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

李天来

双月刊

1000-1700

syndxb@126.com

024-88487082;024-88487083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and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生物学、林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耐受型花生品种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产量差异

    张楠张鹤白百一史晓龙...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盐渍化制约了植物的地理分布,耐盐品种的选择是提高盐渍化土地利用和维持盐胁迫下作物生长的重要途径.以前期筛选试验所鉴定的耐盐花生品种[农花5号(NH5)、铁花5号(TH5)、花育25号(HY25)]和盐敏感型花生品种[铁花2号(TH2)、阜花34号(FH34)、阜花23号(FH23)]为材料,采用水培和田间产量验证的方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探究盐胁迫下不同耐受型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导致花生膜系统损伤,且盐敏感型花生品种的损伤程度更为严重,相较对照,各品种MDA含量上升2.44~2.75倍.盐胁迫提高了花生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异系数分析显示,耐盐型品种变异系数在10.71%~16.99%,而盐敏感型花生品种变异系数最大为19.98%,且耐盐型花生品种具有更好的抗氧化酶活性(SOD和POD).此外,相较于盐敏感型花生品种,耐盐型花生品种可以通过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维持渗透平衡和减轻细胞膜氧化.田间产量数据表明,盐胁迫下各花生品种产量的降低主要是由饱果数减少和百仁重降低所致.综上,不同耐受型花生品种对盐胁迫生理响应特性不尽相同,基于生理特性及产量数据综合考量,NH5和HY25均呈现较好的耐盐性,适合在东北盐渍土地种植.

    花生苗期生理盐胁迫产量

    基于WOFOST模型与遥感数据同化的县级尺度玉米估产研究

    钱凤魁王化军王祥国于远俊...
    13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尺度的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产量预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依据.遥感数据同化应用极大提高了作物估产的时效性和精度.为及时、准确地实现县级尺度粮食产量的估测,以及提升产量估测的精度,以辽宁省铁岭县为研究区,采用WOFOST(world food studies)模型与遥感同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铁岭县玉米进行估产研究.通过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算法(exten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EFAST)敏感性分析方法实现玉米估产敏感性参数的分析,以及本地化;通过采用参数自动率定程序PEST(parameter estimation)实现参数的优化,验证结果为采样点产量的平均误差为852.39 kg·hm-2,模型模拟的精度达到92.82%.为进一步提高和优化模型估产精度,将遥感反演得到的叶面积指数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与模型模拟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数据同化,平均误差从同化前的852.39 kg·hm-2降低为435.01 kg·hm-2,估产精度从92.82%提高到96.33%,有效提高了WOFOST模型估产的精度.结果表明:水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限制并不大,其产量形成主要受光温影响,对温度、光能利用效率和最大同化速率有关的参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化后的模型能够较好模拟铁岭县玉米生长发育情况,产量验证表明优化后的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比值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最高,反演模型精度较好,反演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在抽雄吐丝期差距较大,而在成熟期的差距不大;经过作物模型与遥感数据同化之后,估产的精度得到明显提高,说明遥感与作物模型同化是一种有效地提高作物估产和产量预测精度的方法.

    worldfoodstudies模型遥感数据同化玉米估产铁岭县

    草莓果实品质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侯永侠车畅温璇田晨月...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红颜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作为辽宁省的草莓主栽品种,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深入了解辽宁地区草莓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探索影响草莓果实品质的关键土壤因子,在丹东市、本溪市和沈阳市40个草莓园中采集草莓果实及草莓园表层(0~20cm)土壤,检测果实品质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草莓果实品质进行评价,并以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名,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草莓果实营养元素与土壤养分的关联.结果表明:果实性状指标在个体间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4.67%~56.02%,其中果糖的变异系数最大.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0.25%,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20个草莓园.40个草莓园总体土壤呈微酸性,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过高,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适宜.草莓园利于提高草莓风味的土壤指标为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利于提高草莓外观品质的土壤指标为有机质、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

