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肾脏病(CKD)是困扰全世界的社会公共问题,在我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CKD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会给CKD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延缓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刻不容缓.在2011年国际透析大会上,MEIJERS等提出"肠-肾轴"的概念,认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从而改善肾功能.中医学具有辨证施治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因此,基于"肠-肾轴"理论运用中医药治疗CKD具有可观的前景.CKD可归属于中医学中"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脾肾虚损,水液代谢失调,"湿浊""瘀血"内蕴肠道,蓄积体内之浊毒不能及时排出,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肠-肾轴是其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以补脾益肾,通腑泄浊为治法治疗CKD有了理论依据,中药保留灌肠等疗法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肠-肾轴""肺-肠-肾轴"理论的提出为"从脾治肾""从肺治肾"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中医药临床治疗CKD扩展了新方向.文章旨在基于"肠-肾轴"理论分别探讨中西医治疗CKD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疗效,为临床治疗CKD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