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郑浩王洪剑刘晶晶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总结细菌性肝脓肿(PLA),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KP)肝脓肿患者病原学、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2017 年1 月~2022 年5 月我院收治的PLA患者110 例,给予抗感染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治疗,行血或/和脓液培养。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采用Clauss法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结果 在本组110 例PLC患者中,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70 例(63。6%),其中KP 48 例(68。6%),大肠杆菌7 例(10。0%),链球菌4 例(5。7%),葡萄球菌3 例(4。3%),粪肠球菌3 例(4。3%),屎肠球菌2 例(2。8%),解鸟氨酸拉乌尔菌、肠炎沙门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各 1 例(4。3%);在 70例细菌培养阳性的PLA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48 例,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22 例;KPLA组年龄为58(49,66)岁,显著年轻于N-KPLA组[65(61,74)岁,P<0。05];KPLA组合并糖尿病、胆系手术史和胆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6。2%、8。3%和14。6%,与N-KPLA组的22。7%、27。3%和45。4%比,差异显著(P<0。05);KPLA组血肌酐(sC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纤维蛋白原分别为88。7(60。8,115。4)μmol/L、170。5(86。3,240。5)mg/L、20。2(9。8,31。5)ng/L和6。4(5。0,7。8)g/L,与N-KPLA组[分别为100。3(62。3,145。0)μmol/L、132。6(60。6,181。2)mg/L、26。8(13。4,40。6)ng/L和5。3(4。3,7。1)g/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发现,KPLA组薄壁脓腔、脓腔分隔、脓液液化发生率分别为83。3%、62。5%和97。9%,均显著高于N-KPLA组的54。5%、31。8%和72。7%(P<0。05);在48 例KPLA患者中,短期治愈率为70。8%,在N-KPLA患者为59。1%,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0(15,28)d和22(16,28)d(P>0。05)。结论 在PLA患者中,常见的病原体为KP,了解其发病和脓腔特征,给予抗感染和穿刺抽脓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细菌性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穿刺引流治疗

    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或无水乙醇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

    贾永利王鹏川郭伟孙东莹...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治疗肝囊肿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 年6 月~2022年10 月我院收治的肝囊肿患者62 例,其中在30 例行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在另32 例行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治疗,随访6 个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和肾上腺素(E)。结果 在治疗后6 个月末,超声复查发现无水乙醇治疗组治愈率为96。7%,显著高于聚桂醇治疗组的75。0%(P<0。05);术后3d复查,无水乙醇治疗组血清SAA、CRP、Cor和E水平分别为(20。7±2。3)mg/L、(35。8±3。8)mg/L、(336。4±24。9)nmol/L和(49。4±6。0)ng/L,均显著高于聚桂醇治疗组[分别为(16。5±2。2)mg/L、(21。9±3。2)mg/L、(282。0±25。9)nmol/L和(39。1±5。3)ng/L,P<0。05];无水乙醇治疗组醉酒样反应、腹痛、发热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显著高于聚桂醇治疗组的12。5%(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或聚桂醇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都较好。虽然注射无水乙醇的应激反应较大,但疗效似乎更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囊肿无水乙醇聚桂醇超声引导硬化治疗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胡光明周涛肖杰孙占虎...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8 年3 月~2022 年5 月我院诊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85 例,均接受LC联合LCBDE手术治疗,其中42 例观察组采用经鼻胆管引流,另43 例对照组采用T管引流。应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问卷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和医疗花费分别为(5。6±1。8)d和(3。5±0。5)万元,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50。5±6。8)d和(3。9±0。7)万元,P<0。05];在术后1w,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7。1±14。6)U/L和(36。7±16。8)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9。7±13。8)U/L和(53。5±14。7)U/L,P<0。05];在术后 1 个月,观察组GIQLI评分为(98。5±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4±3。9)分,P<0。05];术后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 4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1%(P<0。05),而两组胆漏、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残留和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采用LC联合LCBDE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时放置鼻胆管引流可能是一种技术进步,可免除T管引流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干扰,对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也有积极的意义。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鼻胆管引流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治疗

    肝硬化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手术风险评估

    王东君张春岩晁祥嵩李志...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胆囊炎严重程度分级和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肝硬化合并急性胆囊炎(AC)患者手术风险。方法 2021 年2 月~2022 年 12 月我院诊治的 92 例肝硬化合并AC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LC)治疗。术前采用《东京指南(2018 年)》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其中Ⅰ级55 例,Ⅱ级/Ⅲ级37 例。常规计算MELD评分,其中低危组64 例,中高危组28 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结果 各组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患者手术时间为(88。8±11。8)min,显著长于Ⅰ级患者[(77。1±10。4)min,P<0。05],术中出血量和腹腔引流量分别为(91。4±18。7)mL和(339。7±40。7)mL,显著大于Ⅰ级患者[分别为(79。5±12。2)mL和(285。9±36。4)mL,P<0。05],而低危与中高危MELD评分患者手术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级/Ⅲ级患者术后感染、出血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显著高于Ⅰ级患者的7。3%(P<0。05),中高危MELD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显著高于低危患者的9。4%(P<0。05);以中转开腹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为手术风险组(n=18),结果风险组胆囊炎Ⅱ级/Ⅲ级和MELD评分为中高危比例分别为 61。1%和 55。6%,显著高于非风险组的 35。1%和 24。3%(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囊炎Ⅱ级/Ⅲ级和MELD评分为中高危是肝硬化合并AC患者LC手术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分级和MELD评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LC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AC患者的风险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处理。

