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化工
应用化工

朱明道

月刊

1671-3206

yyhg@vip.163.com

029-85561216

710054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应用化工/Journal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用性、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注重为科研生产、成果转让,产品销售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Fe/C的制备及其对孔雀石绿和三氯乙烯的移除性能

    杨春林占敬敬
    1505-1508,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纳米零价铁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还原性能,采用气溶胶辅助制得碳载纳米零价铁(Fe/C),并通过对Fe/C硫化改性制备得到改性材料(S-Fe/C),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 S-Fe/C的材料特征。探究了该材料对孔雀石绿(MG)的吸附性能以及对三氯乙烯(TCE)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S-Fe/C对MG的吸附量达到1 663 mg/g,对TCE 10 h去除率为85。57%,表明S-Fe/C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还原性能。

    碳载硫化纳米零价铁吸附还原孔雀石绿三氯乙烯

    吉木萨尔页岩油注气相态物性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杜猛陆舒艺常艺琳吕建荣...
    1509-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注入气体对页岩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变化特征,综合利用高温高压PVT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及气相色谱,开展了减氧空气(含氧量10%)、空气、CO2的注气膨胀实验研究,通过实时监测不同油气体系相态行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注入气对地层油体系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等物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气体对于地层油的相态行为及物性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向页岩储层注入空气,可与原油接触,发生低温氧化反应,空气含氧量越高低温氧化作用越强,越有助于气相溶解至油相中,体系饱和压力越低;注入CO2时,易与原油产生较好的混相作用进而可增强气体的溶解性。受限于较高的溶解饱和压力,高含氧量空气与减氧空气的膨胀系数相差不大,但高含氧量空气的降黏效果较明显,CO2可在压差和扩散作用下进入原油内部,抽提萃取强度更大,膨胀降黏效果最好。高含氧量空气与原油接触时,可产生质量交换,使得轻质组分萃取至气相中,加速重质组分占比升高,原油密度逐渐增大。CO2对于低碳组分的强抽提作用可促使原油轻质组分向重质组分转化,进而导致原油密度上升的幅度更大,注CO2开发有望成为页岩油提高采收率并兼顾埋存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储层注气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态特征页岩油提高采收率CCUS膨胀降黏物理模拟低温氧化

    耐高温深穿透有机延迟交联酸复合体系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鄢宇杰王彦玲侯帆罗攀登...
    1515-1518,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碳酸盐岩储层高温井及深井中的延长反应和深穿透作用,创新使用钛离子缓释原理,自制了可在高温、高浓度盐酸条件下交联有机酸的交联剂OAC-1,形成了耐高温深穿透有机延迟交联酸复合体系,并对其耐温耐剪切性、破胶性、降滤失性及携砂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延迟198 s后进行交联,在温度150 ℃,剪切速率170 s-1条件下,连续剪切100 min后,黏度仍然保持在55 mPa·s以上,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性和耐温耐剪切性。

    有机酸交联剂耐高温深穿透延迟交联交联酸压裂酸化

    改性牡蛎壳对磷吸附性能的研究

    马雨婷孔宇管凛荆肇乾...
    1519-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不同牡蛎壳改性方式对磷吸附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AlCl3改性浓度对牡蛎壳除磷效果,结果表明,0。5 mol/L AlCl3改性牡蛎壳除磷率高达90%,处理后剩余污水磷浓度为0。05 mg/L。研究对比了天然牡蛎壳、热改性牡蛎壳、AlCl3改性牡蛎壳对低浓度含磷污水的处理效果,其TP去除率分别为:63%~68%,61%~72%,83%~90%,AlCl3改性牡蛎壳的TP去除率最高。天然牡蛎壳、热改性牡蛎壳、AlCl3改性牡蛎壳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天然牡蛎壳、热改性牡蛎壳、AlCl3改性牡蛎壳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中参数n值分别为:1。205,1。168,2。611,表明AlCl3改性牡蛎壳对磷的吸附反应比天然牡蛎壳、热改性牡蛎壳对磷的吸附反应更容易进行。

    牡蛎壳改性除磷吸附

    微纳米气泡气液分散体系耦合陶瓷膜间接法氧化吸收甲苯

    陈钦罗睿涵朱欣杰陆丹慧...
    1523-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微纳米气泡气液分散体系耦合陶瓷膜间接氧化吸收甲苯,考察了吸收液初始pH、甲苯浓度、流量对甲苯的氧化吸收效率的影响,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的吸收液对甲苯的吸收能获得最佳效果,甲苯浓度及气体流量的提高均会导致吸收效率下降,最佳条件为:pH为7。00,甲苯浓度为256。06 mg/cm3及气体流量为150 mL/min,此时甲苯吸收效率能达到95。98%。此外,降解产物及机理分析表明,主要是微纳米气泡释放的·OH对甲苯进行氧化和降解,形成CO2和水,并在液相中予以吸收。

