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孙彦清

双月刊

2096-3998

sxgx@chinajournal.net.cn ;xbzkb@snut.edu.cn

0916-2641569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东一环路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编辑部 自然科学版编辑室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ution)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主要刊登机械设计与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电气电子应用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联系人:魏强 电 话:0916-2291064 QQ:594495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飞机起落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及动态特性分析

    陈小龙赵知辛张瑞阳彭春雷...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飞机起落架系统高效承载下的轻量化,以着陆时冲击载荷下的结构刚度为约束条件,以最小质量为设计目标,建立了基于变密度法和优化准则算法的拓扑优化模型;根据该构型对外筒支柱结构进行了重构设计,并对优化设计区域开展强度和刚度校核;最后在Ansys Mo-tion系统中建立了起落架落震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飞机起落架系统在结构优化前后的动态特性,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与原有结构相比,重构模型重量减少10.7%,最大等效应力降幅达到16.2%,系统缓冲效率提高了约2.4%,有效提升了起落架系统的轻量化水平和结构承载效能,研究结果可为飞机起落架系统的减重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油气式起落架落震动力学拓扑优化轻量化设计

    预制孔式无铆连接尺寸关系对铆接质量的影响研究

    刘石赵永强王大海梅苗园...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预制孔无铆连接的工艺参数对铆接质量的影响,设计了预制孔无铆连接模型,以板厚、冲头半径、预制孔半径、倒角尺寸等为变量,分析得到了无铆连接中一种变量组合对应的该种组合下预制孔尺寸的最佳取值.建立了预制孔无铆连接的有限元模型,通过DEFORM-2D软件模拟预制孔无铆连接过程,控制铆接成形后的铆接头底厚值为 0.2 mm,在预制孔半径范围计算公式所确定的范围内选取预制孔最佳尺寸参数,研究了预制孔倒角尺寸对铆接头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制孔的半径、倒角尺寸等直接影响铆接头质量,上、下板材厚度均为2 mm,预制孔半径选用4.01 mm,倒角尺寸为1.2×45°时,铆接质量最好;铆接速度影响铆接头的颈厚值,铆接速度越大,颈厚值越小.

    预制孔无铆连接模具尺寸关系数值模拟铆接质量

    双相陶瓷膜制氧系统结构仿真分析

    蒋东升黄凤珍李辉胡珊珊...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相陶瓷膜制氧为研究基础,叙述了双相陶瓷膜制氧系统的关键材料及结构,并搭建了系统的三维模型,采用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系统结构件进行了压力和热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0.5 MPa(绝压)压力和900℃温度下陶瓷膜制氧系统内壳体结构稳定.对双相陶瓷膜制氧系统关键材料和结构研究证明了氧分压驱动的双相陶瓷膜制氧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陶瓷膜双相陶瓷膜制氧系统压力驱动热分析

    三态直流升压变换器的微分平坦控制

    刘子菡马帅旗邰亮马瑞雪...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伪连续导电模式下三态Boost变换器在传统控制器作用下瞬态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参考电流和微分平坦控制的策略.首先,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三态Boost变换器的数学模型;然后,选定状态变量和输入控制变量,判别系统是否满足微分平坦控制条件;最后,建立了基于动态参考电流和平坦控制方法的控制系统,其中电流环采用动态参考电流方法,电压环采用基于期望前馈输入控制量和误差反馈量的微分平坦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PI控制器,该微分平坦控制系统的系统瞬态跟踪时间更短,在受到干扰时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

    三态Boost变换器微分平坦动态参考电流控制瞬态响应

    分布式光伏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研究

    闫群民李勇李宏刚高梁...
    31-3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质量问题,建立以有功网损和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的无功优化数学模型.通过对光伏并网点的电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加权方式的电压功率与静止无功发生器控制补偿相结合的协同控制策略.为提高模型的求解能力,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变异操作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为提高算法的收敛效果,采用改进的异步学习因子.在IEEE-33 节点配电系统中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策略的有效性.

    分布式光伏无功优化静止无功发生器改进粒子群算法变异操作

    在线优化参数的神经网络预测监督控制

    侯小秋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具有辅助变量的全格式动态线性化方法逼近系统,构建了神经网络监督控制预测模型.利用线性跟踪-微分器建立过渡过程,应用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输出预测值及其微分,给出了线性PID控制算法.根据对角回归神经网络构成直接逆控制,提出了改进的控制目标函数.依据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在线优化了PID控制参数和对角回归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当系统控制误差大于一定值时,重置PID控制参数.最后提出了在线优化参数的神经网络预测监督控制,克服了已有的神经网络监督控制存在建模难的问题.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算法的响应具有理想性能.

