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进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分析

    欧阳斐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围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以"五要五不"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要求.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发挥文化的力量助推金融强国建设、金融高质量发展,由此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来看,需要以重信守诺涵养诚实守信的金融道德观、以义利兼顾涵养以义取利的金融义利观、以居安思危涵养稳健审慎的金融经营观、以革故鼎新涵养守正创新的金融创新观、以隆礼重法涵养依法合规的金融治理观,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的推陈出新.从承接升华中国共产党红色金融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看,需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坚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以强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清正廉洁以淬炼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品格,以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红色金融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守正创新.从文明交流互鉴来看,需要萃取和超越西方金融文化精华,批判性吸收西方金融文化的契约精神、效率理念与法治意识,以实现对西方金融文化的借鉴与革新.在这三者的基础上,重要的是提炼升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遵循"两个结合"科学方法的指引,构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实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唯实创新.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金融文化红色金融文化西方金融文化"两个结合"

    条块整合:乡镇政府运作中的压力调适与治理韧性——基于湖北省F镇的案例分析

    黄振华张海超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政府面临的治理事务日益增多,治理压力持续增大.在此背景下,乡镇政府通过将辖区站所有效纳入乡镇管理体制,实现从"条块分割"向"条块整合"的转换,以此调适和消解日益增加的治理压力.基于"动因—情境—策略"分析进路发现,纵向政府约束与横向社会问责的双重强化对乡镇政府积极履责的推动以及乡镇条块权责配置错位是驱动乡镇政府条块整合的主要动因.辖区站所对乡镇政府的高依赖性、乡镇政府的"扩权增人"需求构成条块整合的基本情境和条件.依托党建联合将站所纳入内部组织架构的隶属关系"结构化"、整合资源统一保障站所人员日常生活的生活保障"一体化"以及通过制造激励影响站所人员晋升发展的职业晋升"协同化"策略,共同促使乡镇政府将游离于乡镇政府之外的各类站所纳入乡镇管理体制.由此,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随之增强,基层治理压力显著下降.乡镇条块整合体现了我国多层级单一制国家结构在体制末端存在一定治理韧性,这一治理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乡镇政府面临的治理压力.由于体制刚性约束与基层治理复杂现实的存在,乡镇条块整合蕴含的治理韧性相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存在局限性,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还需从顶层设计入手,自上而下推动体制变革.

    条块整合基层治理乡镇政府治理韧性

    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构序变革

    亓光张翔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国家治理正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数字技术的兴起不仅彻底重构了国家治理架构,更孕育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新逻辑体系.面对数字化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治理结构质的飞跃,需要超越表层的复杂性,洞察国家治理深层的运作机制,确立其本质的秩序.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何以成为一种原生性创新.因此,需要深入剖析数字化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从生成论的视角出发,引入"逻辑构序"的概念有助于探究技术与治理之间的相互建构机制、发展过程以及运行和发展的秩序框架.由此,能够在整体上提升对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结构关系的解释力,有效构建一个清晰的全方位新秩序.深刻理解技术与治理的互构关系,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化背景下的治理实践,能够揭示技术与治理的互构性,阐明"理念—工具—对象"的构序维度在数字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实现治理的有序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数字化时代的国家治理需要在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解决治理问题等方面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构序,持续优化技术与治理的交互作用,充分发挥数字治理的优势.

    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逻辑构序技术治理技术赋能

    责任型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基于D市S社区的个案分析

    张力伟李宇晗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责任型社区融合了责任政治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双重意蕴,充分体现"自治"的内涵.打造责任型社区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责任型社区突显了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地位和功能.基于D市S社区的个案分析发现,责任型社区的建构逻辑遵从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要求,通过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最后实现人人享有.在"人人有责"的层面上,通过情感治理以及邻里互助机制"找回群众",使群众树立起自身的责任认知,从而主动承担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由此构建了基层自治的社会基础;在"人人尽责"的层面上,协商民主和责任型社区建设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在具体实践中,多元化协商平台搭建了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载体,使得社区群众有渠道反映问题、有平台商量问题、有路径解决问题.责任型社区建构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体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在这个过程中,责任型社区的建构体现出以民主促民生的治理路径,有效治理的本质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以及盘活基层治理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让基层群众树立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责任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也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责任型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责任政治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推进路径——基于山东省花园镇的考察

    蒯正明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治理不仅面临乡村公共性弱化的现实困境,还面临如何破解单向度治理的难题.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可以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弥合乡村治理中"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打破多元主体之间的边界,激活基层治理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基层治理的制度优势,它将践行党的宗旨理念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统一起来,超越了西方"国家—社会"的学术话语解释范式.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花园镇在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为抓手,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吸引乡贤回归与促进乡村治理结合起来,解决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无人带头""无钱干事",以及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不积极、不主动等一系列问题.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又需要整体把握、系统推进.从当前来看,基层党组织需要牢牢把握人才资源这一最大变量,从"内外联动"入手拓展人才资源.同时要与创新乡村治理理念、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党建联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和创新治理手段等多种举措结合起来.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基层党建流动党员

    网络强国战略下党的数字领导力的功能定位与提升路径

    陈诗怡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网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作为网络信息时代运用数字手段治国理政的基础性能力,党的数字领导力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对网信工作领导的迫切课题.党的数字领导力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在领导数字化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包括了数字应用力、数字变革力、数字沟通力、数字引导力.网络强国战略下党的数字领导力明确的功能定位,体现为全面领导国家"数智化"转型发展、丰富拓展数字时代思想理论体系、引领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动员网络社会多元群体等.为完成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的新使命,全面提升党的数字领导力,需要提升党的数字应用力,赋能政治领导前瞻化;提升党的数字变革力,赋能思想引领前沿化;提升党的数字沟通力,赋能群众组织高效化;提升党的数字引导力,赋能社会号召权威化.党的数字领导力提升有助于丰富网络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也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贡献力量.

