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陈淑娴

双月刊

1673-5005

Journal@upc.edu.cn

0546-8392495 86983262

257061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石油工业学科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石油大学教师和其他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流河道型致密砂岩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

    唐明明孔令沂唐佳凡钱思源...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三角洲前缘储层水力压裂开发方式和井网参数需要一套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长垣南葡萄花油田L区块为例,通过相控建模方法,以地质模型为约束构建储层岩石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流固耦合的有限元地应力模拟方法开展三维地应力场模拟,其模拟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分别与Kaiser效应和成像测井结果相一致;然后结合上述地质-岩石力学-地应力模型,根据压裂施工数据和微地震监测数据开展水力压裂缝的模拟与验证;最终建立流固耦合下拟合程度高的双孔双渗模型.基于上述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区直井井网参数与区域储层物性特征适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衰竭开采下,储层物性较好区块 500 m×150 m 井网 15 a 累产油高于300 m×120 m井网 10.65%;物性较差区块受水下分流河道影响,300 m×120 m井网的 15 a累产油反而好于 500 m×150 m井网 8.16%;在注水开采下,物性较差区块产油提升更加明显并且 500 m×150 m井网 15 a累产油均高于300 m×120 m井网 30%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致密储层压裂开发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致密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三维压裂模拟应力有限元模拟沉积相

    咸化湖相碎屑岩胶结特征及水体盐度对胶结作用的控制

    王艳清宋光永李森明吴颜雄...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咸化湖盆碎屑岩储层胶结物类型,探究水体盐度对胶结强度的控制作用,以柴达木盆地古近系为例,通过偏光显微镜进行铸体薄片鉴定及全岩矿物、黏土矿物、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微量元素等实验测试分析,对盆地胶结物类型、湖盆水体古盐度对胶结物类型及胶结强度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碳酸盐、硬石膏胶结物总量与古盐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式.结果表明:柴达木古近系咸化湖盆发育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方沸石、石英次生加大及长石次生加大6 种胶结类型,明确硬石膏、方解石胶结成因机制;提出碳酸盐与硬石膏胶结物的分布受水体古盐度控制,靠近盐湖中心以硬石膏胶结为主,向湖盆边缘过渡为方解石与硬石膏胶结、方解石胶结,且胶结强度减弱、胶结物含量降低;指出盐度小于 9‰时以碳酸盐胶结为主,盐度在 9‰~15‰时为碳酸盐和硬石膏胶结,盐度大于15‰时为硬石膏胶结;湖盆水体古盐度每增加1.0‰,胶结物总量平均增加大于0.5%,离盐湖中心距离增加1.0 km,胶结物总量减少 0.68%.

    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化湖盆碎屑岩胶结物

    TTI介质中的纯qP波衰减补偿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李振春张闪闪秦宁谷丙洛...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提高衰减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成像剖面的质量,实现稳定的TTI介质中的衰减补偿成像,提出一种基于黏声TTI纯qP波方程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在最小二乘偏移框架的基础上,推导相应的Born正演方程、伴随算子和梯度敏感核.由于伴随算子是衰减的,可以避免衰减补偿引起的数值不稳定性.通过同时考虑各向异性和吸收衰减的影响,衰减补偿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可以提供高分辨率、更少假象和振幅均衡的偏移结果.最后,通过模型试验和实际数据的测试及分析,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黏声TTI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在衰减区域可进行高质量成像,丰富成像剖面中的波数成分,拓宽成像剖面中的频带宽度,提高地下介质成像剖面的分辨率及成像精度.

    衰减补偿最小二乘逆时偏移TTI介质纯qP波近似常Q模型

    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优化

    黄建平刘博文黄韵博孙加星...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常规逆时偏移方法基础上,通过引入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发展一种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包含两个生成器和两个判别器的CycleGAN.在对抗损失、循环一致性损失函数的基础上,添加身份损失函数,以避免训练过度;然后,组建样本集来训练网络,使其学习常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和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结果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利用其他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测试网络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逆时偏移成像结果优化方法在获得高精度、高信噪比成像结果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循环生成对抗网络残差网络逆Hessian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黏弹介质时空域高斯波包偏移

    陈超李振春黄建平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Katchalov提出的矢量时空域高斯束表达式,构建弹性波介质中的矢量时空域格林函数;使用Kirchhoff-Helmholtz积分解得到检波点矢量波场,并利用散度、旋度算子在矢量波场中分离出纯纵波和纯横波分量;基于衰减补偿原理,对波场进行衰减补偿,最后使用震源归一化成像条件得到PP、PS成像结果.数值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传统的高斯束方法,成像精度近似,计算效率方面有较大优势.

