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农业科学
陕西农业科学

霍学喜

双月刊

0488-5368

snkx@chinajournal.net.cn

029-87082550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458号信箱

陕西农业科学/Journal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登农业领域试验研究、讨论与建议、实用技术及经济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本刊为双月刊,每逢单月25日出版,用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向本编辑部直接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5个淀粉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左红娟曹辉王峰张晓申...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5 个淀粉甘薯品种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法、DTOPSIS法对淀粉甘薯在郑州栽培的8 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15 个淀粉甘薯品种的 8 个农艺性状均存在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在 13.36%~92.01%,产量排名前三的品种为哈密、商薯 19和徐薯37;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商品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商品率呈显著正相关,7 个农艺性状对淀粉甘薯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商品率>茎直径>单株分枝数>干物质>叶面积>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DTOPSIS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排序前 3 名与产量前3 名排序一致,仅有4 个甘薯品种排序有所变化,其余均与鲜薯产量排序一致.综上分析,DOTPSIS法可作为淀粉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筛选出哈密、商薯19 和徐薯37 可以作为新品种在郑州进行示范推广.

    淀粉甘薯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DTOPSIS法综合评价

    核桃生态因子对生长结果影响的调查分析

    崔卉萍
    52-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温度、水分、地形、光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对核桃生长结果影响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核桃的优质丰产与温度、水分、地形、光照、土壤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商州区温度和水分比较适宜核桃生长和发展核桃产业;地形不同核桃生长结果差异很大,海拔高度 720~1 100 m的生长结果最好;其次是 1 100~1 400 m,1 400~1 700 m最差;坡度10°以下缓坡生长结果最好,32°陡坡生长结果最差;南坡或东南坡生长结果好,北坡或西北坡差;坡下部生长结果好,坡上部差;树冠外缘光照比内膛好,生长结果树冠外缘也好于树冠内膛;沙壤土核桃生长结果最好,其次为沙石土和黄泥巴土,石渣土最差.

    商州区生态因子核桃生长结果调查分析

    魔芋种芋繁育在洋县不同海拔种植模式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闫鹏董超
    58-6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 年引进两个魔芋新品种在海拔1 000 m的中山区洋县华阳镇开展了猕猴桃与魔芋和玉米、枣皮与魔芋间作套种示范,在海拔600 m丘陵区戚氏街道设置了魔芋与玉米间作示范.结果表明中山区鄂魔1 号和黑杆花魔芋两个魔芋品种软腐病病株率较低,生长系数大,产量较高,魔芋效益好,模式综合效益也高,适宜中山区两种模式繁育种芋.低海拔丘陵区鄂魔1 号在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软腐病病株率 15.4%~18.33%,比黑杆花魔芋低,抗病性状比黑杆花魔芋强,采取栽培措施降低病害率,可以在低海拔种植示范;而黑杆花魔芋软腐病病株率24.2%,不适宜在丘陵区繁育种芋.

    魔芋种芋繁育种植模式产量效益

    西北地区羊肚菌设施栽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李会民林静雅樊玉萍杜丹...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西北地区羊肚菌设施栽培的生产实际,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制定了西北地区羊肚菌设施栽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营养袋生产、生产管理、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以及生产档案管理等内容,为羊肚菌设施栽培绿色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羊肚菌绿色食品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不同叶面肥对甘薯普薯32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晓申左红娟曹辉黄松波...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薯普薯32 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面肥对甘薯普薯32 农艺性状、光合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叶面肥对普薯32 的生长性状和光合性状影响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各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产量与商品率和干物质率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叶面肥对普薯 32 的各性状进行主成分综合评价,希沃丰大量元素水溶肥和薯墩儿氨基酸水溶肥分别排名第1 和第2,这两种叶面肥有利于甘薯普薯 32 生长,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是适合普薯 32 的叶面肥.

