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姜左

季刊

1008-5475

xuebao@jssvc.edu.cn

0512-66503831

215104

苏州市吴中大道1158号国际教育园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为季刊,1985年创刊。学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收并蓄各种学术观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鼓励科技创新、学术创新、抵制学术腐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办好每个栏目,服务于广大作者、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菲律宾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分析与建议——基于亚洲晴雨表的实证研究(2009-2023)

    贾福丽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亚洲晴雨表第三波、第四波和第五波菲律宾数据中的涉华部分为分析样本,对十年来菲律宾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描述,并对影响菲律宾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实证因素和情景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改善菲律宾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菲律宾民众认知中国形象中菲关系

    从地图新闻生产实践看数据新闻的创新趋势——以2021年Sigma Awards数据新闻奖参赛作品为例

    罗芳陈志鹏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地图新闻成为数据新闻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研究地图新闻的生产过程,分析未来数据新闻的创新趋势.研究发现,地图新闻团队以数据众包和卫星遥感、GPS、无人机测绘等方式收集数据,主要采用Python和R语言清洗数据,将地理空间分析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分析数据.此外,开源地图应用为其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以位置为核心的空间叙事手段成为亮点.未来我国在数据新闻发展中应该建立起跨地域、跨组织数据共享机制,增强跨学科团队建设,推动技术与数据开源,优化多维地图呈现.

    数据新闻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地图新闻

    近代爱国实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研究——以近代南通爱国实业家为例

    王士荣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南通爱国实业家创业精神,既有强国富民的家国情怀,又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有强毅力行的笃定与坚韧.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契合的.在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整合人员、专业、学科资源,构建全媒体教育载体,将创业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理论、课堂和课外创业实践中,建构科学评价机制,使爱国实业家创业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有情感、有温度、更有深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爱国实业家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乡贤教育全媒体教育载体

    新时代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探究

    李情章振霖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育融合"新格局下,基于医学生与劳动在医疗道德、生命意义与人文关怀三方面的联结,为探索新时代医学院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以劳动教育与"三全育人"为线索对X医科大学234 名医学生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从全员育人视角而言,医学院校劳动教育要坚持校内教育为主,社会组织为辅的理念;从全过程育人视角出发,医学院校劳动教育要有衔接有差异,完成劳动实践客体由物及人的蜕变;从全方位育人视角入手,要注重育人载体的革新,育人理论的系统性,最终全面提升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医者素养.

    医学院校劳动教育三全育人协同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及教育引导研究——基于安徽省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黄启维陈群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引新时代大学生用务实劳动创造生产力,以责任担当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实证调查基础上,以安徽省六所高校为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分析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在劳动价值观上,虽总体向好,但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认识模糊;在劳动幸福观上,认同要想生活幸福就必须劳动,但存在逃避劳动的想法;在劳动道德观上,认可诚实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但对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心存侥幸;在劳动职业观上,尊重职业的平等性,但同时存在劳动功利性取向.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着劳动观的形成,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要强化思想引领、丰富内容形式、打造协同育人机制,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劳动观.

    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调查教育引导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背景、困境与路径

    蔡云龙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通识教育有一定的耦合性.实施通识教育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处于新发展阶段,存在目标、师资、管理、通专结合等方面的困境.因此,从人才素养的需求,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注重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职教体系,完善通识教育管理;结合实践内容,探索通专融合模式等方面,高职院校可有效提升通识教育的效果.

    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通识教育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4年选题计划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