界30分钟的视觉刺激或者视觉刺激后的90分钟,2月龄APP/PS1与WT小鼠V1中c-Fos阳性率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2月龄APP/PS1小鼠V1神经元在无外界视觉刺激时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其早期视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可能存在改变。

    视皮层神经元活性APP/PS1阿尔茨海默症

    黄芩苷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李晓珂韩亚光韩延华王宝龙...
    4007-4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芩苷(baicalin,BA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COS组、BAI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皮下注射(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建立PCOS模型,BAI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黄芩苷(12。5、25、50 mg/kg)灌胃;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10mg/kg维替泊芬)腹腔注射;对照组和PCOS组大鼠给予等体积0。9%NaC 1溶液代替。每日1次,持续4周。采用(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性激素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卵巢病理学变化。造模成功后,提取卵巢颗粒细胞,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和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记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13K/AKT通路相关蛋白P13K、AKT、p-P13K、p-AKT的相对表达。结果:提取的卵巢颗粒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良好,特异性蛋白FSHR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大鼠卵巢结构紊乱,出血、充血及囊状卵泡数量增多,白膜增厚;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雌二醇(estradiolm,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卵巢颗粒细胞生存活力、Bcl-2、p-P13K、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PCOS组相比,BAI低、中、高剂量组多囊特征恢复明显、囊肿显著减少、卵巢结构及颗粒细胞层排列完整;血清E2、FSH水平、卵巢颗粒细胞生存活力、Bcl-2、p-P13K、及p-AKT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上调(P<0。05),而血清T、LH水平、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下调(P<0。05)。结论:黄芩苷可能通过激活P13K/AKT信号通路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进而减轻PCOS症状。

    黄芩苷多囊卵巢综合征颗粒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芹菜素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钟美甘雨佳黄航李婉芷...
    4014-4019,4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芹菜素(QCS)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K)组(体积生理盐水)、Mode l组(体积生理盐水)、QCS低剂量(QCS-L)组(20 mg/kg QCS)、QCS高剂量(QCS-H)组(40 mg/kg QCS)、QCS-H+维替泊芬(Verteporfin)(Hippo-YAP 信号通路抑制剂)组(40 mg/kg QCS+10 mg/kg Verteporfin),每组 10只。检测大鼠心功能、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cTnⅠ)水平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形态;TUNEL法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Yes相关蛋白(YAP)、裂解凋亡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蛋白表达。结果:与CK组相比,Model组大鼠心肌组织严重受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水平、心肌组织SOD和CAT活性、Bcl-2、YAP、TAZ蛋白表达降低,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cTnⅠ)水平、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MDA含量、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QCS-L组和QCS-H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有明显改善,HR、MAP、LVSP水平、心肌组织SOD和CAT活性、Bcl-2、YAP、TAZ蛋白表达升高,FPG、FINS、HOMA-IR水平、血清CK、LDH和cTnⅠ水平、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率、MDA含量、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Verteporfin可减轻QCS对DCM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结论:QCS可降低DCM大鼠血糖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减轻氧化应激程度、心肌损伤,可能与激活Hippo-YAP信号通路有关。

