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姚芝楼

月刊

1008-6285

skxuebao@tyut.edu.cn

0351-6014499

030024

太原市西矿街53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十所理工农医类高校联合主办的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社会类学术期刊,旨在为以高校“两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为主的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以促进高校“两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促进社科研究队伍的成长和社会学术领域的繁荣。创刊十余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本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表了大量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多家刊物全文转载。本刊稿源已扩大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以及韩国等。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被有关部门作为评定职称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思维视域下习近平文艺观四维阐释

    牛宏程王娜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局,在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和把握文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习近平文艺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注重协同性,在协调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中汇聚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强大合力;注重全面性,在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中谋划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整体布局;注重动态性,在抓好当前和谋划长远的有机统一中布局擘画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注重开放性,在统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中推动新时代文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观中所蕴含的系统思维,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文艺观系统性思维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热点演进及研究启示——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史浩琛杨慧瑶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基于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的可视化分析发现,2013-2015 年为研究初期,关注点为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对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工作与教育实践的指导;2016-2018 年为研究发展期,相关研究细化为对共青团改革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同时对青年文化自信、青年教育及青年成长成才的研究也成为热点;2019-2024 年为研究深化期,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及历史演进成为研究热点。基于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推动党的青年工作研究走向深入。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热点研究启示可视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

    袁伟业
    12-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学术争论一直存在,若以本体论—认识论—历史哲学为体系框架,或可减少纷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十条恰好回答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呈现出一个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却呈现出明显的反体系化哲学倾向,此倾向是现代哲学的普遍共识,其目的在于反对思辨形而上学,回归"现实的人"之"实际生活"。在这条回归之路上,走得最坚决、最遥远的无疑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彻底地告别了体系化思辨哲学传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似自相矛盾的体系化与反体系化倾向实则形成一种张力,意在提醒人们,建构哲学体系是必要的,但当体系走向教条僵化,遮蔽生活的真相时,就要勇于打破体系,恢复生活的真实面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体系思辨形而上学现实的人爱智慧

    阅读史视域下毛泽东"第二个结合"意识的孕育

    翁霆威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实践底色。毛泽东既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见,又有"第二个结合"的自觉意识并身体力行。毛泽东"第二个结合"的自觉意识是渐进深化和一以贯之的。为了找寻中国的出路,毛泽东早年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类书籍,形成了丰厚的知识积淀。对各种知识资源的比较鉴别,推动了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渐进转向。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扬弃、对自我意识的自觉关照、对实事求是的自觉追求,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毛泽东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创造性转化了传统知识资源,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第二个结合"阅读史知识资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的内涵审视、现实境遇与提升路径

    田野毛延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能力,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议题,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吸引力、解释力与影响力,推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应从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的基本内涵着手,厘清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面临的现实境遇,通过建构"圈内人"式的话语身份、夯实"引路人"式的话语实践、优化"贴心人"式的话语表征,破解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提升的现实难题,以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内涵困境出路

    主持人语

    王雪超
    27页

    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自我建构的价值旨趣及实践路径

    刘莉萍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自我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自我建构中的"自我",突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建构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生成性。以"自我"为内驱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建构,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原典的阅读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师形象

    必然、实然、应然:人工智能视阈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

    韩忠全宋娜
    40-4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思政课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实现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型成为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思政课教师在角色转型时遇到多重阻碍,面临不可替代性被颠覆、知识权威性被削弱、教学主导性被弱化、社会期待性被提高等诸多实然困境。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智能素养,顺应变革趋势,理性审视人工智能、科学运用人工智能,力争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指引者和数智教学的学习者。

    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型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马尔库塞"虚假需要"思想诠释

    刘洋周思吟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需要是人的本性,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虚假需要"作为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有着深刻内涵。从人的全面发展视域对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思想进行诠释,阐述"虚假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利影响,即激化人与自然界的矛盾、迫使人沦为商品的附庸、抑制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从人的全面发展视域诠释马尔库塞的"虚假需要"思想,既有利于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提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绿色生活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马尔库塞"虚假需要"

    村民自治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旨归和实践进路

    王新燕杨舒婷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自治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神经末梢和实践场域,既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经验支撑,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最好选择。文章遵循"为什么能够赋能""赋什么样的能"以及"如何赋能"的思考逻辑。首先,从自治传统培育文化土壤、成功案例提供实践经验、国家政策强化制度保障、治理体系回应时代需求四个方面廓清了村民自治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其次,基于宗旨、目标、使命阐释了村民自治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最后,从村级组织、产业自治、"三治融合"、干事创业、人居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村民自治赋能乡村组织、产业、文化、人才、生态振兴的实践进路。

    乡村振兴村民自治生成逻辑价值旨归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