    高斯束时空域高斯波包多分量黏弹介质

    基于多阶振幅谱面积差的Q值估计方法

    张瑾王彦国王洋李红星...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Q值估计方法易受频段、子波叠加及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振幅谱指数项 1~4 阶泰勒级数展开基础上推导出不同阶次振幅谱面积差的Q值估计方法(ASAD法),并将对数谱面积差法(LSAD法)及1~4 阶ASAD法应用于实际叠前CMP道集中.结果表明:相对于LSAD法而言,不同阶次ASAD算法受频段选择及子波宽度的影响更小,抗噪性更强;新方法还可以处理复杂叠后数据,并能够获得良好的Q值估计结果;2~4 阶ASAD法的Q值估计结果一致性较强,且ASAD法Q估计值的反Q滤波结果同向轴连续性更强、纵向成像分辨率更高.

    地震子波Q值估计泰勒级数展开振幅谱稳定性抗噪性

    套管中弯曲型Lamb波频散特征的理论和实验分析

    陈雪莲程凤韩旺唐晓明...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立钻井液、套管和水泥等多层介质模型,理论模拟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研究弯曲型Lamb波在套后耦合不同速度水泥时的频散、衰减以及全波波形.理论模拟结果发现若测量频段弯曲型Lamb波的相速度与水泥纵波速度相交,弯曲型Lamb波的频散曲线在相交的频率点会出现速度跃变,频散曲线不再连续,且断点前后其衰减值差异大,接收到的直达弯曲型Lamb波也展现出两个紧凑的波包.实验结果也印证了频散曲线不连续的现象,实验测量波形提取的频散曲线与解析计算的频散曲线吻合.此现象为直接从频散曲线断点获取水泥的纵波速度以及区分套后耦合水泥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弯曲型Lamb波频散曲线衰减曲线断点

    钻井液连续波传输相位偏移规律建模与分析

    周博涛苏义脑王家进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钻井液连续波传输时因相位偏移导致的波形畸变是阻碍其现场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探明相位偏移规律对于开发钻井液连续波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井液压力相等且钻井液流速存在径向分布,基于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理论,采用小信号分析方法,建立钻井液连续波相移模型并给出适用条件,最后采用地面试验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频率、传输距离、钻井液密度及黏度、钻柱内径对相位偏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位偏移量随频率、钻井液密度及传输距离增加而增大且变化趋势近似呈线性,随钻柱内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钻井液黏度对相位偏移量几乎无影响;钻井液信道可看作线性相位信道.

    相位偏移钻井液连续波钻井参数信号参数

    布齿方式对PDC齿破岩特性影响

    陈晗李欣龙史怀忠陈振良...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PDC钻头广泛应用于软到中硬地层,合理的布齿方式有利于提高破岩效率.针对不同PDC钻头布齿方式,设计PDC齿破岩试验方案,通过切削力变化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切削槽形貌以及岩石微观破碎特征等探究PDC齿破岩特性与破岩机制.结果表明:合理的切削齿出露高度和布齿密度有利于降低破岩比能,提高破岩效率;切削深度影响切削槽表面的微裂纹分布和切削槽底部微裂纹层的厚度,且该裂纹损伤区产生的边界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岩石破碎.

    PDC齿布齿方式切削槽间距切削面积破岩

    考虑层理缝岩性差异的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动态分析方法

    姚军王萌樊冬艳孙海...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页岩储层近水平方向层理缝发育,且层理缝两侧岩性存在较大差异的特点,建立同时考虑层理缝和微裂缝的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模型,其中层理缝两侧为页岩与泥岩基质的不稳态窜流;页岩基质考虑有机质吸附和无机质滑移效应.基于Laplace变换与叠加原理求得压裂水平井定产量生产时的压力动态,与经典Kazemi非稳态窜流模型对比,验证本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压裂水平井压力及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压裂水平井渗流包括井筒存储、人工裂缝双线性流、层理缝不稳态窜流、微裂缝拟稳态窜流、地层线性流、页岩和泥岩向层理缝的窜流、地层径向流 7 个流动阶段;层理缝对压力和产量早期影响明显,且导流能力越大压力导数越平稳,产量越大;页岩及泥岩的窜流主要表现在地层线性流后,压力和产量随页岩与泥岩基质窜流能力和弹性储容比的相对大小发生变化,表明层理缝两侧岩性差异对生产动态的影响,差异越大窜流时间越早产量越低.

    页岩油压裂水平井层理缝岩性差异不稳态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