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江彦桥

月刊

1007-192X

sxlljy@vip.163.com

021-64185958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思想理论教育/Journal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思想理论教育》是由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科教系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1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综合版,下半月为行动版(面向中小学、幼儿园)。上半月(综合)版以“聚焦德育研究前沿,荟萃德育实践方略,展示学校办学理念,指导师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努力推介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品力作,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一本集学术性、前瞻性、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党建与德育研究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颜晓峰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的百年奋斗创造的重大成果.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入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重要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人类发展进步的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真谛.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思政课"的形态学考察

    杨威田祥茂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前提是明确何为"大思政课".形态学为我们考察"大思政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视角."大思政课"不仅"大"在思政课在时空维度上的拓展延伸状态,而且"大"在思政课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充实优化状态,更"大"在思政课作为"国之大者"功能的充分实现状态.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建设、体系建设、功能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建成、用好"大思政课"的目标.

    "大思政课"形态学结构功能

    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

    董雅华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而社会教育资源能否转化为思政课课程资源是枢纽环节.针对阻碍教育资源有效转化的问题,就要善用"大思政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和运用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构建有效的教育资源转化体系,其中促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资源转化是核心,促进"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教育资源转化是关键,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资源转化是根本.

    "大思政课"课程资源教育资源转化

    师资联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徐蓉周璇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的协同与整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当成为优化教学生态的引领者、创新教学载体的行动者和彰显协同成效的建设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验与活动的融合、专职与兼职的联合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赋能,通过师资联动增强育人深度、拓展育人场域、丰富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以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大思政课"师资联动育人格局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之源

    王树荫马二杰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党百年来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密码,塑造了我们党独一无二的政治品格.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之源,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思想根基、内生动力、精神武器和价值支撑.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仍然需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从精神源头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先进性纯洁性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话语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

    胡露露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建构是中国共产党彰显政党形象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批判唯心史观语境下,毛泽东提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话语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和推进社会革命的实践逻辑的双重遵循中得到传承发展."大事变"话语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蕴含着凝聚政治共识、涵养政党形象、供给精神动力的政治价值.新时代重温"大事变"话语,目的在于通过遵循方向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世界性原则,发挥"大事变"话语承载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功能,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大事变"伟大建党精神话语建构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

    肖贵清张鉴洲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历史自信是党对自身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持有的肯定态度和高度认同感.对党的百年创造的历史成就、传承的奋斗精神、总结的历史经验、开辟的历史前景充满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主要内涵.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精神动力,也是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的应有之义.在丰富历史认知、培养历史思维、把握历史主动中形成高度历史自信,对党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建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朱小娟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积极建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革命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致力于建构"统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兼顾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致力于建构"个体与集体之间互惠互利"的契约型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着力建构"个体与集体之间实行双向对称义务、互为道德评判标准"的真实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建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倡导集体利益优先与重视个人利益相结合,坚持具体要求中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注重在坚持中发展与在发展中坚持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利益集体利益

    论信念的发生基础和形成过程

    董祥宾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的发生是建立在人类独特的主体条件以及社会基础之上的.它的形成大体沿着从刺激到心理最后达致一定精神高度的演化进路,包括触知、认同、生情、予志等环节.信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改变,但并非一成不变,它既会得到强化、发展,也会得到弱化、修正,甚至被放弃.信念的形成及发展变化是和外部环境以及心灵的整体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看到内源因素在信念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到外源因素影响信念形成的极端重要性.

    信念发生基础形成过程影响因素

    基于生活逻辑的劳动教育独立性辩护——兼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班建武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虽然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但对于劳动教育在逻辑上是否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是否能够构成独立一育,在学界并未取得一致性认识.认为劳动教育在逻辑上不能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学者,其基本的立论基础在于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身心二元划分.但是,人的素质结构并不是脱离具体生活的抽象存在.回到生活去思考人的素质结构,不难发现人的生活是须臾离不开物质创造活动的.创意物化的对象化实践应构成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人的对象化实践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这是德智体美四育所不能完成的教育任务.劳动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而获得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在逻辑上并列的学理基础,与其他四育一起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机内容.

    劳动教育教育目标人的素质生活对象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