    甘薯普薯32叶面肥生长性状产量主成分分析

    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温国昌李保军杨璞李红铁...
    71-7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求冀南地区中低产田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2021 年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2 个因素,其中施磷量设P1(P2 O5:112.5kg/hm2)和P2(P2 O5:168.75 kg/hm2)2 个水平,扬花期灌水量设W0(不灌水)、W1(50%灌水:375 m3/hm2),W3(常规灌水:750 m3/hm2)3 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小麦穗数和产量;增加扬花期灌水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后期叶功能、籽粒最大生长量、穗粒数和产量;施磷量和扬花期灌水量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水多磷少,磷多水少条件下的小麦旗叶性状、灌浆特性及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本研究结果,P2W2(施磷168.75 kg/hm2,扬花期灌水750 m3/hm2)可作为本地区中低产田小麦高产栽培的水磷管理参考措施;P2W1(施磷168.75 kg/hm2,扬花期灌水375 m3/hm2)可作为本地区中低产田小麦节水稳产栽培的水磷管理参考措施.

    扬花期灌水量小麦灌浆产量

    不同土壤硒浓度对辣椒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研究

    李瑜张军张百忍周高新...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硒酸钠为外源硒肥,通过在土壤中施入不同浓度硒肥的方式,探索硒肥对辣椒产量和不同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对硒的富集规律,为富硒辣椒的生产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硒浓度在10 mg/kg以上时可使辣椒增产7.50%~10.8%;辣椒不同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对硒的富集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在苗期时,辣椒植株硒含量随土壤硒浓度增大呈现显著的先增大后降低而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开花坐果期时辣椒叶部硒含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茎部及根部富硒规律与叶部存在明显不同;收获期时,辣椒叶部硒含量明显高于植株其他器官,各器官硒含量高低依次排序为:叶>根>果实>茎;单株辣椒果实的硒累积量变化规律与辣椒果实硒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并在10 mg/kg浓度处理水平达到最高值.综合考虑辣椒产量、硒含量及果实硒累积量因素后认为,10 mg/kg的土壤硒浓度是最适合辣椒进行富硒栽培的土壤硒浓度.

    土壤硒浓度辣椒产量硒含量

    C/N配施对旱作谷子根系形态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胡丹丹刘瑜纪棨云吴雨晨...
    81-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C/N配比对谷子的根系形态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以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5 个处理分别为 C1 15 g/m2 生物炭、C2 20 g/m2 生物炭、C3 25 g/m2生物炭,N1 3 g/m2 氮肥、N2 9 g/m2 氮肥交互的处理.结果表明:拔节期C2N2 谷子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体积增幅分别为 134.06%、293.40%、500.00%;成熟期C2N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增幅分别为 149.64%、139.00%、10.53%、20.83%和136.00%,综上所述,C2N2 配比能显著促进晋谷 21 根系的生长发育,调控土壤养分,存在最佳的配比.

    旱作谷子C/N配比根系形态分布土壤养分

    草本植物对硫酸盐渍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高政玺努尔比耶·托合提热杰普阿孜古丽·加帕尔古丽米热·艾合买提...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草本植物生长对硫酸盐渍土的强度影响,分析其生物量与盐渍土强度相关关系;选取常见的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做为试验用草,定期测定草本植物的不同部分生物量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其中高羊茅、黑麦草的生物量增量高于早熟禾,三种根土复合体的强度均大于素土强度,其粘聚力也明显提高.但内摩擦角变化并不显著,与素土相比仅有小幅度提高.草本植物的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硫酸盐渍土的土体强度,高羊茅、黑麦草对盐渍土的固土效果优于早熟禾,早熟禾不适宜在盐渍土上种植.

    草本植物硫酸盐渍土根土复合体植物生物量抗剪强度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系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上的研究进展

    魏莹韩斌李倩李阳...
    92-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与陆地80%~90%的维管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产生的地下菌丝体网络连接着植物根系、土壤及根际微生物.目前,丛枝菌根真菌被认为是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工具.该文从石油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帮助及与其它微生物及物质共同作用提高石油修复效率等方面做以阐述.未来研究方南有以下几个方面:(1)寻找并选择针对不同石油及土壤的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组合,并建立组合库;(2)利用分子手段及基因工程等技术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的降解或者提高宿主植物对石油的耐受性或降解等机制等;(3)关注菌丝际生态功能区,以"共生功能体"的概念入手深入挖掘,探究植物、根际及菌丝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对未来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丛枝菌根真菌石油污染植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