    微纳米气泡陶瓷膜氧化吸收甲苯

    氮化碳纳米球可见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性能研究

    滕致远万航江石婧于鹏...
    1527-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硬模板法合成了 SiO2@g-C3N4核壳纳米球和Ag/AgCl/SiO2@g-C3N4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在可见光下降解氧氟沙星(OFX)的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氮化碳包覆于SiO2纳米球表面,且大部分为直径400 nm左右的球体,Ag/AgCl的加入构建了异质结从而使得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大幅提高。相比于纯g-C3N4,Ag/AgCl/SiO2@g-C3N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当OFX初始浓度1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在100 mW/cm2的可见光照40 min后,OFX的降解率可达72。59%。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在Ag/AgCl/SiO2@g-C3N4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污染物过程中,主要活性物质为光生空穴。

    g-C3N4核壳结构纳米球异质结可见光催化氧氟沙星

    硅胶有效吸脱水特性研究

    王洪亮张震张勇平胡宏杰...
    1532-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硅胶在吸脱水过程中水含量分布特征,开展了脱附温度对硅胶吸附量与物相结构的影响,研究了脱附气氛、脱附温度、脱附时间、含水量与脱附次数对硅胶有效残留水的影响,并计算了硅胶在不同脱附条件下的有效吸附水。结果表明,当脱附温度≤130℃时,吸附量无衰减,结构保持稳定。硅胶有效残留水同脱附温度、脱附气氛相关,同脱附前含水量、脱附次数无关。在空气气氛脱附时,最佳脱附条件为130℃,1 h,有效残留水为8。5%~9。1%,当吸附20~150 min时,有效吸附水随吸附时间线性增加,特别当吸附120~150 min时,有效吸附水达到12%~14%。

    硅胶脱附温度有效残留水有效吸附水

    不同碳链长度对称双咪唑啉缓蚀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向方远江鹏何牧周晴...
    1536-1539,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四乙烯五胺为主要原料,反应条件为原料摩尔比1∶1。2,经酰胺化4 h,酰胺化温度150℃,环化4 h,环化温度190℃;后加入氯化苄进行材料改性,反应条件为摩尔比1∶1。2,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80 ℃,得到烷基碳链长度分别为Cll(LIRQ)、C13(MIRQ)、C15(MIRQ)、C17(PIRQ)的双对称咪唑啉缓蚀剂。采用红外光谱对其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试片表面形貌,探究烷基链长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失重实验和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1 mol/L HC1介质中,随着烷基链长度增加,缓蚀剂浓度和实验温度提高其缓蚀率逐渐增加。

    对称双咪唑啉缓蚀剂烷基链长度失重法电化学测试缓蚀性能

    双组分阳离子染料在壳聚糖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田海彤郭耀骏赵妍舒张明阳...
    1540-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壳聚糖生物炭(CB)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龙胆紫(GV)和孔雀石绿(MG)的吸附机理。通过吸附等温线对一元体系和二元体系中阳离子染料GV和MG在生物炭上吸附行为进行分析。一元体系中,吸附平衡实验研究发现,Langmuir模型可对CB吸附GV和MG的吸附行为进行描述,表明其为单层吸附。而二元体系中,extended-Langmuir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可对CB吸附GV和MG的吸附行为进行描述,表明GV和MG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吸附位点上染料分子的吸附取决于其他吸附位点上染料分子的存在情况,发生了多层吸附现象。二元体系中,染料浓度较低时发生"协同作用",浓度较高时发生"拮抗作用"。

    壳聚糖生物炭阳离子染料吸附等温线二元体系拮抗作用

    纤维对复合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研究

    肖力光李正鹏岳喜智
    1546-1548,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单掺与正交的方法,研究了玄武岩纤维与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 7 d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了两种纤维分别提升混凝土强度的机理。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与聚丙烯纤维限制早期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二者最佳掺量分别为0。1%和0。15%,此时抗压强度相较于对照组,分别提升了 13%和9。5%。正交实验得出三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顺序依次是玄武岩纤维>矿物掺合料>聚丙烯纤维,此时正交实验最佳配合比为:粉煤灰∶矿渣=1∶1。25(球磨15 min),玄武岩纤维掺量0。125%,聚丙烯纤维掺量0。175%,28 d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68。6 MPa。

    玄武岩纤维聚丙烯纤维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