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机车车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机车车辆
铁道机车车辆

张冀荃

双月刊

1008-7842

jlsxwh@rails.cn

010-51849313

100081

北京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铁道机车车辆/Journal Railway Locomotive & Car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铁道部主管,由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与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和供电专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1年。其办刊宗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和交流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机车车辆、供电系统方面的试验研究和设计成果,运用检修经验,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国内外技术动态、技术政策等,从而为铁路运输生产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读者对象:从事铁道和城轨交通机车车辆专业和供电专业的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和运用检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疲劳损伤等效理论的机械结构件加速振动试验技术研究

    张双陈蓝李岩王冬刚...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结构的加速振动试验受HALT/HASS试验箱空间和推力的限制而无法施加振动步进应力,依托实验室大型振动试验台,开展了机械结构的加速振动试验技术研究.首先,选取了适用于加速振动试验的模型,并推导出疲劳损伤的计算方法.通过选取加速因子,进而确定了加速振动试验量级.然后,通过仿真计算,对比加速振动试验方案和非加速振动试验方案某关键位置的损伤值差异.利用载荷谱等效裁剪的方法,修正了加速振动试验量级.最后开展振动试验,通过对比机械结构关键位置损伤值的方式,证明了加速振动试验方法的可行性.

    加速振动试验加速因子随机振动试验疲劳损伤等效裁剪

    长大平车车体钢结构模态频率优化方法

    李晓峰周世新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长大平车低阶模态频率数值较小的问题,基于灵敏度分析法,依托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开展提高低阶振动频率数值的研究.首先建立长大平车有限元模型,计算车体钢结构状态下无约束模态.然后使用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一阶垂向弯曲频率与车体质量相对于车体装载加固装置中各构件厚度灵敏度.而后基于由单一响应灵敏度关联获得的相对灵敏度,结合不同灵敏度阈值对车体结构优化代价和优化效果影响,最终确定对以装载加固装置中梁、端梁等 17 个构件厚度为设计变量,一阶垂向弯曲频率最大值为优化目标进行车体结构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车体一阶垂向弯曲频率提高 4.51%,车体质量降低 5.34%,车体强度无明显变化.

    长大平车模态分析灵敏度分析灵敏度阈值尺寸优化

    基于机器视觉的高度阀型号识别方法研究

    刘庸奇杨琳光王玥龙王宝军...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用高度阀具有产品种类多、结构相似度极高等特点,传统人工目测方法难以对其型号进行可靠有效地识别分类,导致返工、发错货物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高度阀型号识别方法:首先,基于Python-OpenCV针对高度阀部件设计图像预处理算法和特征提取方法;其次,进行特征信息处理分析,建立型号分类识别算法;同时,基于以上算法研发了高度阀类型识别系统;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机器视觉OpenCV识别检测

    高速动车组电机吊座应力响应与疲劳损伤评估

    刘学刚霍文彪高众昆郑新宇...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速动车组电机吊座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响应,对京广高铁线路上运行的高速动车组电机吊座动应力进行跟踪测试,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测点、不同里程、不同工况、不同运行区间下的应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动车组服役里程的增加,电机吊座处的应力水平无明显的变化,其测点DJ4所在的区域应力响应强度要明显高于电机吊座其他区域;列车在启动加速和制动减速阶段应力响应变化较为显著,匀速运行阶段应力响应较为平稳,电机吊座在匀速运行工况的等效应力要高于启动加速和制动减速工况;不同运行条件下电机吊座测点在武广区间的等效应力要明显高于京郑和郑武两个区间;车轮旋修对电机吊座处等效应力的影响程度比较有限.

    动车组电机吊座等效应力线路工况

    基于5G的机车车辆远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

    韩乐祖宏林张志超张一喆...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铁路机车车辆试验检测业务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机车车辆远程试验检测的需求,梳理了 5G技术下机车车辆远程试验应用场景,构建了基于 5G的机车车辆远程试验检测系统架构,研究了包括车地网络架构、电源远程控制、软件远程操作等远程操控技术,以及支持断点续传的车地数据传输技术和远程试验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实车应用表明:基于 5G移动互联网的远程试验检测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升科研试验工作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试验管理能力,降低人员出差的工作强度.

