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

    张建峰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岩大变形一直是隧道施工中一个难题,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工期、质量和成本,挤压性围岩大变形由于国内外案例少,缺乏相关经验,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本文以玉磨铁路甘庄隧道为依托,通过分析地应力、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确定了大变形发生的机理;根据大变形发生机理确定了相应的控制技术,包括三台阶变种短台阶开挖技术、压钢拱架变形控制技术、破碎带高速超前注浆技术、让压填充层变形控制技术等,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成功控制住了围岩变形,并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挤压性围岩隧道大变形机理控制技术

    软黏土地层地铁盾构始发端加固及掘进控制研究

    成航宇
    128-13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盾构始发是地铁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风险大、防水任务重、土体扰动强的特点.以天津市滨海新区B1 线欣嘉园东站~欣嘉园站区间盾构始发为例,基于薄板理论确定了始发端的软黏土加固范围,并针对穿越软黏土的力学特点,提出"三轴搅拌桩+2 排高压旋喷桩"的联合加固方案,并分析了始发端的掘进控制参数,运用现场实测方法得到了地表沉降曲线.结果表明,土体加固方案可满足加固土体的抗剪切、抗拉和盾尾部防渗要求;加固区掘进推力≤1 200 kN,推进速度≤10 mm/min,刀盘转速≤1 r/min;非加固区掘进推力≤3 000,推进速度 30~40 mm/min,刀盘转速1~1.51 r/min;监测表明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掘进掌子面附近,掌子面前方2 倍掘进长度后的地表沉降趋近于0;地表沉降峰值随着掘进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盾壳尾部脱离加固区时,地表沉降的速率增加较快.

    软黏土地铁盾构三轴搅拌桩始发端加固掘进控制

    长距离穿越顺煤层瓦斯隧道卸压消突方法研究

    温嘉伟
    133-13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距离穿煤隧道通常具有围岩破碎程度高、揭煤断面大、时间和空间紧张等特点,如何对此类隧道快速消突是隧道施工中面临的重大难点.以祁连山2#隧道为例,通过分析长距离穿越顺煤层瓦斯隧道的工程特点,对隧道瓦斯泄压增透抽采方法进行分析比选,最终选择水力割缝快速卸压消突方法,并建立了相应数值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优化得到最优的钻孔布置间距和割缝布置间距.并通过现场试验,发现水力割缝快速卸压消突方法相对于传统钻孔抽采瓦斯法可以大量缩短抽采时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成果可为高瓦斯隧道水力割缝实际应用提供有效借鉴.

    穿煤隧道卸压消突方法水力割缝瓦斯抽采割缝参数

    高地温隧道施工期热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王松涛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地温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高温作业环境问题,提高施工人员舒适度和生产效率,以兰渝铁路化马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高地温隧道的形成及施工影响,并对热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确定了隧道隔热层最佳厚度50 mm,并采用"双通风管道通风+掌子面冰块降温"的降温技术,现场应用良好,隧道内温度满足施工要求,确保高地温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研究结果可为高地温隧道的通风隔热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高地温隧道热害隔热层冰块降温通风

    城市综合管廊上跨浅埋地铁穿插既有盾构井施工技术研究

    徐金宇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廊穿插地铁施工,拆除工程、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困难复杂,施工质量要求极高.以南京南部新城综合管廊的复建段为工程依托,分析在上跨浅埋地铁、拆除地铁部分盾构井、地基承载力不均匀、邻近道路和楼盘基坑的同时还要面对原管廊的各种干扰.周边工程结构繁杂、作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原地铁部分盾构井完善基坑支护,优化结构形式规避结构冲突,采用软硬地基处理过渡等措施,保障了地铁工程、道路工程、房建工程和管廊工程本身的安全质量及进度.在满足不同类型工程的技术要求,尽可能优化施工设计上本文给予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为类似地下工程提供可借鉴实例.

    综合管廊基坑安全浅埋地铁拆除盾构井

    高瓦斯特长公路隧道阶段施工通风方案研究

    李飞
    145-14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特长隧道施工通风,以前多是利用斜井、横洞等辅助坑道作为排风道进行巷道式通风,而对于没有辅助坑道的高速公路分离式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通风,风险更高,经验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结合桐新高速公路高瓦斯宗宝山隧道工程,对其阶段施工通风方案进行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创新采用"隧道弃碴回填+实心砖+喷射砼封闭"的风门设置,可以使风机、变压器、备用电源等设备能够按照非防爆型进洞配备;通过巧妙设计的风门形式和位置,利用分离式隧道一段作为通风巷道,另一段隧道作为压入式通风设备安装通道,这种"巷道+压入"式通风方式,施工简单,成本低,有效解决了长距离高瓦斯隧道通风难题,确保了施工安全,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高瓦斯公路隧道阶段施工通风方案风门

    浅埋大跨粉细砂层地铁车站洞桩法半逆作施工技术

    巨斌如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家庄市轨道交通3#线东二环南路站,长204.8 m,两柱三跨地下三层结构,下穿双层交叉城市快速路,为浅埋地铁车站,车站主体穿越粉细砂层,采用暗挖施工.通过对浅埋大跨粉细砂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研究,针对车站工况,在传统的浅埋暗挖施工的基础上结合盖挖法,通过导洞、扣拱及桩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发挥盖挖与分步暗挖各自优势,创新采用双层导洞组合洞桩法半逆作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浅埋大跨车站穿越粉细砂层施工难题,保障了既有快速路正常运营,实现了车站开挖安全施工,效益显著.

    浅埋粉细砂层大跨导洞组合洞桩法半逆作

    岩溶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车站的影响研究

    钱建华
    154-15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徐州地铁4 号线南三环换乘车站的岩溶区基坑施工项目,采用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岩溶区深基坑变形的控制问题以及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车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基坑开挖的全过程,并分析了溶洞处理前后基坑及邻近既有地铁车站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溶洞的有效处理能显著降低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和邻近地铁车站的竖向位移,进一步验证了溶洞处理的必要性,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岩溶地铁换乘车站深基坑数值模拟

    双线盾构施工对邻近输油管线的影响研究

    朱清利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全过程模拟南宁市轨道交通1 号线佛子岭站~火车东站区间双线下穿北昆输油管线盾构施工过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施工过程中输油管线的竖向位移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输油管线的沉降形状基本符合盾构施工后土体的Peck正态分布曲线;在临近左线隧道正上方输油管线施工时,输油管线的沉降变化速率最快;右线盾构施工对右线隧道正上方输油管线的影响较左线隧道正上方输油管线大;对输油管线的应力影响也集中体现在输油管线正下方的盾构施工过程中.因此,在盾构施工临近输油管线正下方时,应适当加快衬砌速度,加强临近土层竖向位移监测,保障盾构施工安全.

    双线盾构输油管线有限单元法沉降应力

    深埋超大异形断面盾构组装洞室立体暗挖施工技术研究

    王剑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重庆长江隧道,探究了立体暗挖施工技术在城市深埋山地盾构组装洞施工中的适用性.为满足盾构始发要求,采用大断面蘑菇形组装洞+斜井运输设计,纵向设计为过渡段(15 m)、一般段(35 m)和下沉段(35 m).考虑工期要求,将组装洞纵向优化为一般段(15 m)和下沉段(35 m),斜井长度由 216.76 m变更为 181.76 m以提高出渣效率,满足盾构组装的同时加快了工程推进.在满足施工安全的同时,将上断面开挖方法由双侧壁导坑法优化为中隔壁法,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混凝土应变计、沉降收敛单元搭建了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结构受力变形,保证了结构安全.

    盾构机组装洞关键线路方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