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服务于"蓝色种业"的海洋生物技术

    秦松孙林王亚军刘正一...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三十年来理论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蓝色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综述1989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宏微观结合的海洋生物技术育种创新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成就.分析有关国际前沿趋势以及中国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总结面向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精准育种是未来十年国际海水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积极应对、调整部署,为世界规模第一的"蓝色农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科技创新供给.

    海洋生物技术种业海水养殖蓝色农业

    设计改造羧酸还原酶合成医药中间体(S)-2-氨基丁醇

    张晓辉覃宗敏李聪聪路福平...
    6-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筛选测试,结合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同时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CAST)构建新的突变体文库,经测试最终获得优势突变体XH7(G430V/E533F/A627N).该突变体催化底物N-Boc-(S)-2-氨基丁酸到醛产物的活性(keat/Km)较野生型SrCAR提高2.1倍,热熔值(Tm)提升2.3℃.进一步通过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来源的醇脱氢酶PfADH,可还原N-Boc-(S)-2-氨基丁醛到醇产物.XH7和PfADH的双酶共表达体系反应5 h即可将20 mmol/L底物实现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达到99%,并经脱Boc保护与分离纯化获得终产物(S)-2-氨基丁醇,得率为6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最优突变体活性及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为SrCAR酶设计改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酶法合成(S)-2氨基丁醇的生物酶工具箱,可为类似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羧酸还原酶理性设计生物催化双酶级联(S)-2-氨基丁醇

    来源于Pseudomonas多巴脱羧酶的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周耀林孙登岳曾志雄李霞...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来源于Pseudomonas的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ODC)基因序列经过PCR扩增,双酶切,连接到载体CV6-pGEX-6P-1上,经验证、测序成功构建表达载体CV6-pGEX-6P-1-DODC.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重组表达,表达条件为OD值达到0.6~0.8,异丙基β-D-1-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为0.1 mmol/L,16℃过夜培养12~16h.结果表明: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经诱导表达得到较高表达量的DODC融合蛋白;经过GST-亲和层析、3C蛋白酶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度95%以上的DODC纯化蛋白;对DODC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对温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在20~30 ℃酶活在80%以上,超过30 ℃酶活大幅度降低,最适缓冲液为PBS缓冲液,最适反应pH值为7.5,最适底物为左旋多巴(L-DOPA),金属阳离子Ca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来源于Pseudomonas的DODC属于AAT-I超家族,并且预测出该酶的保守催化活性位点为Thr 241.

    多巴脱羧酶(DODC)异源表达蛋白纯化酶学性质底物特异性

    人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培养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

    丁惠如赵敏程宁宁付远辉...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人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hAEC)的培养方法,并在hAEC体系上探讨3-硫代吲哚类化合物RSV-A-4和免疫抑制剂代谢产物6-MMPr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活性及其机制,从而构建可用于RSV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的细胞模型.采集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样本,分离细胞后建立hAEC的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形态和活力鉴定;在hAEC体系上检测小分子化合物RSV-A-4和6-MMPr的抗RSV活性及其细胞毒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与Time-of-addition assay技术,探讨RSV-A-4和6-MMPr的抑制RSV复制的作用机制.培养的hAEC经鉴定:其体外培养存活率可达93.51%;RSV-A-4和6-MMPr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07.30±4.77)µmol/L 和(3191.00±6.11)µmol/L,6-MMPr 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Half maximal cytotoxic concentration,CC50)为(95 526.00±10.97)µmol/L,而 RSV-A-4对hAEC未见明显细胞毒性;RSV-A-4和6-MMPr均在RSV病毒基因组复制阶段抑制RSV复制.成功建立可用于抗RSV药物筛选及体外评价的hAEC培养体系,RSV-A-4和6-MMPr在细胞水平均能有效抑制RSV复制.

    人原代呼吸道上皮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抗病毒化合物抗病毒活性抗病毒机制

    不同年龄段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胞体和树突形态的分析

    裴沛汤正权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形态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挑选4个年龄段小鼠各5只,分别为14天龄、1月龄、2月龄和1年龄.选择小白蛋白作为浦肯野细胞独特的标记物,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该4组年龄段小鼠小脑的小白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浦肯野细胞胞体和树突形态.结果显示,2月龄小鼠浦肯野细胞树突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年龄小鼠浦肯野细胞树突长度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浦肯野细胞胞体面积大小变化则呈现年龄段逐级递减趋势.研究同时分析小白蛋白在该4组年龄段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荧光表达强度,其随年龄段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小脑浦肯野细胞胞体大小和树突长度与年龄相关,小白蛋白的表达与其发育呈相反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小白蛋白对小脑浦肯野细胞发育可能存在重要的调控作用.

