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郝临山

双月刊

1674-0882

dtxbsk@163.com

0352-7158321 7563252

037009

山西省大同市御河桥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日本学者对云冈石窟的考察及其文献研究

    孟红淼徐小淑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日本对云冈石窟的学术考察起步早、持续时间长、学科涵盖面广,考察形态由初期的个人受托考察发展到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记录形式有论著、旅行记、图版解说.这些成果宏观上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丰富多维的考察文献.日本学者的考察目的始终贯穿于研究内容,有机融合传统中国和近代欧洲的方法论,其研究具有一定特征,亦是近代中国学者加速云冈石窟研究的"信息源"和"催化剂".综合研究不同时期图文记录,可为今天的石窟保护提供直接依据.另一方面,近代日本的学术考察是殖民主义驱动下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目的性,对其内容应有必要的审视与批判.

    云冈石窟近代日本考察文献

    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北魏陶器研究

    赵婻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冈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出土的北魏陶器标本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昙曜五窟的开凿为时间界线,以陶罐为代表,一段器型以溜肩、盘口、通体网状暗纹为主,二段演变为圆肩,上腹较鼓,通体磨光暗纹.纹饰的演变是一个由简—繁的过程,一段主要为水波纹、弦纹、方格纹、暗纹等,二段纹饰融入了佛教思想,在一段基础上增加了弦纹与忍冬纹、莲瓣纹组合出现.在制作工艺方面,多为手制泥条盘筑,轮制较少.烧制时主要运用温度控制和气氛控制两种工艺.

    云冈石窟北魏陶器陶器纹饰陶器工艺

    论北魏渤海高氏的家学家风与文学特质

    高红萍刘世明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高氏是北魏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家族文人众多,成果显著,在北魏政坛与文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与北魏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风俗等关系至为密切,文中展现出经世致用的儒家情怀以及追求实录的史官精神.此外,渤海高氏极为注重族中子弟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家学家风.卓越的经学造诣与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渤海高氏的文学作品具有了引经用典、论说严密、语言典正等特质,值得学界关注.

    北魏渤海高氏家学家风文学特质

    清代音乐赋的留存状况及文献价值

    侯立兵郑云彩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音乐赋文献亟待系统整理,经过初步梳理辑目,共有589篇.按题材可分为乐器赋、乐曲赋、乐事赋、乐论赋、舞蹈赋五类,其中乐器赋数量最多,有357篇.在体裁形式上以律赋为主.清代音乐赋兼具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与此同时,它还融汇了乐教合一、审音听政、律历融通等综合文化理念.

    音乐赋清代留存状况文献特征文献价值

    曹乃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陈利娟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乃谦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作家,他的作品融入了对雁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书写,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曹乃谦对民俗文化的书写主要集中在有形的物质民俗、心意信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方面.在作品中书写民俗文化,不仅具有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小说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曹乃谦民俗文化民间信仰习俗

    美国乡村文学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聂庆娟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乡村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据一百多年的时间,并曾一度繁荣,但受制于现代性导致的主流话语霸权,乡村文学作为城市文学的他者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发现,美国乡村文学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伦理转向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立足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表现出不同的创作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学界对美国乡村文学研究的关注与美国现代性危机同步,再加上各种西方文学思潮推动,近年来美国乡村文学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从女性主义、现代性、空间研究、自然主义等视角对美国乡村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总体上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家园意识、生态伦理、共同体、种族问题等应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美国乡村文学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媒介化社会网络流行语言再审视

    韩正非刘洪权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流行语言的认知焦点主要集中于网络空间中流行词汇的创造与应用.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演进,网络流行语言深刻地连接了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展现出显著的语言体系空间流动性.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言具有词汇复合重组、语法简单碎片、语义模糊多义和语用戏谑幽默的特征.作为媒介化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络流行语,塑造着社会秩序和权力关系,呈现出话语权力的生产、网络的扩张传播和文化规范的塑造三重运行机制.

    媒介化社会网络流行语后现代话语权力文化规范

    弱否定性回应话语"不至于"的历时演变

    刘德贝武钦青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至于"是一种弱否定性回应话语,表达说话人对对方话语内容的否定性态度、观点或立场,否定的语气强度较弱.经历时演变考察发现,语用标记"不至于"由否定副词"不"和动词"至于"组合而成的句内状中短语演化而来,演化路径可归纳为:句内状中短语>假设句中的状中短语>评注性副词>"那"字习用语>语用标记."不至于"的演变动因主要有省力原则、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演变机制主要有重新分析、认知隐喻、语境扩展."不至于"在语法化、词汇化与语用化共同推动下形成.

    弱否定回应话语"不至于"历时演变

    晋北方言中近代汉语词的词义用法变化

    裴瑞玲王跟国
    101-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北方言中留存着许多近代汉语词,其中一些词的词义、语法以及搭配对象、使用场合等发生了变化.词义变化表现在义项数量、意义范围、词义转移及感情色彩等方面,其中以词的义项减少为最,词义转移次之;语法变化表现在词性和组合功能方面.这些变化既受汉语发展规律制约,也与社会发展和晋北文化密切相关,是客体世界、汉语发展规律以及晋北人认知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

    晋北方言近代汉语词变化词义语法

    《阿伽门农导言》与洪堡的翻译理论

    赵亘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堡于1816年将《阿伽门农》这部古希腊悲剧译为德语.在译文导言中,洪堡结合自身对语言的哲学思考与翻译经验,阐述了他对翻译行为与译者角色持有的看法.相较于洪堡其他的语言哲学著作,《阿伽门农导言》尤其直观与完整地展现了洪堡的翻译思想,行文中体现了去等值、翻译的原则与目标、重译的意义三方面观点.这些观点共同形成了洪堡核心的翻译学指导思想,与洪堡的语言观呈现互动生成关系,也对当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阿伽门农》洪堡翻译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