    草莓果实品质土壤质量相关性分析

    深松对黑土物理特性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杨彦明周祎王庆宇董津蒙...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不同深松方式对黑土耕层物理特性与真菌群落结构影响,于2018‒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以旋耕为对照,设3个深松年限(1,2,3 a)和3个深松深度(25,35,45 cm)共10个处理,分析0~20 cm耕层物理特性及玉米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深松可使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降低,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从深松深度来看,深松45 cm(CS)处理对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深松25 cm(QS)处理土壤温度整体降幅最大,深松35 cm(SS)处理土壤容重最小;各处理可使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容重升高,使毛管孔隙度降低,这一规律与0~10 cm土层相反.同时,深松后土壤结构指数(generalized soil structure index,GSSI)、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oil three-phase structure distance,STPSD)与土壤容重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Ace指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温度提高有利于真菌群落丰富度提升.相较于旋耕处理,深松处理导致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大幅降低,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大幅增加.这表明剧烈的土壤扰动在影响耕层水热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使其向新群落结构发展.从属水平看,各深松处理较CK(旋耕)提高双极霉属(Bipolaris)、葡萄状穗霉属(Stachybotrys)、附球菌属(Epicoccum)、Dioszegia和Papiliotrema相对丰度,降低Myrmecrid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Plectosphaerella(织球壳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和尾孢菌属(Cercophora)相对丰度.根据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ANOSIM),各处理间真菌群落差异显著(R=0.253,p=0.002).深松深度相较于深松年限更易使真菌群落产生差异,而深松年限增加会减小不同深度造成的差异.

    深松黑土物理特性真菌群落结构

    基于表型性状的酸枣核心种质构建

    陈建华曲凯伦张云程孙永强...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保存和研究酸枣种质,提高利用效率,以211份酸枣种质为试材,基于表型性状数据,在25%取样比例下,对所有种质进行逐步系统聚类,从遗传距离方法、取样方法、聚类方法和取样比例4个方面探讨酸枣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根据最佳取样策略和3种分组取样方法进行分组取样,并与不分组取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25%取样比例,采用优先取样法、欧氏距离法和可变类平均法构建核心种质效果最佳;在最佳构建策略下筛选总体取样比例,结果表明最佳总体取样比例为25%;不分组取样构建的核心种质Pcore的方差差异百分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极差符合率(CR)高于分组取样构建的核心种质Core-L,构建效果更好;定性描述性状保留比例、t检验、符合率检验、主成分分析和样品三维分布图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消除遗传冗余,能够代表原始种质.基于表型性状筛选出的最佳构建策略为"欧氏距离+可变类平均法+优先取样法+25%取样比例",经过补充完善,最终得到58份核心种质,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够代表原始酸枣种质表型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有助于科学、有效地收集和保存酸枣种质资源,为深入挖掘和利用酸枣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选育酸枣良种奠定基础.

    酸枣核心种质表型性状取样策略

    种衣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的评价

    张建周李春盈王风涛刘明...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茎基腐病已成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茎基腐病主栽品种稀少,生产上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措施.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综合评价现有的种衣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及增产效果,以期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采取高感茎基腐病小麦品种郑麦1354为研究对象,播种前种子包衣晾干,利用高致病力茎基腐病菌株PY20-20培养小米菌谷,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进行人工接种病圃,包衣种子和接种菌谷等重量混合播种,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和乳熟期记载处理小区植株发病情况,调查9种种衣剂处理后不同生育期的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成熟收获后测定小区实际产量,结合小麦产量相关性状,比较种衣剂防病增产作用.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后拔节期茎基腐病DI值均小于1.0,显著小于空白对照(5.07),防治效果为85.09%~100%,其中33 g·L-1咯菌·噻虫胺、9%苯甲·吡虫啉和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的防效达到为97%~100%.在乳熟期,种衣剂处理后茎基腐病DI平均值低于15,显著小于空白对照(81.55),其中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效较好,平均防效分别达到92%和95%,而且分别增产39.62%和36.31%.综合而言,采用种衣剂35 g·L-1精甲霜灵·咯菌腈和9%苯甲·吡虫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好且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小麦茎基腐病种衣剂病情指数产量相关性状

    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王君孙建超季明仁丁尘磊...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油莎豆收获过程中破损率高、脱净率低等问题,结合现有的农作物脱粒分离装置的特点,设计了一款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对该装置的脱粒滚筒、螺旋喂入头、凹版筛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对脱粒滚筒进行应力和模态分析,确定设计的合理性,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影响脱粒性能的主要因素,利用搭建的纵式轴流油莎豆脱粒分离试验台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到了脱粒分离性能较好的滚筒转速及脱粒间隙的变化范围.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和脱粒元件材料为试验因素,以籽粒破损率、未脱净率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籽粒破损率和未脱净率影响由大到小均为滚筒转速、脱粒间隙、脱粒元件材料;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转速367.55 r·min-1、脱粒间隙4.18 mm,脱粒元件为聚氨酯橡胶,此时的未脱净率为0.751%,破损率为0.906%.对该组合进行试验验证,各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油莎豆脱粒分离装置破损率脱净率

