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吴春福 刘仁涌(执行)

月刊

1006-2858

syyd6082@126.com

024-23986086;23994540;23986082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103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沈阳药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类科技期刊。设有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研究、微生物与生物制药、医药经济、综述、研究快报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点复合聚多巴胺载药体系用于肿瘤协同治疗的评价

    罗心怡王熙辰于千耘黄海亮...
    281-289,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研究制备了一种基于碳点(CDs)修饰的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特异性药物递送系统。方法 采用水热法制备直径约为4 nm的CDs,然后制备碳点复合聚多巴胺(PDA@CDs)载体。以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制备DOX/PDA@CDs载药体系。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和荧光光谱等对载药体系进行表征。模拟肿瘤微环境以及NIR光照射对载药体系进行体外释放的考察,采用细胞水平实验评价该体系的热疗和化疗协同治疗效果。结果 PDA@CDs载体具有优良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体外释放曲线表明,在pH7。4PBS和无近红外光照射的情况下,DOX释放量较少,在高过氧化氢浓度、pH 5。0 PBS和近红外光照射下,DOX的释放显著增加。细胞摄取实验证明PDA@CDs能被细胞摄取,且可以发射绿色荧光。细胞毒实验表明,DOX/PDA@CDs在NIR光照后显示出优异的化疗/热疗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结论 DOX/PDA@CDs具有pH/H2O2/NIR多重响应性释药的特点,能够实现热疗与化疗的协同治疗效果,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光明的前景。

    聚多巴胺碳点抗癌药物光热疗法

    β-胡萝卜素纳米乳的制备及处方工艺优化研究

    方立坤方柯人陈露李嘉宇...
    290-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唾液酸修饰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制剂的优缺点并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探究最优化处方。方法 以β-胡萝卜素的溶解度为指标筛选最优油相条件;然后以离心稳定常数、包封率与药物载药量等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出最优化处方以及制备工艺,采用马尔文电位仪测定粒径和电位,考察纳米乳制剂的释放度和热稳定性,并以此类指标对纳米乳制剂进行表征。结果 得到聚唾液酸修饰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制剂最优化处方为:0。4%(w)β-胡萝卜素、25%(w)中链甘油三酸酯(MCT)、4%(w)聚唾液酸-十八胺(PSA-C18)、0。4%(w)司盘80(Span 80),该纳米乳制剂具有较小且均一的粒径,较高的Zeta电位,以及显著的缓释作用。研究初步证明聚唾液酸修饰的纳米乳能够高效装载β-胡萝卜素,并且能够有效提高β-胡萝卜素的热稳定性。结论 通过对聚唾液酸修饰的β-胡萝卜素纳米乳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将为p-胡萝卜素纳米乳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β-胡萝卜素聚唾液酸纳米乳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MPLA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作为RBD-hFc新冠疫苗佐剂的活性研究

    廖攀苏诗微陈丽清罗翔...
    301-31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合成单磷酸脂质A(monophosphoryl lipid A,MPLA)的衍生物,考察其作为新冠病毒疫苗佐剂的开发潜力及C-1或C-6'位取代基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商业易得的葡萄糖胺为起始原料,经糖基化、缩合、磷酰化和氢化等反应完成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以临床应用的铝佐剂为阳性对照,将所得化合物与RBD-hFc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合用,于第0天和第14天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然后,分别在初次免疫后的第14、28、42、90天采血,通过检测抗体滴度与亚型、抗体血清抑制RBD结合ACE2的能力及中和抗体水平评价了目标化合物作为佐剂的免疫活性。结果 合成得到5个MPLA的衍生物,产物及中间体结构经NMR和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比铝佐剂更优的佐剂活性,化合物3和4的活性与铝佐剂相当。结论 MPLA衍生物具有作为新冠病毒疫苗佐剂的开发潜力;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将MPLA的C-1位羟基以甲氧基和氨基替换会降低其活性,而将其C-6'的羟基以氨基取代可以提高活性。

    MPLA衍生物佐剂RBD-hFc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有关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于可欣管一娜郑锦世李清...
    314-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的有关物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TOF-MS法结合PeakView、MasterView等软件对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有关物质的结构进行初步鉴定,采用HPLC法,乙腈-四丁基氢氧化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40 ℃,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测定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有关物质的含量。结果 根据对照品对照和文献提供的质谱信息初步鉴定了 6个有关物质,分别为杂质A、杂质B、杂质D、杂质E、杂志H和头孢克肟叔丁酯。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含有其中5个,分别为杂质A、杂质B、杂质D、杂质E和头孢克肟叔丁酯。使用该HPLC方法各杂质均能达到基线分离,杂质E和降解产生的杂质H的质量浓度在0。212 1-21。21 µg·mL-1 和0。205 3-20。53 μg·mL-1 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9 和 1。0000;回收率为105。0%和93。2%(RSD≤2。3%)。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简便、准确、快速,能同时测定头孢克肟干混悬剂中的有关物质,可有效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头孢克肟干混悬剂有关物质HPLC法结构鉴定