    神经网络监督控制非线性系统线性PID控制全格式动态线性化方法对角回归神经网络非线性递推最小二乘法

    不同盐浸处理对附子盐制工艺的影响

    赵鑫王涵李天张辰露...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规范附子盐浸工艺,通过研究鲜附子经4 种胆巴替代盐的不同浓度溶液浸泡处理后的生物碱含量变化,对比获得盐浸加工的最佳的盐种类、盐溶液浓度及浸泡时间,筛选出最佳仿"浸胆"工艺,为附子盐浸工艺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鲜附子经4 种不同种类盐(CaCl2、MgCl2、NaCl、CaCl2 ∶ MgCl2(1∶ 1))的不同质量分数盐溶液浸泡处理7~80 d,定期采样,采用HPLC法测定6 种酯型生物碱含量,分析不同盐浸处理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及变化规律,以生物碱含量及毒性成分指数综合筛选最优工艺.通过比较酯型生物碱损失量及防腐效果,加工所用的各种盐的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35%CaCl2、30%MgCl2、25%NaCl、35%CaCl2 ∶ MgCl2(1∶ 1),随浸泡时间延长,附子双酯型生物碱总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与鲜附子相比,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浸泡处理显著影响附子中酯型生物碱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鲜附子经过以上浓度的各种盐浸处理,防腐、减毒效果均可达到最佳.综合分析附子饮片实际生产中盐浸处理的时长、双酯型生物碱的减损程度、毒性成分指数和生产用盐辅料的成本,研究得出35%CaCl2 为附子盐浸工艺的最优盐溶液,并建议盐浸处理时间控制在7~21d之内.

    附子酯型生物碱盐浸工艺毒性成分指数

    四倍体资阳香橙快繁体系的建立研究

    王倩蒋景龙秦公伟魏丽娜...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倍体资阳香橙幼芽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微扦插技术,对不同植物激素组合进行了优化,以期建立高效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以幼芽为外植体,添加1.0 mg/L 6-BA +0.1 mg/L KT的MT培养基,诱导芽效果最佳,45 d时诱导率高达91.67%,增殖系数为1.82;以茎段为外植体,添加1.0 mg/L 6-BA +1.0 mg/L KT的MT培养基,腋芽分化效果最佳,45 d时腋芽分化率为76.67%,增殖系数为1.22;而2.0 mg/L NAA +0.2%AC(活性炭)的1/2MT培养基,诱导生根的效果最佳,60 d时生根率达92.59%;对获得的46 株组培苗进行移栽驯化,存活率为95.7%.经根尖染色体压片计数法鉴定,获得的组培苗均为四倍体资阳香橙.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四倍体资阳香橙无性繁殖体系,可为后续多倍体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材料.

    四倍体资阳香橙生根率增殖系数驯化

    几种农药对似士维螨的室内药效试验及毒力测定

    孟思苗郭素芬兰阿峰秦雨...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农业生产中几种常见杀虫(螨)剂对西洋参害螨——似士维螨的防治效果,采用胃毒法和玻片浸渍法两种毒力测定方法以及13 种农药对似士维螨进行了室内初步药效试验,然后从中筛选出8 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8 种药剂、5 个浓度梯度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各药剂毒力大小在两种方法间均表现为玻片浸渍法>胃毒法,其相对毒力倍数均在1.05~1.36倍,炔螨特各稀释倍数下速效性最好,最快致死时间LT50为0.71 d;苦参碱各稀释倍数的防治效果速效性最差,最快致死时间LT50为1.61 d.综合似士维螨在两种生测方法下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和杀虫杀螨剂低毒、低残留、高药效的特点,建议在防治似士维螨时主要使用炔螨特、阿维菌素、螺螨酯、吡虫啉以及乙螨唑这几种杀螨剂.

    似士维螨毒力测定农药防治效果

    理论研究CO2分子在金红石相TiO2(110)面的吸附特性

    曹毅杨培龙段嘉通张浩...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PBE泛函和平面波超软赝势研究了CO2 分子在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2(110)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了4 种吸附模型的吸附能、电子态密度、Mulliken电荷分布和差分电荷密度.结果表明:CO2 分子垂直于表面的吸附能最大,CO2 分子斜向吸附于表面的吸附能略小于垂直吸附,CO2 分子平行吸附于表面的吸附能较小,说明垂直于表面吸附的稳定性最好;CO2分子的C原子吸附时与表面Ti原子没有明显的电子云交叠,而O原子吸附时与表面Ti原子存在明显的电子云交叠,说明金红石表面的Ti5c原子更倾向与CO2 分子中的O原子结合;4 种吸附CO2 的C2p或O2p电子均在费米能级附近形成态密度峰值,其中垂直吸附时形成的态密度峰值最为显著,进一步证实了垂直吸附的稳定性最好.研究结果为金红石相TiO2 的CO2 吸附和捕集提供了一些可靠的理论依据.

    金红石相TiO2CO2表面吸附密度泛函理论电子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