    网络强国数字领导力党的领导数字赋能

    数字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正义要求及社会政策优化

    张世青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语境中,共同富裕既包括人们普遍的物质富裕,又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还包括如何在我国阐释共同富裕隐含的公平正义话语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结合我国已迈向数字社会这一社会事实.正义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应当具有的性质,是分配权利、义务和利益的方式,数字时代的共同富裕需要一套正义体系作为基础.这种正义体系包括数字资格获取正义、数字劳动正义、数字红利分配正义、数字矫正正义四个方面.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帮助人们满足其需要而提供的利益与服务的法律、规则和法规,在消除利益分化、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社会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规范劳动用工、消除地区差距、促进城乡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并积极推动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然而,我国的社会政策还存在着制约共同富裕的因素,表现为:数字资格获取政策包容性不强,有些群体和地区未被数字网络覆盖;数字劳动保护政策不够完善,造成平台从业者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数字红利分配政策存在执行偏差,致使不同区域、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数字失范矫正政策在应对理念、运行基础、问题处置等方面均面临滞后.这就要求社会政策进行优化,具体包括:完善数字包容性社会政策以提高人们的数字能力,强化数字劳动的社会保护政策以规制数字劳动异化现象,改进数字红利分配政策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加强国家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以规范数字运行.

    数字中国共同富裕治理正义社会政策

    政策执行模式的生成逻辑与转换机制——基于A市"老楼加梯"政策的纵向案例研究

    李燕胡彬
    9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一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类型各异又相互转换的政策执行模式,这本质上反映了政策主体为应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探索其背后隐藏的发生机制,不仅有助于明确政策执行过程,更有益于解码"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行动逻辑.纵向观测A市"老楼加梯"政策执行过程发现,其存有以权威统筹下的"众创试验"为核心逻辑的试验性执行、以政治激励下的"紧密协作"为核心逻辑的政治性执行、以弹性运作下的"有限合作"为核心逻辑的调适性执行和以刚性规范下的"科层稳态"为核心逻辑的行政性执行四种政策执行模式.这些执行模式的生成逻辑在于,以行动者转译为中介,"政治—社会—政策"三重情境的复合作用会引发执行共同体在"政策优先级—模糊性"两种认知上层叠组合的嬗变转换,以形塑起执行共同体的"耦合"或"解裂"形态;在联结纽带的双向调节作用下,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和博弈推动着不同执行模式的演进.其中,连续过程中的知识增长、多期协作下的能量累积是影响政策执行模式转换的关键机制.一方面,政策知识的增长源于前期政策执行的结果反馈,从而影响组织认知的形成;另一方面,以政策共识、共同荣誉、主体间默契、互动经历等为表现形式的合作能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积蓄,推动着主体间联结韧性的迭代升级.这一动态解释模型的构建,不仅为理解中国场景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提供了有益思考,也为增进政策执行效能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

    政策执行政策情境政策过程国家治理执行共同体

    内生性空间修复: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逻辑——基于浙江省P市的经验

    毛渲王阳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生态文明的物理容器,也是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视角.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生态空间增量资源的限制,地方政府主动发挥调控作用,通过产业"腾笼换鸟"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实现县域空间的内生性修复,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该过程立足县域独特的自然社会禀赋,以域内生态环境资源创新利用与循环发展为动力,形成具有整体性、内部性和自发性特征的内生性空间修复过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重生态空间的转型重构.浙江省P市通过县域空间重构、空间整合、空间更新、空间增值,推动了既有产业空间、城乡人居空间、生态景观空间与生态文化空间的重置与再造,展现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内生性空间修复的生动实践.这一实践基于县域整体统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生态资本、自然资本与生态文化等要素的共同作用,蕴含了政策在地化、城乡共生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与价值内在化的多维共奏,既盘活了县域内生态资源,又保留了县域自然生态风貌,实现了产业增效、居民宜居、生态增值的多重效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性空间修复逻辑回应了生态环境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县域资源统筹与整合,以空间内部更新、重塑与再生,创造出应对生态挑战、维持空间平衡、创造空间价值、保留地方特色等多效合一的新样态,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也为生态环境空间正义价值旨归的实现提供了实践方案.

    县域城乡融合内生性空间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治理:契机、风险与应对——从ChatGPT到Sora

    孔德臣侯勇
    12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ChatGPT、Sora等代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引发一场新的革命.这一新技术在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价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意识形态治理提供新契机,其内容生成有利于破除信息垄断,加大意识形态治理的深度与力度;其传播方式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增加意识形态治理的效度和温度;其获取途径有益于消弭信息鸿沟,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广度与精度.不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性及其现实应用也存在各种潜在风险,算法偏见会增大意识形态监管难度,隐私泄露会威胁意识形态安全,舆论操控会降低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数字鸿沟会限制大众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利益驱动会诱发意识形态治理失衡.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其风险挑战,需要优化算法设计,引领智能技术向好向善发展;强化数据防护,协同技术与法律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加强舆论引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释放数字红利,提升民众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力;规制资本逻辑,发展以人为本的智能技术推进意识形态治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引领新型智能技术健康发展,从而助力科技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Sora意识形态数字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