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陶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陶瓷学报
陶瓷学报

冯林华

季刊

1000-2278

tcxb_0798@163.com

0798-8499628

333001

景德镇东郊新厂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eram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日用陶瓷工艺、陶瓷机械、建筑卫生陶瓷、陶瓷美术、结构陶瓷、复合陶瓷、陶瓷史、陶瓷加工、无损检测及测量技术、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陶瓷与金属封接技术等学科方面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上述专业范围里未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研究简报、学术动态、文献综述、陶瓷美术理论与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芒硝基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汪长安夏钰婷柳馨王亮...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芒硝(Na2SO4·10H2O)作为一种原料易得、储能密度大的无机水合盐类相变储能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拥有相变温度适中、储能高等优点,然而,过冷度大、相分层严重、易泄露和导热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芒硝基PCMs的大规模应用.通过总结关于过冷和相分离问题的改性方法,归纳比较了各类封装的原理及效果,并概述了通过导热强化来提高芒硝基PCMs储放热效率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材料的实际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为开发高稳定性、高效封装、高导热率芒硝基PCMs提供参考依据.

    芒硝相变储能过冷相分离封装导热强化

    高红外辐射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扬扬马文李敏李浙锋...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红外辐射材料在节能、热防护和散热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开展高红外辐射材料研究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高红外辐射材料的性能特点,介绍了其在节能、热防护和散热应用的理论和高红外辐射性能的实现及研究现状.目前,高红外辐射材料在性能、耐久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在理论基础、制备工艺、稳定性、制备成本、多功能性与辐射性的统筹协调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高红外辐射率节能热防护散热日间被动辐射冷却

    先进烧结技术制备高熵陶瓷的研究进展

    何金懋赵国梁刘天伟徐晨...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熵陶瓷作为近年来发现的新型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高熵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高熵效应中的迟滞扩散效应,高熵陶瓷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保温才能充分致密,制备周期长、耗费能源大.随着先进烧结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采用闪烧、放电等离子烧结和超快高温烧结等先进技术制备高熵陶瓷,在缩短烧结周期和降低烧结温度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对先进烧结技术制备高熵陶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归纳,探讨了不同烧结技术的原理、特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对未来高熵陶瓷烧结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高熵陶瓷先进烧结技术闪烧放电等离子烧结超快高温烧结

    云母微晶玻璃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杜文浩肖卓豪崔久治黄新华...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母微晶玻璃是一种独特的玻璃陶瓷复合材料,一般通过对K2O-MgO-MgF2-Al2O3-SiO2体系玻璃进行热处理而获得,这一过程使其主要以云母晶体为主晶相,形成具有特殊片层状结构的微晶玻璃.系统地介绍了云母微晶玻璃的组成体系、制备方法,以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的是其独特的可切削性能,其层片状结构为其赋予了出色的可切削特性,使其能够通过各种加工手段制成精密尺寸、精密配合和复杂形状的构件.重点总结了云母微晶玻璃在生物组织、高精度结构件、真空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是卓越的应用能力,并对云母微晶玻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云母微晶玻璃生物组织高精度结构件真空电子器件

    热界面用导热绝缘陶瓷填料的研究进展

    杨达伟姚瑶江霖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兼具高导热和绝缘性的热界面材料是支撑电气设备高效运行,提升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基础材料.热界面材料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体,因而其本征导热性能差;通过添加高导热的绝缘陶瓷填料,构建三维导热网络,可以极大地提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综述了近年来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以及陶瓷复合填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今后高导热陶瓷填料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陶瓷填料热界面导热绝缘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阳极抗积碳的研究进展

    曹希文罗凌虹曾小军王乐莹...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缓解能源危机的新兴能源技术,具有效率高、可持续、无污染等优势.Ni基金属陶瓷由于兼具高电子电导、高离子电导和对碳氢燃料极佳的催化活性等优势,成为目前商业化SOFC阳极材料的最佳选择.然而,Ni基阳极SOFC在使用含碳燃料时,由于碳沉积而容易导致其失活,造成电池性能衰减.针对于此,首先,分析Ni基阳极在含碳燃料中积碳的机理,阐明Ni基阳极积碳的原因、过程、类型以及危害,并介绍探测积碳常用的表征方法;然后,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外对于改善Ni基阳极抗积碳的机制和策略;最后,对Ni基阳极抗积碳策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阳极金属陶瓷抗积碳

