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医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董海原

月刊

1671-5098

syyjzznew@163.com

0351-4155095,4155062,7554063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广场收投分局010029信箱

实用医技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
查看更多>>报道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专业学术论文及临床实践经验,反映国内外医技领域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量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李雪张艳艳陈影
    873-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量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陇海医院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肝癌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50例良性肝病患者为良性组,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均检测肿瘤标志物、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对PLC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CD3+、CD4+及CD4+/CD8+水平较对照组、良性组均更低,CD8+水平较对照组、良性组均更高(P<0.05);良性组、肝癌组癌胚抗原(CEA)、AFU及AFP水平较对照组均更高(P<0.05);肝癌组CEA、a-L-岩藻糖苷酶(AFU)及甲胎蛋白(AFP)水平较良性组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CD4+、CD4+/CD8+与CEA、AFU及AFP均呈负相关关系,CD8+与CEA、AFU及AF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PLC患者外周血CD8+水平较高,与肿瘤标志物呈正相关,CD3+、CD4+、CD4+/CD8+水平较低,与肿瘤标志物呈负相关性.

    肝肿瘤生物标记,肿瘤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

    糖尿病肾病患者脂蛋白a肌酐 胱抑素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周丹丹王宗立邢小飞
    876-879,后插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蛋白a、肌酐,胱抑素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其是否患有DN分为DN组(70例)与非DN组(130例).对比DN组与非DN组基线资料与临床指标,测定患者脂蛋白a、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脂蛋白a、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与DN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脂蛋白a、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对DN的诊断价值.结果 DN组尿素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显著高于非DN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脂蛋白a、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N组(P<0.05);脂蛋白a、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与DN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3项指标AUC分别为0.856、0.746、0.799,联合诊断AUC为0.929,价值更高.结论 脂蛋白a、肌酐,胱抑素C水平升高可诊断T2DM患者发生DN,有望成为生化标志物.

    糖尿病肾病脂蛋白(A)肌酸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诊断

    含有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成分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蔡小芬方庆全叶美华
    880-883,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含有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SMC)成分的宫颈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确诊的6例ISMC或宫颈腺癌中含有ISMC成分的病例,对其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理诊断为ISMC或含有ISMC成分的宫颈腺癌的患者,年龄为45~61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异常排液或宫颈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镜下肿瘤细胞多为巢团状、片状呈浸润性排列,上皮巢团内微囊数目不同,囊内含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坏死细胞或黏液;部分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黏液,细胞轻至中度异型,巢外围细胞呈基底细胞样栅栏状排列;可见小核仁、有丝分裂体与凋亡小体.细胞无角化及细胞间桥.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16与CK7弥漫强(+),癌胚抗原(CEA)、CK5/6、P63、PAX-8局灶(+),增殖指数(Ki)-67 25%~80%,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雪夫染色与阿辛蓝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富含黏液.其中5例患者检测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余1例未行该检测.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病例.结论 ISMC是一种少见的宫颈浸润性腺癌,具有特征性病理学改变,与高危HPV感染有关,易误诊和漏诊,了解ISMC的独特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有助于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

    宫颈肿瘤肿瘤,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病理过程

    一种血液透析漏血监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效果评价

    杨丽霞袁清红
    884-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发血液透析漏血监测装置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8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一次性内瘘穿刺针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自行研发的专用漏血监测装置.比较2组穿刺脱针率、针头移位发生率、针刺伤发生率、漏血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止血时间、对穿刺的满意度.结果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穿刺不良事件率[穿刺脱针率[(2.5%(1/40)与 15.0%(6/40)]、针头移位发生率[(5.0%(2/40)与 20.0%(8/40)]、针刺伤发生率[(2.5%(1/40)与15.0%(6/40)]、漏血发生率[0%(0/40)与12.5%(5/40)]明显更低(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操作时间[(4.3±0.4)min 与(5.4±0.5)min]与止血时间[(13.2±1.3)min 与(19.6±1.8)min]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满意率[97.5%(39/40)与75.0%(30/4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透析漏血监测装置可有效预防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肾透析漏血监测装置内瘘穿刺针脱出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实用医技杂志》编辑部
    886页

    不同麻醉用药在四肢骨折老年衰弱患者全麻手术中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影响

    蔡展飞周克婷
    88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以弱阿片类与经典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镇痛类药物在四肢骨折老年衰弱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年5月到2024年5月收治的70例老年衰弱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应用抽签法分为阿片组与弱阿片组,各35例.阿片组患者以舒芬太尼作为阿片类药物实施全身麻醉,弱阿片组患者以艾司氯胺酮作为弱阿片类药物实施全身麻醉,对比其麻醉效果,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认知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麻醉良好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阿片组麻醉后5 min(T2)、切皮时(T3)时间平均动脉压[(93.8±10.3)mmHg、(93.3±13.0)mmHg]、血氧饱和度[(98.8±1.7)%、(99.0±1.6)%]高于阿片组,T3时间心率(85.2+11.5)次/min低于阿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阿片组患者麻醉苏醒后、术后24 h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评分(44.6±4.7)分、(46.0±3.6)分高于阿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阿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衰弱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患者采取弱阿片类与阿片类全麻麻醉优良率无明显差异,但采用弱阿片类药物可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骨折认知艾司氯胺酮衰弱老年人