    小脑浦肯野细胞小白蛋白发育免疫组化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兔儿伞羽扇豆醇合成途径及关键酶基因研究

    张京晶许景垚单婷玉赵历强...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探究其关键酶基因,研究运用DNBSEQ测序平台对兔儿伞的叶、茎、根及根茎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后获得了 191541条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有961条Unigenes涉及兔儿伞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其中,395条Unigenes编码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的17个关键酶.根与其他各组织比较,24条共有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编码了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PS)、角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等关键酶.对关键酶FPPS、SS和SE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它们均具有保守的催化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研究丰富了兔儿伞植物的功能基因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羽扇豆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兔儿伞转录组测序羽扇豆醇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成酶角鲨烯环氧酶

    黄腰胡蜂油脂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测试及GC-MS分析

    常雅萍刘超贺肖怀张成桂...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术对其油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腰胡蜂油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大极性部位;从化学成分来看黄腰胡蜂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营养成分.大极性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含有区别性成分丁香酚和亚麻酸,二者是黄腰胡蜂油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关键成分.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黄腰胡蜂油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认识,还为其进一步现代化开发奠定基础.

    黄腰胡蜂油脂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气相色谱-质谱法

    薰衣草精油对皮肤屏障紫外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刘菲王倩韩婷婷杨素珍...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薰衣草精油(Lavender essential oil,LEO)对皮肤屏障紫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对LEO的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3D表皮皮肤模型,以600 mJ/cm2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进行辐照,建立皮肤屏障紫外损伤模型;实验设置未给药+UVB未照射组、未给药+UVB照射组、维生素E/地塞米松+UVB照射组及LEO+UVB照射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法等探究不同组别对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屏障结构相关蛋白以及CD44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LEO经GC-MS检测分析后,共鉴定出51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乙酸薰衣草酯等.UVB会造成皮肤屏障损伤,表现为ROS水平升高,SOD酶活性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增多,屏障相关蛋白及CD44受体表达减少.LEO对UVB诱导的皮肤屏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主要通过抑制UVB诱导的白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2表达量增加及ROS水平上升(P<0.05),提升受损皮肤模型中4种屏障相关蛋白和CD44受体蛋白表达量及SOD酶活力来实现(P<0.01).以上结果表明LEO在减少皮肤屏障紫外损伤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其在护肤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薰衣草精油3D表皮皮肤模型保护机制屏障紫外损伤

    光眉刺蛾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

    林兴雨宋南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光眉刺蛾Narosa fulgens(Leech,1889)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刺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下一代测序方法获得光眉刺蛾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斑蛾总科16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木蠹蛾科和网蛾科各 1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刺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光眉刺蛾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全长为15 296 bp(GenBank登录号:OP919326).光眉刺蛾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cox1利用CGA开头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N开头,终止密码子除cox2和nad4以不完整的T结尾外,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TAA和TAG结尾.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环,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转运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L的全长为1 335 bp,A+T含量为85.24%.rrniS的全长为732 bp,A+T含量为84.70%.两个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均表明:斑蛾科和刺蛾科为单系群,光眉刺蛾与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为姐妹群.

    鳞翅目刺蛾科光眉刺蛾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绵羊超数排卵中血清代谢物变化比较分析

    冯睿徐全忠王春伟王乐群...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超数排卵过程中机体血清代谢物的变化,以寻找与卵泡及卵子成熟相关的代谢物,研究利用液相色谱结合质谱(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同期发情后外源FSH注射前(1st)与人工输精前(2nd)供体绵羊血清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 158种代谢产物(正离子模式下721种,负离子模式下437种),注释表明代谢物种类最多的是脂类分子,其次是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根据VIP>1;FC>1.2或FC<0.83和P<0.05筛选,2nd与1st差异表达代谢物共295个,其中,上调代谢物186个,下调代谢物109个.差异代谢物功能分析共富集到88条功能通路,包括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皮质醇合成和分泌等.进一步分析表明,血清中高含量的脱氧皮质酮、磷脂酰胆碱和花生四烯酸可能有助于绵羊超数排卵过程中卵泡的发育.研究结果为超数排卵中卵泡发育调控机制解析提供一定帮助,为超数排卵过程中的营养调控和供体选择提供参考.

    超数排卵非靶向代谢组绵羊卵泡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