    芹菜素Hippo-YAP信号通路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细胞凋亡

    黄腐酚对高脂饮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黄河杜泓森李继科寇进...
    4020-4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腐酚(XN)对高脂饮食(HF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建立HFD+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后,将大鼠分为Sham组、HFD+MIRI组、HFD+MIRI+L-XN组、HFD+MIRI+M-XN组和HFD+MIR-I+H-XN 组。Sham 组和 HFD+MIRI 组大鼠灌胃 0。5%CMC-Na,HFD+MIRI+L-XN 组、HFD+MIRI+M-XN 组和 HFD+MIRI+H-XN组大鼠分别灌胃30、60和120mg/kg/d的XN,连续给药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脂代谢和心肌损伤指标以及心肌和脑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并对大鼠心肌和脑组织进行HE和TUNEL染色。采用RT-qPCR检测 Bax 和 Bcl2 mRNA。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Bax、Bcl2、BACE1、Aβ1-42、p-NF-κB p65 和 Nrf2 蛋白。结果:与 Sham 组比较,HFD+MIRI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P<0。05),60s内经过站台的次数减少(P<0。05);血清TC、TG、LDL-c、FFA、CK-MB、LDH和cTnⅠ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TUNEL阳性率以及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升高(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SOD、GSH-Px和CAT水平均降低(P<0。05);脑组织中BACE1和Aβ1-4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Bax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Bc12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 HFD+MIRI 组比较,HFD+MIRI+L-XN 组、HFD+MIRI+M-XN 组和 HFD+MIRI+H-XN 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减少(P<0。05),60 s内经过站台的次数增加(P<0。05);血清TC、TG、LDL-c、FFA、CK-MB、LDH和cTnⅠ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TUNEL阳性率以及MDA、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SOD、GSH-Px和CAT水平均升高(P<0。05);脑组织中BACE1和Aβ1-4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心肌和脑组织中Bax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Bcl2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XN对HFD大鼠MIRI后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其机制涉及抗凋亡、抗氧化、抗炎和抑制Aβ的形成。

    黄腐酚高脂饮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淀粉样蛋白

    RECK基因在维莫非尼抑制皮肤黑素瘤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盛天冯佳薪安丽君邹羽...
    4028-4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酸丰富蛋白Kazal基元(RECK)基因在维莫非尼抑制皮肤黑素瘤(CMM)增殖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RECK基因在CMM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根据RECK基因在C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样本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ECK基因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间的差异。采用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当肿瘤体积长到约100 mm3时,将荷瘤小鼠分为维莫非尼组(75mg/kg/day灌胃)、对照组(等量溶剂灌胃),每组各为6只。治疗结束后采集CMM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并比较维莫非尼组和对照组RECK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并比较维莫非尼组和对照组RECK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ECK基因在CMM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ECK基因表达水平与CMM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RECK基因低表达组生存时间小于高表达组(P=0。007)。连续给药16天后,维莫非尼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为37。60%,抑瘤率为63。45%,成功构建CMM裸鼠移植瘤抑制模型。维莫非尼组和对照组的RECKmRNA相对量分别为1。02±0。13、0。99±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莫非尼组和对照组的RECK蛋白表达分别为0。19±0。01、0。18±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RECK基因在维莫非尼组和对照组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RECK基因与CMM的发展及预后具有相关性,但在维莫非尼抑制CMM增殖的过程中RECK无明显变化。

    皮肤黑素瘤RECK基因维莫非尼增殖

    药物干预PKC-NF-κB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希林古丽·吾守尔库热西·玉努斯卡思木江·阿西木江纳菲沙·卡德尔...
    4035-4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药物干预PKC-NF-κB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拟选取33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要求,将SD大鼠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UC组,其中,正常组(n=7)、高剂量组(n=6)、中剂量组(n=6)、低剂量组(n=9)、UC组(n=5)。观察五组免疫组化结果、结肠结果、下丘脑结果分析,并进行结肠组织细胞因子相对表达水平,证实药物干预PKC-NF-κB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结果:五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UC组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五组结肠结果及下丘脑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五组结肠组织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比结果显示,UC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高剂量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正常组(P<0。05),而中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及正常组(P<0。05),低剂量组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药物干预PKC-NF-κB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能够在结肠组织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比分析中也有直接关联,因而可通过药物干预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提供帮助。

    药物干预PKC-NF-κB通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机制

    基于色谱相似性分析模型的水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方法

    徐洪庆赵凌云宋晓冉宋晓丹...
    4041-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色谱相似性分析模型的水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方法,为准确检测出污染水质的各种物质提供依据。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利用小波变换与主成分分析法处理紫外可见光谱仪采集的水质紫外可见光谱,依据Q统计量阈值计算部分光谱观测点的离群点,通过改进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依据色谱相似性分析模型计算多元紫外可见色谱相似度实现水质污染物聚类。结果:经过处理能够获取去噪和降维后的光谱数据,判断水质异常,为离群点赋予权重获得概率值,运算异常概率,检测出水体样本中是否存在相关类型的污染物。结论:该方法处理后的光谱更加简洁,准确检测出水质异常,且检测出水体样本中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具有较强应用性。

