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杨蓉娅

双月刊

1674-1293

sypfbx@vip.sina.com

010-84008103

100700

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诊断水平、跟踪治疗进展为宗旨,面向临床,突出实用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当好皮肤病学专业及相关学科临床医护医技人员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针疗法治疗黄褐斑专家共识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创与皮肤分会微针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杨蓉娅孟琼...
    193-197页

    黄褐斑微针疗法共识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张海祥刘桂丽赵子申秦兰英...
    198-20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2(eotaxin-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受试者eotaxin-2、MMP-9水平和研究组患者BP180、BP230滴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组患者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eotaxin-2、MMP-9水平较高(P<0.05).与大疱性类天疱疮轻度患者比较,中度、重度患者eotaxin-2、MMP-9水平较高(P<0.05);与中度患者比较,重度患者eotaxin-2、MMP-9水平较高(P<0.05).与轻度患者比较,中度、重度患者BP180、BP230滴度、EOS水平较高(P<0.05);与中度患者比较,重度患者BP180、BP230滴度、EOS水平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 eotaxin-2、MMP-9 与 BP180、BP230、EOS 均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eotaxin-2、MMP-9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低(P<0.05).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eotaxin-2、MMP-9水平较高,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eotaxin-2、MMP-9 水平升高,eotaxin-2、MMP-9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类天疱疮,大疱性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2基质金属蛋白酶-9病情严重程度

    儿童线状苔藓57例临床资料分析

    邓维苏伟张高磊蒋丽潇...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线状苔藓的临床特征,以助儿童线状苔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首次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并平均随访1.5年的57例线状苔藓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57例患儿男29例,女28例,患儿就诊中位(IQ1~IQ3)年龄为5岁(2~7岁),中位(IQ1~IQ3)病程为13.0个月(11.0~15.5个月).53例患儿皮损为单发,4例患儿有2处皮损.57例患儿共61处皮损,发病部位依次为下肢23处,上肢17处,躯干14处,甲5处,面部2处.根据病灶的形态,主要分为3种临床模式:经典型(47处),色素减退型(8处),甲受累型(6处).3种类型间整体病程存在差异(H=11.801,P=0.003),甲受累型比经典型、色素减退型中位病程长.3种类型活动期病程存在差异(H=12.537,P=0.000),甲受累型比经典型中位活动期长.61处皮损,48处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加0.03%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1~3个月,13处皮损未治疗或未坚持规律用药治疗.结论 儿童线状苔藓的临床表现及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具有典型特征,可辅助诊断.儿童线状苔藓主要分为3种临床模式:经典型、色素减退型、甲受累型.疾病进展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有助于对症缓解瘙痒,缩短进展期病程,但并不缩短总病程.该病有自限性,不治疗经过数月亦可自行消退,且不留瘢痕.

    线状苔藓,儿童Blaschko线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15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分析

    梁锦开陈凤鸣王雷
    207-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5例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发病年龄1个月~8岁,其中9例发生于4岁以前.15例患者中12例累及腹部,11例累及腹股沟,4例累及腰部,1例累及腋窝及季肋部.15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萎缩,14例皮肤表面有扩张的血管,11例萎缩区周围可见红斑.组织病理变化可分为2种特征,有7份标本取自于皮损中央萎缩区,表现为皮下脂肪的萎缩或未见明确皮下脂肪组织;10份标本取自于皮损周围红斑,表现为小叶性脂膜炎,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12例患者有随访结果,皮损均已停止发展,但萎缩区尚未恢复正常.结论 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多见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好发于腹部及腹股沟,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组织病理表现为脂肪萎缩或小叶性脂膜炎.

    脂肪营养不良临床表现组织病理

    某综合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梅毒感染分析

    刘静安荣真郭科
    211-213,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统计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感染率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自愿进行梅毒检测患者的一般资料、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2017至2022年,该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累计筛查患者6 290例,阳性感染者3 198例,年筛查人群阳性感染率分别为54.58%、53.19%、52.35%、49.79%、46.21%、45.89%.现症感染者 1 321 例(21.00%),年筛查人群现症感染率分别为23.21%、21.84%、20.99%、19.72%、19.53%、19.45%.感染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感染人群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P<0.05),性别比例为1︰0.89.2017至2019年女性占比分别为51.92%、53.19%、58.24%,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20至2022年女性占比明显下降,分别为50.32%、50.81%、50.27%.结论 梅毒感染率整体呈缓慢降低趋势,21~40岁为梅毒感染高发年龄段,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而40岁以后女性则低于男性.因此,应加大对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力度.