    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囊炎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胆囊结石价值比较

    肖琨刘爱华刘琨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胆囊结石的价值。方法 2018 年6 月~2022 年3 月我院诊治的78 例疑似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CP 检查后,均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 在78 例疑似胆囊结石患者中,经手术证实为胆囊结石71 例[91。0%,其中典型胆囊结石51 例(65。4%),充满型胆囊结石13 例(16。7%),多发性胆囊结石 4 例(5。1%),泥沙样胆囊结石 3 例(3。8%)],非胆囊结石 7 例(9。0%);MRCP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为83。3%,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4。1%(P<0。05);MRCP诊断胆囊结石的敏感度为90。1%,特异性为85。7%,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7。6%和71。4%(P<0。05);MRCP对直径在 0。5~1。0 cm的结石检出率为43。6%,显著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 32。1%(P<0。05)。结论 MRCP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更能发现较小的胆囊结石,具有很大的诊断意义。

    胆囊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吲哚青绿近红外荧光胆道造影指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徐元章波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青绿(ICG)近红外荧光胆道造影指导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9 年3 月~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72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86 例。在对照组,采用常规LC术;在观察组,采用ICG近红外荧光胆道造影下指导行LC术。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C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8。4±3。8)min、(65。1±6。4)mL和(4。6±0。4)d,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49。7±4。7)min、(85。3±8。4)mL和(6。5±0。7)d,P<0。05];随访发现,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17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7 例,发生并发症组患者年龄大于60 岁、体质指数大于≥27 kg/m2、合并糖尿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术中出血量≥70 mL和未进行ICG胆道造影的比率分别为70。6%、52。9%、64。7%、94。1%、76。5%和0。0%,与未发生并发症组(分别为34。8%、27。7%、37。4%、62。6%、47。1%和 72。9%)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是否进行ICG近红外荧光胆道造影与LC术后发生并发症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 采用ICG近红外荧光胆道造影指导行LC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扩大临床验证。

    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吲哚青绿胆道造影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角膜K-F环与临床病情程度关系探讨

    陈芬芬胡风云曹晓莉储海...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角膜K-F环分级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6 年2 月~2022 年12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眼科就诊或会诊的WD患者63 例,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进行K-F环分级。给予所有患者D-青霉胺治疗2~6 个月。结果 在63 例WD患者中,发现角膜K-F环1 级8 例,2 级14 例,3 级41 例;临床肝型35 例,脑型16 例,其他类型5 例和混合型7 例,肝型、脑型、其他型和混合型患者角膜K-F环3 级占比分别为62。9%、75。0%、60。0%和57。1%,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6 月末,22 例角膜K-F环3 级肝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水平分别为(38。3±5。4)μmol/L和(92。4±10。5)U/L,显著高于 9 例 2 级患者[分别为(25。9±8。8)μmol/L和(46。5±11。3)U/L,P<0。05]或 4 例 1 级患者[分别为(16。3±3。2)μmol/L和(36。4±5。7)U/L,P<0。05],而血清白蛋白和銅蓝蛋白水平分别为(26。4±6。4)g/L和(90。8±18。6)mg/L,显著低于 2 级患者[分别为(42。7±8。2)g/L和(187。5±13。4)mg/L,P<0。05]或1 级患者[(46。9±10。1)g/L和(224。3±25。9)mg/L,P<0。05]。结论 角膜K-F环3 级的WD患者可能病情重,对治疗应答差,应予以特别关注和处理。

    肝豆状核变性角膜K-F环分级D-青霉胺治疗

    Graves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并文献复习

    黄蝶张鑫赫佟静林旭勇...
    148-150页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Graves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蔺宁孔明段钟平
    15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病。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药物,通过饮食干预降低体质量和改善代谢是处理NAFLD患者最基本的方法。本文总结了NAFLD相关饮食干预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作用机制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营养干预饮食

    巨噬细胞DHA代谢表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潘勤薛芮范建高
    15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为病理学特征的慢性代谢应激性肝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来源性丁酸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2/15-脂氧合酶(12/15-LOX)/maresin信号途径,对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代谢表型的调控作用,以及由此恢复促炎症介质/maresin平衡并促进炎症"程序性消退",在诱导NASH缓解中的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巨噬细胞二十二碳六烯酸代谢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