    色谱相似性分析模型水质检测紫外可见光谱Q统计量

    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海马组织炎症致小鼠短期记忆损伤

    朱璐斯依提·阿木提郭浩强张珍连...
    4047-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CIH)对雄性小鼠短期记忆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C57BU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A)和间歇性缺氧组(CIH)。RA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常规饲养;9a。m。-9 p。m。将CIH组小鼠放入缺氧箱,给与间歇性缺氧刺激,氧分压在7%-21%范围内循环,每分钟为一个循环,每小时60个循环,12h/天,为期4周。实验前后测量小鼠体重,通过旷场试验(OFT)和新物体识别试验(NORT)分别检测小鼠自主运动能力和小鼠短期记忆水平;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情况;qRT-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GFAP变化;Elisa检测小鼠海马组织TNFα,IL-6,IL-1β水平。结果:间歇性缺氧4周,RA组小鼠平均体重明显高于CI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OFT结果显示,RA和CIH组小鼠总运动路程(P=0。3156)和运动速度无明显差异(P=0。3157);NORT训练期两组小鼠识别指数无明显差异(P=0。1596),NORT测试期CIH小鼠识别指数显著低于RA组(P=0。0063);尼氏染色显示CIH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稀疏,尼氏体着色淡;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IH组小鼠海马CA1区GFAP阳性面积高于RA组(P=0。0223);qRT-PCR结果显示CIH组小鼠海马GFAP表达显著高于RA组(P=0。017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RA组相比,CIH小鼠海马组织TNFα(P=0。02),IL-6(P=0。0492),IL-1β(P=0。0473)水平明显增高。结论:慢性间歇性缺氧4周可能通过诱导海马区炎症致小鼠短期记忆损伤。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间歇性缺氧短期记忆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炎症

    不同浓度胃蛋白酶气溶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的建模及作用机制探究

    许腾刘红春崔彦杰赵炳尧...
    4054-4056,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胃蛋白酶气溶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的建模及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分组,各16只。低、高浓度组分别给与75ng/mL、150ng/mL胃蛋白酶气溶胶,正常对照组给予过滤空气,对比3组相关指标。结果:造模结束后体重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L<0。05。3组大鼠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常规、炎性因子、以及肺组织蛋白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E染色后,低浓度组大鼠肺组织气道周围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壁增厚,肺泡间隔增宽,邻近的肺泡腔、肺泡组织出现代偿性的扩张;高浓度组大鼠肺组织与低浓度组相似。结论:150ng/mL胃蛋白酶气溶胶建立的模型更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病理特点,可能与炎症浸润及氧化应激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胃蛋白酶气溶胶

    脂质组学技术在痤疮分级和性别差异中的研究

    朱媛媛高璐王珊李时杰...
    4057-4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脂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痤疮患者疾病进程及性别差异的血清脂质特征,找寻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理解痤疮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分级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采集41例轻、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及2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差异表达的脂质代谢物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采用火山图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对脂质组数据进行深入解析,以筛选关键的候选脂类标志物,并通过三种机器学习模型,评估这些标志物在痤疮分级预测中的效果。结果:在痤疮的分级分析中,通过WGCNA分析将所有脂类分为13个模块,并筛选出与轻、中、重三个进程特异相关的3个脂质模块。其中,PC(24∶1)、LPC(22∶2)、PC(21∶0)、PS(26∶1e)在痤疮不同等级的区分中表现出良好的分类性能,在三种机器学习模型下均展现出0。9以上的AUC值,在痤疮分级预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在性别分析中,通过WGCNA分析将所有脂类分为9个模块,进一步识别出CL(79∶9)、PC(15∶0_22∶6)、PE(18∶0_20∶3)、PE(18∶0_22∶6)可能与性别差异机制存在关联。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关键脂质标志物不仅具有较高的分级预测准确性,而且为理解痤疮发病的性别差异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痤疮脂质组学机器学习生物标志物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