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革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

    冯刚姜天宠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其中信息革命时代的社会变革引起的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以及概率性思维方式转变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了影响,身处时代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情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势必要进行调整,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此背景下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不仅有助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化的动因,而且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这无疑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信息革命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

    正确认识和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对重大关系的方法论意蕴

    岑朝阳安维复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六对重大关系开启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的历史性视角.具体而言,应当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整合、继承性与创造性的融通、发展性与均衡性的协调、变革性与稳定性的衔接、本土性与世界性的互鉴中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对重大关系,有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步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接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展逻辑等维度的辩证统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互动关系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唐爱军毕国帅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价值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基于四个核心理由:一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二是"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三是"破解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四是"引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描绘了社会主义的文明图景,旨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

    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人学逻辑

    董潇珊陆永胜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独特创新,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定,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进行理论溯源和逻辑确证,既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在价值的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人学逻辑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以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展开,以人的现代化为逻辑旨向.从逻辑起点看,"真正的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渐进生成,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在生命维系和超越发展的逻辑起点;从逻辑展开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具体呈现,以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呈现出引领人的思想解放过程;从逻辑旨向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蕴着以人的现代化为逻辑旨向的总体性、过程性命题,呈现出引领人走向协调、自由、全面的重要价值,回应了关于人的前进方向的终极追问.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人的现代化人学逻辑

    以"两个结合"理解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维向度

    殷越赵福生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两个结合"的实践目标和任务指向.从理论向度来看,"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两个结合"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逻辑关系等论断的提出饱含政治魄力、富有理论魅力,彰显了"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义";从历史向度来看,历史上现代化探索失败的无花无果与现代化开辟告成的正向成果,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要";从现实向度来看,"两个结合"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及"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办"的现实问题,切合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需";从实践向度来看,"两个结合"是贯穿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发展全过程的最佳方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精准化经典化到中国化时代化

    祝福恩吴续甫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把唯物史观精准化经典化阐释的经典文献.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运用《序言》指导工作,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丰富了其原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及建国75 年国史,其主要代表立足所处时代和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了历史唯物论超越时空的真理性伟力,以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化解实践中难题,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开放的深化,以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唯物史观精准化经典化坚持问题导向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中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吴炜生李建鑫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承袭马克思主义青年劳动教育观,在苏维埃政权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强调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诉求,主张既要注重青年在理论武装方面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的养成,更要引导青年在建设实践中的劳动能力锻造,系统回答了"为何要对青年进行劳动教育""对青年进行怎样的劳动教育""青年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成长"的时代课题,生成了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新时代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战略性考量与列宁对青年劳动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呈现耦合,而针对当前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劳动实践的主流图景下仍存在的部分青年"不劳动"的现象,从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中汲取资源,从价值引导、知识教育、劳动历练等方面发力,对新时代深化青年劳动教育,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劳动青年的磅礴力量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蕴.

    《青年团的任务》青年劳动教育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的范式优化和策略探赜

    高超黎诗宇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思政价值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前提是把握好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互相嵌入的尺度,平衡两者张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重点是完善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逻辑向度,探索以数载事、以数塑形、以数抒情、以数明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着力点是探索价值共契、德法共治、宏微共叙、多样共存等叙事策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叙事教育数字化

    概念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维度

    胡启明王佳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面临概念供给的"贫困",主要表现为核心概念内涵漂移、概念范畴界定不清、机械借用外来概念、现有概念统摄不够、学理化阐释不足等掣肘局面.以现实为导向,文化为根基,具体方法为保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供给能力,加快生产、提炼出能解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实践的概念并进一步将其体系化是建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当务之急.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概念供给概念体系

    基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的教师教学竞争力研究

    任鹏武贵秀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结果不仅反映了各地各校思政课建设的成效,也呈现了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教师群体教学竞争力的差异.以三届获奖样本数据构建的教学竞争力指数(TDACI),呈现出师资结构对教师教学竞争力的支撑性作用显著、院校单位对教师教学竞争力的培育性作用突出、区域空间分布中教师教学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特点明显等分布特征.这启示我们要强化教学竞争力的促建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强化教学竞争力的促评作用,完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竞争力的促教作用,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