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陈曦

月刊

1002-5707

sx@ustb.edu.cn

010-62332831 62334268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学内

思想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张光哲徐艳玲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国共产党思想智慧、把握国内外文化发展形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一思想内蕴文化战略地位、文化内在意涵、文化构建路径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文化课题,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力量

    梁大伟王倬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造性提出,从文化层面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强大而深沉的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意识形态思想之力;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彰显意识形态精神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凸显意识形态文明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利的文化条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逻辑理路与世界意义

    陈鹏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不同文明能否交流互鉴关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更关乎人类文明能否实现繁荣发展的理想图景.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是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基础上,立足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与世界和平稳定的现实诉求,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实现和谐共生而形成的中国方案,其核心要义主要涉及基本前提、重要原则、实践路径3个方面.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发展遵循理论支撑、文化传承、实践积淀的逻辑理路,能够消除文明冲突论的阴影与祛魅,消解文明交往中的傲慢与偏见;破除异质文明交往中的束缚与壁垒,擘画人类文明交往秩序与范式;推动不同文明实现共存与交流,为摆脱全球治理困境提供重要借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文明冲突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

    叶子鹏杨曼曼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文化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战工作精神力量

    基于实践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析

    蒙怡馨孙其昂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提供了实践的观点,须立足人的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分析.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实践活动的时空关系,可以将环境划分为基础环境、活动环境两种基本类型,其中系统环境是基础环境中的特殊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就是人与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主体、规范、资源构成了人与环境的互动结构,环境通过规范性要素影响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对象利用资源性要素影响环境,规范性要素与资源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塑造实践,实践也能塑造环境,教育者、教育对象应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自觉实践,自觉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实践建构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指向、特质及进路

    黄志斌赵燕飞魏荣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顶层设计和运行探索,实现方法的智慧协同和智能运行,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应然选择.需要我们遵循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锚定全数据的意识理念、全要素的协同联动、全场域的空间融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指向;将数字技术逻辑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全过程,使之呈现过程可视化、服务精细化、精准定制化和形态智慧化的鲜明特质;联动立德树人、数字赋能、管理控制、德法规范,找准方法数字化创新的价值定位,完善方法数字化创新的赋能机制,加强方法数字化创新的运行保障,铸牢方法数字化创新的安全屏障,从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进路.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冯琳倪国良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生成式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论中央苏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吕艳华王树荫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践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实现真正的群众性,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先行摸索与成功预演.首先,将宣传思想工作目标与任务同群众利益相结合,确立为了群众的原则;其次,紧密依靠群众的力量,使群众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共同实施者;再次,扎根群众,创造群众化的方式落实宣传思想工作.中央苏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人民性提供了基本经验和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宣传思想工作群众路线

    马克思叙述方法及其意蕴探析

    鲍金黄婧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受到较多重视相对照的是,作为马克思方法论重要内容的叙述方法很少受到学界关注,由此产生出深化研究马克思叙述方法的必要.叙述方法是作者将研究过程的思维成果表达出来,从而使读者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它具有后发性、呈现性、外在性和现成性的特征.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既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又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叙述方法以读者的理解为原则,这使得叙述方法成为影响读者理解文本的重要变量.以《资本论》第1卷为例,马克思针对货币起源问题运用了逻辑学考察的叙述方法,从而把握住货币起源的本质关系.探析马克思叙述方法及其意蕴,对于深化马克思叙述方法研究,展现其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指导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叙述方法研究方法《资本论》

    "生活需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探析

    张诚代玉启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对人的需要考察.人的需要通过物质生活的生产得以满足,生活需要首先表现为个体满足自身生存的必要需要.马克思通过对必要需要的生活观考察,揭示了人的需要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奢侈需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群体对奢侈消费的盲目追求,以奢侈需要为导向的商品生产不仅加速个体生活面貌的异化,更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生活需要的价值旨趣中蕴含着人的解放的价值前景,指向的是对资本主义奢侈需要的价值超越.当代中国美好生活实践,实现了生活需要的价值复归,通过不断增强个体真实需要的获得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生活幸福与生命和谐的新境界.

    生活需要奢侈批判精神文化需要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