    黄芪多糖调控AMPK-mTORC1通路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影响

    朗么磋周靖淞袁小平
    32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LF)增殖、凋亡、自噬及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C1)通路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HPLF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HPLF细胞;设置对照组、0。1 mg·mL-1 组(0。1 mg·mL-1 APS)、0。2 mg·mL-1组(0。2 mg·mL-1 APS)、0。4 mg·mL-1组(0。4mg·mL-1 APS),细胞增殖及毒性(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HPLF细胞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自噬、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在0。1 mg·mL-1组、0。2 mg·mL-1组显著降低,而0。4 mg·mL-1组与0。2mg·mL-1组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与凋亡率则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0。1 mg。mL-1和0。2 mg。mL-1 APS显著抑制细胞自噬,而0。4 mg·mL-1 APS则促进细胞自噬;与对照组相比,Beclin-1、LC3-Ⅱ/LC3-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 相关X蛋白(Bax)、p-AMPK/AMPK 在0。1 mg·mL-1 组、0。2 mg·mL-1 组显著降低,而0。4 mg·mL-1组与0。2 mg。mL-1组相比表达水平则显著增加;p62、survivin、Bcl-2、p-mTORC1/mTORC1 表达水平与其呈现相反趋势。结论 APS具有促进HPLF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可能通过调节AMPK-mTORC1通路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黄芪多糖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磷酸腺苷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

    网络药理学方法联合体外实验初探金水六君煎辅助放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机制

    洪学敏彭圆张翀杨莉...
    330-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网络药理学方法联合体外实验初步探索金水六君煎辅助放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TCMSP数据库中获取金水六君煎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以"malignant melanoma"为关键词在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中获得MM相关靶点,得到金水六君煎有效成分-MM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GO)和基因组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KEGG)并在AutoDockTools软件中进行分子对接;MTT法检测金水六君煎含药血清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金水六君煎含药血清对P38、p-P38、JNK、p-JNK、Beclin1、P62、LC3蛋白表达调控;透射电镜观察金水六君煎含药血清对B16细胞自噬影响。结果 共获得金水六君煎相关靶点248个,MM相关靶点2 147个,交集靶点149个。GO显示主要生物过程是DNA结合转录因子、激酶结合、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KEGG显示主要是癌症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网络拓扑分析显示金水六君煎治疗MM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是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等,主要核心靶点为AKT1、TP53、JUN等;核心靶点与有效活性成分分子对接显示结合活性较好。MT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金水六君煎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B16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较空白组,中高剂量组能下调B16细胞中p-P38、p-JNK、P62蛋白表达,上调LC3 Ⅱ、LC3 Ⅱ/LC3 Ⅰ、Beclin1蛋白表达。透射电镜下显示金水六君煎含药血清能促进B16细胞中自噬体生成,减少黑素体生成。结论 金水六君煎的有效成分和药物靶点很多,其治疗MM的作用靶点与通路众多,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P38、p-JNK、P62的蛋白表达,上调Beclin1、LC3Ⅱ/LC3 Ⅰ的蛋白表达,抑制P38通路和JNK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B16细胞增殖;同时促进细胞凋亡,激活细胞自噬,发挥抑癌作用。

    网络药理学金水六君煎恶性黑色素瘤增殖自噬分子机制

    云南分心木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陈雪洁张伟刘蓉沈磊...
    343-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云南分心木中部分金属元素与小鼠双侧夹闭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防护作用的相关性,为明确分心木传统药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制备得去离子分心木水提物;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分心木醇提物、水提物和去离子水提物中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双侧夹闭法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对分心木提取物中部分金属元素与RIRI小鼠的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云南分心木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肾缺血-再灌注小鼠血清肌酐(CRE)和尿素氮(BUN)水平,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提取物中Mg、Zn元素含量与RIRI小鼠模型血清中CRE含量呈(负)显著相关;Mn元素含量与BUN呈(负)极显著相关,与IL-1β的水平呈负相关;Fe元素含量与TNF-α的水平呈负相关,显示分心木中部分金属元素具有防护RIRI作用。结论 云南分心木中部分金属元素与其发挥防护小鼠双侧夹闭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具有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防护RIRI的作用。

    云南分心木金属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性分析

    一种蛇毒类凝血酶纯化新方法

    李秀琳董敬刘阳李爽...
    35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供一种蛇毒类凝血酶的新纯化方法。方法 蛇毒经预处理后,依次经过苯甲脒琼脂糖凝胶亲和色谱、阳离子交换色谱和疏水色谱后获得蛇毒类凝血酶,分别对活性、分子量及纯度进行检测,并与使用现有专利方法制备的蛇毒类凝血酶进行质量比较。结果 新方法制备的蛇毒类凝血酶与现有专利方法相比,分子量无明显差异,但新方法的比活力更高,且纯度更高,同时新方法的工艺稳定性更佳。结论 新方法与现有专利方法相比,简化了工艺步骤,缩短了纯化周期,减少了过程环境暴露风险,可获得高纯度类凝血酶,工艺稳定性高,产品质量一致性好,利于临床安全用药。

    蛇毒类凝血酶纯化新方法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综合评价

    张培根宋豪朱天宇郑美萍...
    35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综合价值,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版试行)》和《心血管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指南(2022年版试行)》相关要求,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创新性和可及性6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安全性方面,相关文献和说明书均表明头痛为缓释胶囊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且缓释胶囊和缓释片之间的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有效性方面,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干预有显著效果,且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有效性相当。经济性方面,无论是进行最小成本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品均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创新性方面,缓释胶囊在维持血药浓度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方面有创新。适宜性方面,缓释胶囊与缓释片均具有良好的技术特点适宜性和使用适宜性。可及性方面,患者使用缓释胶囊的经济负担较低,且相关中选企业能有效保障缓释胶囊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在六个维度均具有良好的表现,其临床综合价值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相当。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冠心病临床综合评价

    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佳宸沙康吴正红
    369-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各类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的释药机理、应用特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为此类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口服液体缓控释技术进行整理归纳。结果 目前已有基于离子交换树脂和微囊技术的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上市,此外,微球、固体脂质纳米粒、原位凝胶等技术也应用于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领域。结论 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相比于传统固体缓控释制剂,因其口服可接受性良好,剂量调整灵活,给药依从性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口服液体缓控释给药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微囊缓释混悬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