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

李振宏

月刊

0583-0214

sxyk@henu.edu.cn

0378-2869623

475001

开封市河南大学东一斋

史学月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家历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量、转载率及影响因子在国内史学类期刊中排名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旧将焉在:晋末宋初北府的权力重组

    李祎凝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末期,以刘牢之自缢为标志,旧有北府最终走向解体.直到刘裕京口举义,击败桓玄,北府方得以重建.从刘牢之到刘裕,北府内部不仅权力主体发生变动,其权力结构也与昔日迥然有别.在刘牢之统领时,北府尚未形成严格的统属关系.刘牢之虽名为北府领袖,实则并无权力节制所有兵力,最终亦因此为桓玄所败.刘牢之死后,北府旧将或被桓玄收编,或流亡至十六国北族政权,依违于南北之间.刘裕逐灭桓玄后,以刘敬宣、司马休之为代表的流亡北府将领得以重返故土,凭借其在北府兵中的号召力,被刘裕授予显职,但终究实权有限.而旧有北府松散的权力架构,也被刘毅、孟昶等京口新贵继承.北府存在的权力分化倾向,始终与刘裕重树皇权的集权需要相冲突.义熙年间,通过讨伐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人,刘裕将北府军权集中于一身,同时在地缘层面将北府统治扩大到长江上游.北府中的旧将与新贵,最终被整合进以刘裕为主导的集权体制内,而北府的集权化转型,也为刘宋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提供了军事基础.

    晋宋嬗代桓玄北府旧将刘裕京口新贵

    从宣到札:宋代枢密院主要军政文书的变化研究

    贾连港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初延续五代以来的传统,枢密院宣代表君主传宣重要军政命令,仍有一定的内朝属性.随着枢密院外朝化逐步完成,枢密院宣在官兵选任、军令传布方面应用愈广,但其重要性却趋于下降.大致宋太宗淳化元年,与中书门下札子对应的枢密院札子开始行用起来.宋仁宗以后,枢密院札子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进而成为枢密院最为重要的军政文书.枢密院主要军政文书经历了从宣到札子、札子重于宣的变化过程.在军政运行中,这一转变得益于枢密院札子在处理各项激增的日常或紧急军政事务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顺应了宋廷统治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枢密院及时应对繁杂、急速的军政事务,也有助于皇权运作的强化.

    宋代枢密院军政文书札子

    元代镇戍军府名称构成初探——以江南镇戍军为中心

    刘晓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江南镇戍军,以万户府为军事战略单位.这些万户府军人大多来自北方汉军,亦有一些新附军、蒙古探马赤军乃至土军混编其中.万户府名称多为复合式,既有以原屯驻地名与新镇戍地名并举的奇特现象,又含有军人来源地、族群、军种职业乃至军府规格级别等诸多要素.万户府下辖的千户所名称则相对简单,除特殊情况外,多以军人来源地命名.万户府、千户所名称构成,对正确认识元代镇戍军府的起源、内部组成乃至江南镇戍体系的性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元朝镇戍军万户府千户所军府名称

    清末民初田际云与戏剧慈善

    郭常英宋谦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社会变革中,戏剧与公益慈善构成田际云事业的核心,其戏曲表演与公益慈善深度交织,相互成就.他一方面以自己在梨园界的声誉首开京城义务戏之先河,为北方公益慈善事业的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尽国民"义务",为自己的戏剧事业开拓新路径,树立社会教育者新形象.田际云的生活世界是复杂的,无法简单以戏剧与公益慈善等场域划分.在清末民初波诡云谲的局势下,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做出有利选择.他深刻参与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改良;在革故鼎新的时代,他主动迎合时局,既接受社会教育,也参与社会改造.

    清末民初田际云戏剧慈善《惠兴女士传》正乐育化会

    中国对铁路运价制定权的维护(1921-1928)——以《九国公约》第五条为中心

    景菲菲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国铁路实施平等运价.为了维护铁路运价制定权,北洋政府一再强调中国铁路对外国货物实行相同运价,这为日后中国制定中外不同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理依据.此后,北洋政府在国有铁路上对运输的中国货物征收低于外国货物的运价,以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列强指责中国违反了《九国公约》第五条的规定,要求中国实施相同运价,并不断提出交涉.但直至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列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中外围绕《九国公约》第五条的解释展开的争论,实质是中国在华盛顿体系下对铁路运价制定权的维护.

