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课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

双月刊

思想政治课研究/Journal Sixiang Zhengzhike Yanjiu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善用"大思政课":时代审视、内在逻辑与实现向度

    王佩臣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等视角来看,善用"大思政课",既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的审视回应,也是一场深入的课堂质量革命.其内在逻辑主要是强调实现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场域延展、从单向灌输到开放对话方式的转变、从思想政治到社会生态的内容融通.在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背景下,可以从创新教学主线、统筹社会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大思政课"从课堂到社会的超越,从社会到课堂的回归,实现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的协同育人.

    "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对话方式体制机制建设

    智能技术变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之问及其破解

    张继龙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正在向智能化、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方式转变,但也面临教师传统教学习惯与现实变革的错位、教育主客体间"知识鸿沟"的新变化、教学资源价值多元化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要求的特定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对此,高校思政课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坐井观天,而是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变革的趋势,树立人机协同思维,紧扣立德树人目标导向,加快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理念的数智化转型,优势互补探索个性化教学新模式,精细统筹完善教学内容,先行先试建设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立德树人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现状、特色与成效——以江西高校为例

    颜英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教学是"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伟大事业,"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来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思政课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途径,是江西省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模式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值得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思政课教学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一课多师"教学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李雅茹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务的应有之义.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需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将它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高校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寻思政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呈现方式,在实践载体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承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铸魂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资源高校思政课

    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

    刘霞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文物是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两者相互契合的结果,对思政教育学科创新和文物价值的实现有双重价值.从作用机制来看,主要有"场景—体验"、"教授—学习"和"历史—现实"三种作用机制;从优化路径来看,也有三条与作用机制相对应的具体路径——构建融合性多元场景、建立融合性的教育体系和依托革命文物将历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革命文物思政课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课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