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化工
应用化工

朱明道

月刊

1671-3206

yyhg@vip.163.com

029-85561216

710054

西安市西延路61号

应用化工/Journal 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适用性、综合性化工科技刊物,旨在传递和交流化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适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化工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注重为科研生产、成果转让,产品销售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酰胺基团的新型糖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乳化性能

    潘婷裴晓梅崔正刚宋冰蕾...
    1549-1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月桂酸、1,3-丙二胺、葡萄糖等化合物为原料,经过酯化反应、胺酯交换反应和还原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含酰胺和仲胺基团的新型葡萄糖基表面活性剂N'-Glu-N-(3-氨基丙基)月桂酸酰胺(C12-2N-Glu),通过核磁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仪测试了表面活性,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γcmc分别为0。26 mmol/L和30。86 mN/m,具有非常好的胶束聚集能力和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且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状液可以在室温下稳定1个月以上,且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有望在智能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新型表面活性剂糖基酰胺乳化性能pH响应性

    低温热解吸和高温热脱附对土壤三氯乙烯修复效果研究

    张刚
    1554-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上海某TCE污染场地土壤,采用Box-Behnken模型因子优化,获得热处理技术应用于TCE修复工程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低温热解吸+生石灰"工艺适用于低浓度TCE污染土,去除率与生石灰的投加量呈正相关,当温度达到45 ℃时,残留TCE浓度为0。408 mg/kg,达到修复目标;热脱附技术适用于中高浓度TCE污染土,最优拟合模型为二次项模型,R2=0。92;TCE污染浓度对土壤TCE残留浓度呈强正相关,脱附时间呈负相关,含水率呈弱负相关,各因子对热脱附处理后土壤TCE残留浓度的影响顺序为:TCE污染浓度>脱附时间>含水率。

    三氯乙烯污染土壤低温热解吸高温热脱附Box-Behnken模型工艺组合优化

    热活化煤矸石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李传涛
    1559-1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热活化煤矸石用作辅助胶凝材料,替代部分水泥,制备水泥砂浆,研究热活化煤矸石掺量对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及热活化煤矸石增强水泥基材料机械强度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利用热活化煤矸石替代部分水泥制备砂浆过程中,适量热活化煤矸石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可促进砂浆基体中相互交联网状C—S—H凝胶的形成,增强砂浆基体中孔隙的填充效果,改善砂浆基体的微观结构,进而提升水泥基材料机械强度。当热活化煤矸石掺入量为20%时,砂浆试样水化28 d的抗压强度可达46。2 MPa,抗折强度达6。79 MPa,其机械强度与纯水泥砂浆相当,完全可以满足一般建筑行业使用要求。

    煤矸石热活化水泥基材料水泥砂浆机械强度

    赤泥/废菌渣磁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对水中诺氟沙星的吸附

    赵晋李红艳张峰董颖虹...
    1564-1570,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氧化铝行业废弃物赤泥和食用菌产业废弃物菌棒为原料,采用共热解法制备赤泥/废菌渣磁性生物炭(RMMBC),解析其形貌特征、孔隙结构及表面官能团变化等情况,探究其对水中诺氟沙星(NOR)的吸附效果,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性探究其吸附机制,并在实际废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原料比(赤泥、废菌渣、尿素)1∶2。5∶0。5、煅烧时间1 h、煅烧温度700 ℃。水中NOR浓度为10 mg/L,投加0。25 g RMMBC,其对NOR的最大去除率为96。3%。结果表明,RMMB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59。295 m2/g)、孔体积(20。157 cm3/g)和饱和磁化率(16。735 emu/g)。RMMBC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NOR在RMMBC上的吸附过程,表明化学吸附可能是NOR在RMMBC上吸附的主要机制,主要为π-π相互作用、表面络合、疏水作用、氢键和静电作用。利用赤泥和废菌渣制备磁性生物炭吸附效果显著,兼具便于从水体中分离的优势,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仅为低成本处理抗生素废水提供新思路,还有助于实现赤泥与废菌渣的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现"以废治废"的环保目标。