    CoZn@NC与CuS的强耦合界面构建及其超薄电磁波吸收

    黄惠中李博赵超蒋肖...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磁波的污染促使高性能电磁波(EMW)吸收剂的发展,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不能满足目前的性能要求.因此,多组分复合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焦点.该研究巧妙地设计CoZn基金属有机骨架(CoZn-ZIF-L)纳米片,并转化为氮掺杂的碳包裹的CoZn纳米颗粒(CoZn@NC).随后,利用水热工艺在CoZn@NC表面复合超小的CuS纳米颗粒,构建强界面耦合结构,有效地将CoZn@NC与CuS的介电性能优势结合起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异质结构显著提高了电磁波吸收能力.CoZn@NC/CuS异质结构表现出优异的EMW吸收性能,其反射损耗(RL)达到-56.2 dB,匹配厚度仅为1.46 mm,有效吸收频带宽(EAB,RL<-10 dB)达4.13 GHz.该工作为设计一种强界面耦合的高性能EMW吸收材料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思路.

    CuS超薄匹配厚度界面耦合介电损耗电磁波吸收

    基于Rietveld方法的脱硫石膏晶须生长机理研究

    李亚茹丁宏政张小婷汪潇...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释水热环境下的脱硫石膏晶须(Calcium Sulfate Whisker,HH-CSWs)的生长机理,以提高脱硫石膏(Flue Gas Desulfurization,FGD)的高附加值利用,在120 ℃的硫酸溶液中,保温时间为60 min的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大长径比半水硫酸钙晶须.通过Rietveld方法拟合精修了 HH-CSW样品及脱硫石膏的XRD曲线.根据Rietveld拟合结果,建立了 HH-CSW样品及脱硫石膏的结构模型.晶体结构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HH-CSW晶须的晶体结构存在着明显区别:一是在脱硫石膏结构中有六个Ca-O-S键和两个Ca-O-H键,在HH-CSW结构中有八个Ca-O-S键;二是脱硫石膏结构中有两个H2O通道(分别沿c轴和a轴方向),而HH-CSW结构中只有一个H2O通道.据此可以推断脱硫石膏水热制备HH-CSW的形成机理是脱硫石膏结构中两个Ca-O-H键断裂释放H2O,并与S结合形成两个新的Ca-O-S键,沿c轴释放H2O分子从而失去部分结晶水形成了 HH-CSW,为制备大长径比脱硫石膏晶须提供理论依据.

    脱硫石膏HH-CSWRietveld拟合晶体结构

    Al4SiC4陶瓷在高温还原性气氛中的结构演变及机理研究

    郑岐孙侨阳于景坤袁磊...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化硅铝是一种良好的含碳耐火材料抗氧化剂.该研究以铝粉、硅粉和碳粉为原料制备出碳化硅铝陶瓷,并将其置于1000 ℃~1500 ℃温度范围内的还原气氛中,以模拟碳化硅铝在含碳耐火材料中的实际使用环境并对其性能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性气氛下,碳化硅铝在1000 ℃~1400 ℃温度范围内先与一氧化碳通过气相反应生成氧化铝、碳化硅、碳及铝硅酸盐玻璃相.当温度升至1500 ℃时,氧化铝和碳化硅与一氧化碳通过气相反应生成莫来石.上述反应将会在含碳耐火材料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含碳耐火材料的氧化,提高了含碳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

    Al4SiC4含碳耐火材料抗氧化性还原反应

    含氰基聚碳硅烷的合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谢富成陈豆莫高明何流...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碳硅烷(PCS)是碳化硅(SiC)纤维和陶瓷的重要先驱体之一.以PCS作为先驱体制备SiC纤维和陶瓷时,通常存在陶瓷产率低的问题,进而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利用含铑催化剂以及偶氮二异丁腈,使通常不易进行硅氢化反应的丙烯腈和PCS发生反应,将氰基引入PCS分子中,合成出新型含氰基聚碳硅烷(PCSCN)先驱体.与PCS相比,以含铑催化剂合成的PCSCN的陶瓷产率可大幅提高至80%以上.用红外、核磁分析了 PCSCN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引发的硅氢化反应均是以α加成方式为主.此外,以含铑催化剂催化硅氢化反应时,反应程度初期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而加深,但反应5 h后或60 ℃以上基本不变;增加丙烯腈的量有利于增加反应程度,从而引入较多的氰基,但增加幅度不明显.

    丙烯腈聚碳硅烷硅氢化陶瓷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