    铁路运价《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门户开放北洋政府

    "金钱换头衔":镀金时代"美元公主"与英国贵族的跨洋联姻

    郭继兰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镀金时代,数百名"美元公主"携带丰厚嫁妆,嫁给了英国贵族,成了有头衔的贵族夫人.这种跨洋联姻是从现实出发各取所需的互惠互利:美国新兴富豪将女儿嫁给英国没落贵族,通过金钱换头衔,实现地位提升和阶层跨越;经济窘迫的英国贵族迎娶美国富家女而获得丰厚嫁妆,用头衔换财富,以维系家族生存,重振家族荣耀.交通技术的进步、美国财富的增加和英国贵族的经济困难导致了跨洋联姻的盛行.这种交易性质的婚姻,受到了当时舆论的广泛批评.跨洋联姻产生了婚姻之外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领域.跨洋联姻违背了启蒙运动以来"为爱而婚"的爱情婚姻潮流.这种婚姻也是跨大西洋交流史的一个呈现,深刻影响了英美两国的精英阶层,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英美两国的上层社会.

    美国镀金时代美元公主英国贵族跨洋联姻

    气体扩散法、铀浓缩与苏联核工业(1945-1964)

    师成张广翔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5-1964年,苏联建成了以气体扩散法为核心的铀浓缩工业.在苏德国专家研制成功了渗透率较高的筒状过滤器,极大提升了扩散设备的分离能力.苏联机械专家Н.М.西涅夫对单轴压缩机轴承进行了耐磨损改进,增强了设备运转稳定性.苏联数学家С.Л.索博列夫与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赫兹设计了能够自动调节级联中气体流量的控制系统,这是苏联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大突破.苏联化学家В.А.卡尔扎文解决了六氟化铀腐蚀问题,扫除了气体扩散生产的最后一道障碍.上述问题的解决使苏联掌握了气体扩散法,开始批量生产核工业的基础原料——浓缩铀.苏联铀浓缩研发活动一方面加剧了美苏核军备竞赛,另一方面助推了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还为今天的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核遗产".

    苏联气体扩散法铀浓缩核军备竞赛

    书写多面的人文主义——以布鲁尼与马内蒂的希伯来语之争为视角

    卢镇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学者们在书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时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倾向,即将人文主义者界定为一个有组织的、统一的团体或力量,认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和理论基础.这就难免过于强调其共性而忽略其复杂性以及人文主义随着意大利经济、政治、社会的演变而发生的变迁,从而对人文主义产生一种偏颇或僵化的认识.布鲁尼和马内蒂都是佛罗伦萨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二人在15世纪中期围绕是否要学习希伯来语进行了一场论辩.论辩不仅揭示了人文主义的多面性即人文主义思想来源的多样性、复古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复杂关系、人文主义在15世纪下半期的转向以及人文主义的阴暗面等问题,而且也为我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性质,突破文艺复兴的西方现代化叙事,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复兴知识体系提供了窗口.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莱昂纳多·布鲁尼詹诺佐·马内蒂知识生产

    冷战为什么会终结:西方学界的四种解读路径与争论

    夏亚峰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为什么在1991年终结,西方学者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关于冷战终结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叙事路径:关注物质因素的作用,主要考察苏联力量的衰退、世界科技进步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影响;关注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考察其对苏联领导集团和苏联东欧国家的影响;关注历史人物,主要考察其在冷战终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另类全球化的视角来观察,认为东欧国家是相互连接的世界的塑造者,是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1989年东欧剧变是当地精英对全球化形式的一次选择.研究冷战终结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体系的变化,既要重视历史人物的作用,也要兼顾较长时段的经济、社会、观念的变化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影响.冷战终结不是某项政策或某个人所能单独主宰和决定的.

    冷战终结物质因素思想观念历史人物另类全球化

    区域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刍议——从《河南史学史》谈起

    林小芳王嘉川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史学史》以通贯的历史眼光,论述了河南史学自先秦到民国的发展轨迹,在阐释不同时期河南史学发展演变脉络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各类史学著作与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为省域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启示着区域史学史研究应当在坚持研究对象的空间区域性和史学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区域史学史研究的地域范围,明确区域史学史研究的内容,重视区域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并加强本区域史学和其他区域史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河南史学史》区域史学史区域性阶段性分期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