    赤泥/废菌渣磁性生物炭吸附诺氟沙星磁回收

    低渗储层渗吸剂界面性能与组分分离

    陶俞帆丛苏男彭宝亮刘卫东...
    1571-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石油磺酸盐WPS-D和十八烷基二甲基甜菜碱复配的渗吸剂进行界面张力测试,得出0。3%浓度8:2比例下的渗吸剂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 × 10-3mN/m),0。4%和0。5%浓度比例为9:1的体系接近超低界面张力。采用制备色谱与质谱相结合,对石油磺酸盐WPS-D进行组分分离,并结合界面张力测试结果,考察不同组分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分离出5种结构组成差异较大的不同组分;以重烷基苯磺酸盐为主,C17~C19烷基苯磺酸盐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并维持,C18~C24的烷基苯磺酸盐接近超低界面张力后反弹,得出提供界面活性的主要组分是C17~C19磺酸盐。

    石油磺酸盐渗吸剂界面张力制备液相色谱

    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制合成气技术中试研究

    王普光罗二红赵蒙
    1575-1577,1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陕北地区煤和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合成气成分,使反应热量耦合,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煤与天然气气流床共气化技术中试研究。介绍了煤与天然气共气化中试装置的建设规模以及工艺流程,在试验过程中考察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行稳定性,同时探究了气化压力、操作负荷、天然气与煤比对共气化反应的影响。认为在稳定操作条件下,煤与天然气共气化能够降低原料消耗、同时减排二氧化碳,与传统水煤浆气化相比具有一定技术优势。

    天然气共气化合成气

    无水草酸辅助硝酸铁热分解制备高饱和磁化强度γ-Fe2O3纳米粒子

    高波赵斯琴长山
    1578-1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硝酸铁和无水草酸为原料,通过简便的一步固相法焙烧制备γ-Fe2O3纳米粒子。采用XRD、SEM-EDS、N2-吸附/脱附和VS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态和磁性能。研究表明,在Fe(NO3)3·9H2O中添加C2H2O4,可以制备出饱和磁化强度为76。3 emu/g的棒状γ-Fe2O3。

    九水硝酸铁高饱和磁化强度棒状γ-Fe2O3一步固相法

    全固态MnO2@CNT/MXene纤维超级电容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陆赞胡春兰蒋宇宸郭子娇...
    1583-1586,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氯磺酸共混碳纳米管与过渡金属碳化物MXene形成液晶态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CNT/MX-ene 复合纤维,分别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及水热法在复合纤维表面沉积二氧化锰(MnO2),制备MnO2@CNT/MXene复合纤维,纤维用固态电解质封装成为柔性超级电容器。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较水热法沉积的纤维超级电容器具有更高的体积比电容,在1 A/cm3的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约为97。5 F/cm3,在循环充放电2 500次后,最终电容保持率约为原有的74。5%。

    过渡金属碳化物碳纳米管二氧化锰超级电容器复合纤维

    真空紫外活化过氧化氢降解有机染料废水研究

    陈徐庆唐玉朝伍昌年朱先胜...
    1587-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真空紫外(VUV)活化过氧化氢(H2O2)产生更多的活性氧(ROS)对染料进行脱色去除,考察H2O2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以及染料初始浓度对体系降解酸性红G(ARG)和罗丹明B(RhB)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投加量为3 mmol/L时,80 mg/L的ARG和RhB在7 min时脱色率分别可达到96。3%和98。4%,ARG和RhB的去除率随着初始H2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3 mmol/L时,对染料的促进作用受到限制。染料脱色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酸性条件下,染料的脱色降解拥有更高的效率,而碱性环境下降解受到了抑制作用。自由基捕获实验及EPR检测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是主要的ROS,·OH占主要作用。无机阴离子(HCO3-、Cl-、NO3-、SO42-)存在会抑制染料降解。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初步推断ARG通过苯环先遭受攻击,之后偶氮键和萘环断裂,然后矿化;RhB主要是共轭结构破坏、N-位脱乙基、芳环开裂及矿化。

    真空紫外酸性红G罗丹明B羟基自由基

    金属有机框架MIL-101吸附穿心莲内酯研究

    徐伟姜宁陈波程建...
    1594-1596,1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水热法合成MIL-101(Cr),通过PXRD、SEM表征其物相结构及微观形貌,制备出BET达2 800 m2/g的MIL-101吸附剂。静态吸附实验表明,MIL-101在60%甲醇水溶液中,对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饱和质量吸附率分别达到8。36%,7。05%;将MIL-101负载于层析硅胶,制成制备色谱柱(4。6 mm × 250 mm),分别测定其对两种内酯的穿透曲线及对内酯混合物的在线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实验制备色谱柱对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分离度达1。9,分离效率>99%,可实现在线高效分离。

    金属有机框架MIL-101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吸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