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海牧

双月刊

1001-4403

rwsk@suda.edu.cn

0512-67258839

215021

苏州市干将东路200号

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反映我校教学科研成果。设有“邓小平理论研究”、“明清近代诗文研究”、“吴文化研究”等专栏,富有特色。以为教学科研报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为宗旨,以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为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张夏恒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是扎实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背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从新发展理念角度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多方面高质量发展,并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势条件和坚实基础,但低空经济仍面临着低空空域资源有限性、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低空智能设施高成本和低空经济行业标准化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在优势与困境之间找到平衡,多方联动实现资源共用,科技创新保障先进技术安全底线;锚定目标实现降本增效;政策引领赋能持续发展,以期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促进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一项探索性案例研究

    夏天添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是助推中国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视角,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探究智能制造促进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1)智能制造可以从生产端、市场端、经营端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韧性,以形成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关键数据数智化处理能力,并以此进一步优化组织运营环境,完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加快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根据研究结论,建议相关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效能,并以此构建高水平自主创新体系,从而加快形成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

    《魏叔子文集》编次体例及其文体学意义

    何诗海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叔子文集》的编纂体例,在历代别集中具有鲜明特色.其黜内篇而存外篇的反常取舍,除一般别集不录八股的传统外,更缘于甲申之祸对魏禧八股观念的巨大冲击;分体编次,各体之前缀以文体小引展开文体论,则受了明代吴讷《文章辨体》等总集文体序题的影响,也显示出魏禧对文体问题的重视;所立文体类目及序次安排,体现了魏禧文章写作的文体特色以及独特的文体观念.

    体例内篇外篇文体小引冠首文体

    明中叶七律宗向与复古诗学演进

    孙学堂王春翔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对唐人七律的接受为视点,可以把明中叶复古诗学的发展分为三期:弘、正诗学辨体观念尚不甚精严,李梦阳及其羽翼因学杜变体而或近于宋调;嘉靖前期出现了"为初唐者"与"清澹派",两者的共同点是出于对宗唐复古审美理想的维护,反对宗法杜诗变体;嘉靖后期至隆庆间,崇正诎变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后七子派"承续了嘉靖前期诗人的部分理念,在七律上并重初、盛唐十四家,追求高华雄壮的唐音正声.辨体观念与复古诗学的深化、圆融,可以视为明中叶诗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杜诗李梦阳前七子嘉靖前期后七子

    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的媒介化交往悖论

    曾庆江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界从"媒介化"走向"深度媒介化"乃至"全面媒介化"的过程,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依赖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悄然改变,并渗透着媒介逻辑,立足于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的媒介化交往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两面性.在移动数字社交平台用户的媒介化交往中,存在着诸多悖论,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人类一方面享受万物互联带来的连接便利,另一方面由于深度连接产生的社交倦怠而渴望"断连",因此不得不在"被看见"和"被遗忘"之间反复纠结.媒介化交往实践中,大众在众声喧哗之后陷入"群体性孤独",因此有必要思考媒介化交往和传统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在未来,面对无法破解的媒介化交往中的悖论,人类需要发挥主体性作用,成为技术的尺度,从而构建一个良性有序的交往世界.

    移动数字社交平台媒介化交往媒介逻辑悖论

    表演型人格倾向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影响

    赵云泽薛婷予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浸入式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个体最重要的自我展露的"表演"平台.同时,用户的表演型人格倾向也会对公共舆论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表演型人格倾向对个体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表演型人格倾向会正向影响意见领袖特质、自我表露及错失信息焦虑;意见领袖特质会正向影响自我表露,负向影响错失信息焦虑;自我表露会正向影响错失信息焦虑.同时,自我表露在表演型人格倾向与错失信息焦虑、意见领袖特质与错失信息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表演"天赋在意见领袖擢升及平台运行逻辑中的重要地位,为宏观层面的互联网公共治理和个人层面的社交媒体环境适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表演型人格意见领袖自我表露错失信息焦虑社交媒体

    交往语境中的社交机器人: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

    韩秀张洪忠斗维红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看待社交机器人的机器人格?以社交机器人小冰为例,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技术逻辑视角下机器人格建构展开研究发现:在机器人格的先赋性方面,生产者通过构建人物背景与基本属性进行画像赋予,通过具体语境下海量数据训练进行语料赋予,通过从单一文字到多模态交互呈现进行感官赋予;在机器人格的后致性方面,用户特性主要决定社交机器人的态度和喜好,粗糙的情感标签和算法框架背后需要用户的再加工,机器人格的生成目的是达成可信的人机交互.最后基于机器行为范式对机器人格先赋性与后致性之间关系展开讨论.

    社交机器人机器人格聊天机器人人格算法

    明清牙税的衍变、治理与改革

    陈士银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非法的牙钱,到合法的牙税、牙帖税,明清牙税经历课程化与扩大化的衍变.牙税收入的分配多种多样,包括解送户部统一划拨,充作军饷和赏军费用,供养藩王、笼络藩部,用于地方州县官吏开销,冲抵其他税费,或者用作办学经费等.从中央到地方,明清政府多次减免牙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针对牙税的偷漏与腐败问题,明清政府打击豪强市棍,严禁擅立牙行,处理牙税贪腐要案,完善牙帖管理制度,起到一定的整肃作用.受制于内外困局,清末牙税向现代印花税等方向的改革未克成功,而仿效西方国家借助牙帖、牙税改革刺激工商创新的构想也未能落地.

    牙税牙帖明清印花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