    5G机车车辆远程试验检测远程电源控制数据回传网络安全

    高速铁路智能接触网系统及试验检验平台技术研究

    张士奎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的发展方向,结合接触网信息化数字化趋势,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接触网架构.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光纤复合承力索线材,解决了锚段关节处该类型承力索的接续难题并开发了相应装置机构.在对分布式监测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理分析和实验室验证,研究了基于广域光纤传感技术和光纤复合承力索的智能接触网实时状态广域监测和预警技术.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搭建了实物实景试验验证平台,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和工程上的可实施性.

    接触网牵引供电光纤复合承力索分布式光纤

    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轮缘强度分析

    刘顺稳尹利钧赵鑫温泽峰...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工程中最小轮缘厚度多依据经验确定的现状,利用ANSYS建立了考虑CR400AF型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的三维轮轨静态接触有限元模型,钢轨选用CN60,轮径取极小值 850 mm,轮轨载荷取自UIC 510-2020 标准.分析了不同横移、载荷下的轮轨接触状态,对比了 22.0、26.0、32.9 mm这 3 种典型轮缘厚度下轮辋和轮缘内应力分布.重点分析设计廓形接触和磨耗后共形接触条件下,轮缘贴靠和道岔通过时轮缘内部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最大应力的幅值和发生位置,总结了特征应力随轮缘厚度的变化规律.以车轮 360 MPa的许用应力作为评判准则,发现工程中采用的轮缘最薄 22.0 mm的车轮轮缘强度有保障.提出了薄轮缘车轮安全评估的接触分析策略,为未来最小轮缘厚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现行薄轮缘车轮的运营提供了关键服役应力信息.

    高速动车组轮缘磨耗薄轮缘旋修廓形轮缘强度轮轨接触

    基于动力车晃车的等效锥度边界研究

    许自强贾喆张楠董孝卿...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力集中动车组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动力车车体晃车现象,导致车辆降速,影响运营秩序.为分析动力车晃车原因,开展了动力车线路试验并研究晃车机理,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了晃车的等效锥度边界条件.线路试验显示轮轨匹配等效锥度过小激发了动力车的晃车现象,车体横向平稳性达到 3.1.动力车的车体蛇行模态阻尼比偏小,当运行速度大于 140 km/h时,等效锥度过小将激发车体蛇行导致车体晃车,晃车频率在 0.8~1.2 Hz左右;将实测车轮踏面输入至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得到了晃车等效锥度边界为 0.043,该限值可用于评估车轮旋修与钢轨打磨质量.

    动力车线路试验晃车问题轮轨匹配等效锥度边界

    基于差分自回归—随机森林的动车组轮对旋修策略优化研究

    刘成朱腾飞王紫光沙智华...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动车组运行里程和轮对尺寸退化过程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特点,将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与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对关键尺寸退化趋势影响下的轮对旋修策略优化进行研究.利用ARIMA对运行里程数据进行差分处理,运用基尼系数划分特征构建随机森林决策树,将轮对历史检测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训练,以预测均值确定轮对尺寸预测值.以轮对几何尺寸和动力学性能为约束条件,以最长使用寿命、最少旋修次数和平稳性指标为优化目标,构建轮对旋修策略优化模型,并对轮对旋修量和旋修后轮径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轮径旋修量为 2.5 mm,轮缘厚度在HAi=28.5 mm和HBi=30 mm时旋修策略最佳,轮对寿命可提高 31.4%.研究成果可为动车组轮对旋修策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动车组轮对旋修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随机森林算法策略优化

    基于PHM系统的CR400BF-G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滤网视情清洁研究

    高志强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CR400BF-G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报警逻辑,结合牵引变流器冷却液进、出口温度监控的经验阈值,提出了不同温度环境下的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滤网视情维修模型,并选取两列动车组进行了试点验证.对试点动车组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滤网状态、冷却液出口温度、冷却液进口温度、箱内冷却液温度、箱内空气温度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验证提出的视情维修模型可行,且设定的阈值有优化空间;数据分析显示冬季条件下,牵引变流器滤网脏堵程度达到约 70%时,其冷却系统性能逐渐下降;冷却液进、出口温度,箱内冷却液及箱内空气温度随滤网脏堵程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在模型优化时增加箱内冷却液及箱内温度监控逻辑.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CR400BF-G型滤网视情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