    马铃薯切块薯种取种勺设计与仿真优化

    邬备李卓向青苗钱怀源...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切块播种是节约用种成本、打破薯种休眠的有效途径,针对马铃薯播种机传统圆形取种勺对切块薯种适应性较差,导致漏播率高,播种合格率低的问题,对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进行了设计与仿真优化.在测定薯种力学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EDEM软件,选取Hertz-Mindlin接触模型,构建了切块薯种离散元模型.通过对切块薯种取种充种状态进行分析,以传统圆形取种勺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切口式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并确定了影响取种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切口圆心角、切口深度和切口个数为试验因素,以取种成功率、重种率和空种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虚拟仿真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切口式取种勺取种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圆形取种勺,当切口圆心角为60°,切口深度为15 mm、切口数量为3个时,其取种效果最优.利用优化后的取种勺进行切块薯种播种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取种成功率为82.2%,重种率为7.1%,空种率为10.7%,相比于传统圆形种勺,其重种率降低约12个百分点,取种成功率提升约12.5个百分点.

    马铃薯切块薯种取种勺EDEM正交试验

    脱壳间隙自由可调式花生脱壳装置设计与试验

    吴亚滨孙千涛刘龙刘道奇...
    216-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脱壳间隙不可自由调节、机械损伤率高、花生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款脱壳间隙自由可调式花生脱壳装置.脱壳装置上部采用导杆、导套、压缩弹簧等构成脱壳间隙自由可调揉搓摆臂,下部固定有编织筛网,上下装置组成的弧形腔室构成脱壳室;揉搓摆臂驱动装置由可调速电机带动曲柄摇杆机构进行往复揉搓运动.其中,为验证间隙自由可调揉搓摆臂运行可靠平稳性,对其需满足的设计要求进行验算,确定了当弹性装置高径比为3.7和弹簧许用安全系数为2.6时,满足作业要求;对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参数和脱壳运动状态进行运动学和脱壳力学分析研究,确定了当摇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0°和弹簧压缩行程为12 mm时,弹簧装置可承受最大载荷为710 N,能够满足往复揉搓运动学和脱壳力学性能要求.最后以对该装置脱壳性能影响较大的可调速电机转速为试验因素,以豫花22为试验对象,进行脱壳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电机转速为1 600 r·min-1时,脱净率为98.6%,破损率为2.4%,发芽率为98.8%,满足行业花生脱壳质量要求.

    间隙自由可调脱壳装置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研究

    艾草制绒后剩余物粉体综合特性分析

    秦军伟张玮玮佟瑞栋任德志...
    22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艾草制绒后的剩余物没有被深度利用而造成了中药材资源的浪费,而且艾草粉体学性质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粉体的分级、分散、包装以及制粒等处理工艺及相关加工机械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分析其粉体学特性.以石磨制取艾绒后的艾草剩余物为试验材料,通过剪切粉碎法制备多尺度粉体,采用BT-1000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测定休止角、崩溃角、松装密度、振实密度、分散度等粉体学参数,分析粒度和含水率对流动性、压缩性及喷流性的影响规律.试验分析表明:粒度和含水率对艾叶制绒后剩余物的粉体综合特性影响明显.随粒度增大,流动性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压缩性和喷流性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征;随含水率增加,流动性和喷流性逐渐降低,而压缩性逐渐增大.根据休止角θr<45°、崩溃角θf<40°、差角θd<15°、压缩度Cp<20%、分散度Da<20%,再结合Carr流动性和喷流性指数评价表,分析认为粉体的流动性、压缩性和喷流性均较弱.以试验结论为参考,通过粒度或含水率控制某些粉体学特性,使其满足特定处理工艺要求,也可为粉体加工机械的结构优化提供设计依据,促进中药材加工剩余物的再利用.

    艾叶剩余物粉体流动性压缩性喷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