    血清微RNA-126微RNA-143对颅内动脉瘤术后病情复发的预测价值

    刘延红
    891-895,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微RNA(miR)-126、miR-143对未破裂型颅内动脉瘤(UIA)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UI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依据术后病情是否复发,将其分别列为复发组(32例)、未复发组(70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归纳导致UIA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观察曲线下面积(AUC)验证血清miR-126、miR-143对UIA术后病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中合并高血压占比、流入角、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颈宽度、术后即刻Raymod分级≥Ⅱ级占比、直接弹簧圈栓塞占比、血清miR-126均高于未复发组,血清miR-143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入角、动脉瘤直径、术后即刻Raymod分级、单纯弹簧圈栓塞、miR-126、miR-143为UI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验证,血清miR-126对UIA术后病情复发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26%、78.44%,血清miR-143对UIA术后病情复发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29%、77.95%(AUC>0.85).结论 流入角过大、动脉瘤直径过长、术后即刻Raymod分级为≥Ⅱ级、单纯弹簧圈栓塞以及血清miR-126高表达,血清miR-143低表达均为UIA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iR-126、miR-143表达水平能实现对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早期预测.

    颅内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复发危险因素微RNAs

    潜伏期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母胎结局的影响

    邓宗辉李一帆刘丽芳
    895-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在潜伏期与活跃期的效果以及对产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潜伏组和活跃组各41例,潜伏组于潜伏期(宫口开至1 cm)镇痛,活跃组于活跃期(宫口开至3 cm)镇痛,对比2组产程相关指标、疼痛情况、产妇临床相关指标及母胎结局.结果 对比2组第三产程时间,在镇痛前、镇痛后10 min,镇痛后20 min、宫口扩张至7~8 cm时及宫口开至10 cm时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镇痛前与宫口开至7~8 cm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出现的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跃组宫口扩张速度快于潜伏组,且活跃期时间与第二产程时间长于潜伏组,镇痛后10、20 min与宫口开至10 cm时,活跃组产妇VAS评分高于潜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产妇远期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潜伏期与活跃期对产妇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效果均确切,但在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可以缩短产程时间,加快分娩,缓解产妇第一产程疼痛感.

    镇痛,硬膜外分娩疼痛分娩,产道妊娠结局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血红素氧合酶-1与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损伤程度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关联

    冯红亚谭鑫
    899-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损伤程度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15例住院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不同,将NYHA分级为Ⅰ~Ⅱ级的55例患者列为轻度组,将NYHA分级为Ⅲ~Ⅳ级的60例患者列为中重度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GDF-11、HO-1以及心功能指标间的差异,检验血清GDF-11、HO-1与心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对慢CHF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检测,中重度组血清GDF-11、HO-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分别为(752±50)ng/ml、(25±5)ng/ml、(178±20)ml、(86±10)ml,均高于轻度组[(711±50)ng/ml、(22±5)ng/ml、(163±20)ml、(80±10)ml],中重度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CO 分别为(25±5)%、(62±10)ml/min,均低于轻度组[(40±5)%、(67±10)ml/min](t=4.345,2.878,3.942,2.738,-2.994,-2.666;P<0.05);经 Pearson 相关性系数检验,血清 GDF-11 与 LVEF、心排血量(CO)负相关,与 LVEDV、LVESV 正相关(r=-0.255,-0.525,0.358,0.355;P<0.05);血清 HO-1 与 LVEF、CO 负相关,与LVEDV、LVESV 正相关(r=-0.261,-0.258,0.349,0.353;P<0.05);115 例 CHF 患者的 MACE 发生率为 17.39%(20/115);发生组的血清 GDF-11、HO-1、LVEDV、LVESV 分别为(760±50)ng/ml、(26±5)ng/ml、(180±20)ml、(87±10)ml,均高于未发生组[(710±50)ng/ml、(21±5)ng/ml、(162±20)ml、(80±10)ml],发生组的 LVEF、CO 分别为(36±5)%、(60±10)ml/min,均低于未发生组[(40±5)%、(65±10)ml/min](t=4.041,3.952,3.609,3.004,-3.356,-2.156;P<0.05);血清GDF-11对CHF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比为81.35%、80.24%,血清HO-I对CHF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比为80.29%、78.6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GDF-11、HO-1二者水平变化能实现对MACE发生风险的早期预测.

    心力衰竭血红素加氧酶-1生长分化因子-11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关于来稿图片发表需遵循的原则

    《实用医技杂志》编辑部
    9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