    梅毒感染率流行趋势防控措施

    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其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奕雯杜纳杨婧怡吕心妍...
    214-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其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14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中位数39.5岁,平均病程(15.1±5.0)年.14例患者曾接受其他生物制剂治疗至少4个月,但未达到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75,或在治疗过程中失去了PASI 75.观察在接受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12周及20周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4例患者给予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12周后,PASI评分从基线时(8.0±3.5)分下降至(1.7±1.4)分,PASI 75/90应答率分别为85.7%及 35.7%;20 周时 PASI 评分为(0.93±0.81)分,PASI 75/90/100 应答率分别为 100%、57.1%、7.1%.1例患者出现疲劳(7.14%),2例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4.29%).结论 应用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其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可以取得明显疗效,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银屑病古塞奇尤单抗生物制剂白细胞介素23

    某岛礁官兵日晒伤和防晒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符兴武王玉连蔡启亚王闻...
    21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并分析岛礁基层官兵的日晒伤情况以及防晒状况,为制定防晒健康教育策略,降低日晒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驻岛礁官兵日常皮肤科就诊情况,对160人次驻岛礁官兵进行防晒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82.50%的官兵有过不同程度的日晒伤,好发部位为面颈部、前臂和(或)手背、小腿.在防晒常识、意识及行为方面,多数官兵对"紫外线指数的意义""防晒系数的意义与作用""有助于防晒的膳食"了解程度较低,对"作训时应该涂抹防晒霜""阴天应该防晒""防晒霜应该适时补涂"认知程度较低,对"着体能服外出时用防晒面罩、冰袖等""午间外出时涂抹防晒霜""适时补涂防晒霜"的行为程度较低.性别、文化程度是官兵防晒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岛礁官兵防晒常识不足,防晒意识及行为有待加强,应根据岛礁官兵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防晒科普教育,加快对日晒伤高发部位防晒用具的设计应用或改进.

    日晒伤防晒驻礁官兵调查

    微针疗法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赵良森张泽荣廖勇
    221-22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针疗法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刺激头皮诱导损伤后自我修复级联反应,促进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改善毛囊状态并促进毛发生长.微针疗法与局部药物、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P/PRF)、口服西药和中药等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脱发治疗的有效率.其中,微针联合局部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常见的治疗方案,其他联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仍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来证实其疗效.尽管微针疗法在脱发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且患者需要接受疗程化治疗.总体而言,微针疗法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脱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该文综述微针疗法在脱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联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脱发雄激素性脱发微针微针疗法研究进展联合治疗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辅助性T淋巴细胞17炎症通路致寻常痤疮的机制研究进展

    王羽侬孙娅楠任星周娜...
    22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脂分泌旺盛、毛囊角化过度、皮肤菌群失调和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是寻常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痤疮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包括: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生物膜形成与体内毒力因子增强有关;C acnes多样性下降,令IA1型C.acnes占主导地位,从而诱导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通路激活,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和皮脂细胞在痤疮炎症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该文就C acnes诱发Th17炎症通路激活导致痤疮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痤疮痤疮丙酸杆菌Th17细胞炎症发病机制

    微针联合疗法治疗膨胀纹和瘢痕的研究进展

    张泽荣陈玉容廖勇
    231-23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膨胀纹和瘢痕的发病机制类似,均涉及损伤后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的异常修复,引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降解与合成紊乱.微针疗法又称经皮胶原蛋白诱导疗法,是利用微细针状器械刺激皮肤软组织,可诱导细胞外基质的新生与重排.近年来,微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膨胀纹和各类瘢痕(尤其是痤疮瘢痕)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具有痛感轻、损伤小、恢复快、易于操作等临床应用优势,常联合药物导入或光电治疗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膨胀纹瘢痕痤疮瘢痕微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