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陆岩

双月刊

1672-9749

szhjy1985@163.com

0451-86390039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2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ou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前沿的教育理念,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人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文化叙事建构研究

    丁桂馨黎美婷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的文化叙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将进一步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文化叙事建构应遵循课程"史"的特点,同时应有机融合教材内容严谨性与文化叙事知识广博性特征,紧扣"四个选择"设计总结回顾式专题.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两面提示法、文化哲学阐释和经典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两个结合"内涵由熟知到真知.同时,还需构建"两个结合"文化叙事教师素养提升机制、教育实践融入机制和教学方法创新激励机制等教育实效提升机制.

    "两个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化叙事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赜

    樊海源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至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根植于中国大地,特别是具有以崇德向善的价值观为代表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而能够契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契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行动目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用以拓宽思政课教学途径;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高校读书会运行的多维透视

    代玉启薛洪慧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读书会作为阅读交流与情感共享的学习共同体,为高校的阅读推广提供了重要载体.借鉴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于高校读书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炼总结具有普适性的高校读书会运行规律,在一般规律的指引下高校学生在参与互动仪式过程中迸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情感能量.但高校读书会在运行过程中因受高校重视程度、学生生活阅历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互动情境难以营建、共同焦点难以达成以及情绪共享难以共融,进而出现了整本书阅读情境的缺失、焦点分化、缺乏超凡魅力的引导者以及"圈层化"社交愈加严重等问题.为实现高校读书会的持久运行,需从"理""路"上对高校读书会互动情境、关注焦点、情感体验进行优化,以期充分发挥高校读书会助力高校阅读推广的效能.

    高校读书会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关注焦点

    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推进的逻辑理路

    赵伟成陈融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推进,可以"德法兼修"为目标、"德法共育"为方法、"德法并举"为思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核心内容与价值导向相通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推进的关键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两者融合推进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持,国外公民教育的做法为两者融合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推进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当凝聚理念共识,组建德法兼修、同频共振的育人队伍;加强课程建设,开展德法互动、辩证深入的说理教学;促进实践体认,创设德法结合、管教并举的实践活动;注重文化熏陶,营造尊德守法、惩恶扬善的人文环境.

    高校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中国共产党开展错误思潮批判的历史探索、基本经验及实践走向

    王永友李虹曼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时期出现的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质疑社会主义、歪曲中国道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形成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围绕阶段性历史任务、坚持科学研判形势、坚持凝聚社会共识开展错误思潮批判的有效"批判之道".新征程上开展错误思潮批判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深化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的综合运用、着力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在实践中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强建错误思潮批判的战斗堡垒、把准错误思潮批判的主攻方向、优化错误思潮批判的策略布局、推动错误思潮批判的成效巩固,继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潮错误思潮批判

    新时代共产党员锤炼政治品格的三大政治素养解析

    杨俊升黄永鹏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培养和锤炼政治品格一直是提升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党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养成的三大基本政治素养.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维护党的政治路线,贯彻党的政策方针;干净廉洁,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党规,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敢于担当,就是要敢作敢为,勇于承担社会与时代责任.这些思想理论极大地推动了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党统一思想、意志、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政治品格党员素质对党忠诚干净廉洁敢于担当

    全球生态空间正义构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局与中国方案

    田安琪焦佩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旨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正义的生态空间.反观当今世界,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生态空间异化现象丛生,生态空间的安全边界不断被冲破,抢夺自然资源、气候变暖、污染迁移等问题反复再现,致使全球生态空间治理陷入困局.生态空间作为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亟待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的主体自觉实践行动,共同走向生态文明之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总体空间理念、不断优化空间规划与布局、构建差异和多样的生态保护格局,促进生态空间均衡性发展,成为全球生态空间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

    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生态治理空间意蕴资本逻辑

    中国现代化探索早期的毛泽东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周亚金邬晓燕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孜孜探求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大主题.在中国现代化探索早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建立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新中国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绿化祖国"的建设任务,在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先后面临连年的战争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境挑战.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其生态观是毛泽东思想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包括正确认识自然、重视兴修水利、提出计划生育、号召植树造林、提倡节约资源等内容,蕴含着矛盾分析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统筹兼顾方法、典型示范方法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早期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历史起点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

    中国现代化毛泽东生态观当代价值

    集体记忆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程仕波陈茂演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记忆的意向性符号表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内核、政治性时空交织主流意识形态共意场域、功能性信息形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样态,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积淀和有效载体.但当前集体记忆存在部分内容离散、符码破碎、意义流失和身体缺场等问题,极大程度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及共识辐射力.为此,需要注重集体记忆的规范化引导、符号化表达、数字化转向及青年化刻写,更好地发挥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在凝聚思想共识基础上建构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格局.

    集体记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

    圈群大学生网络流行话语的呈现与调试

    周汉杰封霞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圈群是借助网络媒介技术形成的个性化群组,衍生出现实与虚拟互构的对话平台,涌现出代表自我话术生产的网络流行话语.大学生利用文本符号以及解构交融的叙事方式打造出社群化的"他者"再现,呈现出"开放与抵制""解构与编码""脱离与建构"的网络流行话语样态,既隐匿大学生宣泄情感、寻求身份认同、开展圈层划分的映射表达,又带来自我认同迷失、群体情绪焦虑、隐形对抗规训等现实困境."破圈—筑圈"需要因势利导,应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技术赋能打破圈群文化壁垒、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普照效应、创新议题设置强化情感链接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相嵌与背离中回归真正的自我.

    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流行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