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姚芝楼

月刊

1008-6285

skxuebao@tyut.edu.cn

0351-6014499

030024

太原市西矿街53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十所理工农医类高校联合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社会类学术期刊,旨在为以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的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以促进高校“两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促进社科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社会学术领域的繁荣。创刊十余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表了大量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本刊稿源已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以及韩国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被有关部门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红色底蕴

    张莹樊士博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具有深刻的红色底蕴。一方面,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红色文化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力支撑,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在引领意识形态、激励干事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党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等理论创见,于文化本体层面、历史发展层面及精神状态层面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红色文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及现实启示

    马志芹杨多文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报告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即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等。这些调查研究思想历久弥新,能够很好地昭示现实,指导新时代开展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研究思想毛泽东

    新时代"生态民生化"与"民生生态化"之辨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两条推进路径探索

    杨小爱武杰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和民生是新时代两大热点问题,两者结合又衍生出"生态民生化"和"民生生态化"的新思路。其中"生态民生化"的主体是"生态",目的是发展生态促进民生,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民生生态化"的主体是"民生",目的是促进各项民生工作的均衡性与可及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为此,要认准"人口规模巨大化"的基础位置,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探索"三次分配"的运转模式,最终不断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生态民生化""民生生态化"中国式现代化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逻辑意蕴与实践指向

    李孟星周郑吉铠东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斗争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要义,又贯穿于伟大目标的不懈奋斗中,还是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积极回应。为人民谋幸福、锻造强大的执政党、实现全人类解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要不断夯实思想理论根基、不断提升斗争艺术、不断增强斗争本领。

    "三个务必"斗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至上全人类解放

    基于元人种志的高校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毛隆凤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学科根基和立足之本,实现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性要求之一。采用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 34 篇有关思政课学理性研究的原始文献加以集成分析,通过识别集成主题和界定集成主题内涵、原始文献的学理性因素析出、研究转译、展示集成成果等研究程序,旨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学理性内涵基础上,构建思政课学理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特质性指标"和"方法性指标"两类,前者包含"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深刻性""说服力"6 项具体指标,后者包含"释疑性""推导性""勘误性""对话性""贯通性"5 项具体指标。

    元人种志高校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

    "史·著·论"视域下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原理"课的逻辑理路

    王凡张林
    39-4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铸魂育人的最好营养剂。在"史·著·论"视域下,党史教育和高校"原理"课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载体层面具有互通性、契合性和一致性。将百年光辉党史融入高校"原理"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原理"课教学成效的有效举措,是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和强化政治担当,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从思想和行动层面为民族复兴事业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高校要从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优化融合型育人课堂,从物质、精神和行为多层面形成融合型育人文化氛围,从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面发挥融合型育人主体的作用,从内容、形式和方法多维度打造融合型育人模式,推进党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原理"课。

    党史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课"原理"课

    青年"反劳动"现象的"困"与"解"

    宋吉玲米艺萌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内卷""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表征了青年群体以厌倦劳动为状态的集体焦虑、以逃避劳动为表现的软性抵抗和以拒绝劳动为选择的消极对抗等"反劳动"现象。形成"反劳动"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消费主义消解青年劳动价值认同,社会转型过程复杂加剧青年劳动困境,家庭劳动教育不力引发青年劳动误区,自我认知偏差弱化青年自我劳动认同等。破解青年"反劳动"问题,必须直面青年一代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青年劳动价值认同,以健康和谐的劳动环境保障青年劳动发展权益,以崇尚劳动的家庭教育凝聚青年劳动教育合力,以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强化青年劳动主体认同,进而实现青年劳动观念的重塑。

    青年劳动"反劳动"劳动观

    解构与重构:圈层化视域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提升研究

    马梅珍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网络圈层化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

    红色校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郭晓婷翟婷婷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校史是生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校史,因地制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党史校史的认知,厚植爱国爱校情怀,进而投身建功报国实践。高校应持续探索将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实践渠道,协同多方合力,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校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红色文化

    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形象塑造——以新闻活动为中心

    胡凤张杰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塑造抗日救国形象的宣传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历史逻辑,还可以为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提供经验启示。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以新闻活动为中心塑造自身的抗日救国形象。面向民众时,中国共产党以公共出版物为载体广泛宣传抗日主张和军队形象;面向国民党和民主党派等政治群体时,以舆论营造为路径积极交流并支持与保护抗日民主人士;面向海外人士时,以新闻活动为纽带促成驻华记者实地探访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如实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实绩。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策略与多种方法在国统区及海外树立了其良好形象。

    中国共产党国统区抗日救国形象塑造新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