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战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

王文光

双月刊

1001-778X

sxzx@ynu.edu.cn

0871-5031473

650091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

思想战线/Journal Think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追踪学科前沿,突出边疆民族特色,推动学术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刘建军郑娓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任务,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接续中华古老文明,从而保持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激活中华文明固有活力并彰显其当代价值;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连接;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使业已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加成熟和辉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观点的批驳及其理论启示

    袁银传冯天雨
    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马克思学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化与片面化的考察,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自然观之间蓄意制造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旨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有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效抵御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与歪曲,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

    再论苏联马克思主义:从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

    郭丽双杜宛玥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指认苏联模式对异化关系消亡规律的背离以及苏联文化的二元悖反,并从领导力量的全面崩溃入手指证苏联解体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因素.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辩确证了以下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学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统一,苏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一个版本,是作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我国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别化研究,基于学理性研究批驳错误论断、严肃回应意识形态挑战.

    苏联马克思主义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李锦罗娜娜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禹的传说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在":栖居视角下芒景布朗族的康养理念与地方实践

    朱凌飞李江南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好在"理念的本质是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关系,表达了"栖居"的能动者对个体身体和特定环境的具身性经验和体验.在芒景布朗人居住和健康的传统理念与地方实践中,包含着地方性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多重因素,体现出当地人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茶叶经济、康养旅游、"世遗"申报等的推动下,芒景布朗人对"好在"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要求,并推动了现代康养理念的在地化实践."健康中国"的构建将使人们越来越"好在",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更"好在"的地方.

    "好在"康养栖居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道德经济及其理解——来自捕捞渔业的人类学案例

    王华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道德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这与底层、边缘群体生计方式变迁引起学界的关注有关.在时空切换中,道德责任与经济活动的嬗变关系调节了人们的互惠义务与行为.传统的捕捞渔业带有家长制和生存安全的特征,保障了渔民的生存权利与水上社会的赓续.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生产形式的变迁,渔业趋向工业化生产,而渔民则通过财富积累来抵御个人及家庭的生存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渔业生产推崇自由与公平的竞争伦理,以及对利润追求的理性化,形成了以发展主义为核心的捕捞经济.然而,过度捕捞不仅折射出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方面的道德失败,也严重损害了渔民自身的生存利益.在"人与 自然的脱嵌"全面转向"人类与 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水生动植物得以恢复生息,渔民也从渔业捕捞中抽离出来,处于"渔与非渔"的转型阈限中.为此,倡导生态系统正义与社会正义并举的道德经济既是增强退捕渔民生计韧性的伦理基础,也是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济可持续渔业中国式现代化水上社会渔民

    "民族"不是中国古籍固有用词——兼论东西话语体系的错接

    李大龙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不是中国古籍固有用词,而是近代传入我国的概念,和我国传统话语体系的错接对我国影响很深.近年来有学者试图通过古籍中将"氏族"误抄为"民族"的情况,将其溯源为是我国"本土化"的概念,更增加了国人认识的混乱.认清东西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的异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客观诠释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民族""氏族"两套话语体系错接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记述浅论

    王文光李书豪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正史中的海外民族,对于丰富中外交流史和世界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加强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正史海外民族"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宋代明州"神舟"出使高丽与地域文化认同

    张佩国黄小莉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神信仰传播的一种路径.在宋廷恢复华夷天下的朝贡秩序中,作为与高丽交往交通工具的"神舟",实际上是一个集船只建造等物质生产、地方信仰和朝贡贸易为一体的整体实践.明州地域的东海神、天后、鲍郎神、演屿神等分散性信仰,凭借与"神舟"之关联,逐步被"标准化"地纳入国家祀典体系,从而造就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地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神舟"明州出使地域文化认同

    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维向度

    韩锐刘畅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离不开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引.新征程上,应坚持以战略思维把握时空方位,以历史思维坚持人民至上,以辩证思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底线思维破解风险挑战,以创新思维识变应变求变,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思想领航与行动指南.

    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政党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