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杂环境软岩偏压隧道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分析

    喻靖宇
    17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复杂地质环境软岩偏压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力学特征和变形特点,依托渝昆高铁在建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反映软岩偏压隧道实际施工状态,隧道开挖初期变形速率较大,后期逐步收敛,最大沉降值为206.72 mm,最大水平位移达到249.09 mm;初期支护最大拉应力为6.14 MPa,最大压应力为12.8 MPa,均不同程度超过规范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抗压强度设计值;由于现场降水较多,且软岩吸水性较好,隧道偏压效应明显,导致深埋侧变形和受力更为复杂.综合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提出优化施工工法、增大预留变形量等施工建议.

    软弱围岩偏压效应数值模拟现场监测控制措施

    风化泥岩地层隧道围岩稳定及质量控制

    高士亮
    18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岩地层具有饱水软化、脱水风化开裂的工程特性,在泥岩地层进行隧道施工极易引发围岩失稳,给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单轴和三轴等室内力学试验获取泥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再对现场采用的红外探水和TST超前地质预报监测方案和实用性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泥岩力学试验结果和支护结构对泥岩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管棚对围岩稳定的控制效果;最后结合围岩压力和钢架应变监测结果对现场围岩稳定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表明,围岩压力值稳定在20.50 kPa附近,而钢架应变则保持在260 左右,现场采取的泥岩地层控制措施有效.研究结果可为泥岩及类似地层的隧道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泥岩隧道力学试验超前地质预报现场监测质量检测

    高边坡超浅埋偏压隧道开挖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冯中亮
    187-190,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晋祠隧道为工程依托,对高边坡超浅埋偏压隧道开挖稳定性控制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偏压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施工过程中围岩和边坡稳定性,揭示不同应力释放率下隧道拱顶沉降规律和应力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削坡回填治理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地形偏压对削坡回填后隧道整体变形的影响明显降低的结论,采用削坡回填法可降低晋祠隧道施工过程中边坡和隧道失稳风险.最后,对削坡回填处置后的偏压隧道进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发现隧道拱顶下沉、拱脚收敛和地表沉降均呈现"前期快速沉降、变形量大,后期逐渐收敛、变形量小"的特点,证明削坡回填处置措施在治理高边坡超浅埋偏压隧道失稳时安全有效.

    浅埋偏压隧道沉降变形削坡回填数值分析现场监测

    超大跨度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分析

    沈跃辉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超大跨度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征,以厦门某双洞八车道隧道为依托,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衬砌结构受力特征以及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结果表明:(1)围岩压力作用在初期支护上的应力小于围岩初始地应力,围岩自稳能力承受了部分围岩荷载;拆除临时隔墙在二次衬砌自重作用下,初期支护内力发生重新分布.(2)初期支护分担了约90%的围岩荷载,仰拱脚部位置的分担比率在85.7%~94%之间.(3)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层,可以对二次衬砌支护强度进行优化设计,以节约工程成本.

    超大跨度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荷载分担比数值模拟

    复杂条件下地铁超深竖井穿越多层承压水降水施工研究

    营升
    195-198,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是暗挖施工安全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以北京地铁X号线起点区间大断面超深竖井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竖井地下水治理方案比选、竖井降水方案模拟并建立多层致密含水层组地下水的二维非稳定渗流有限元数值模型,基于结果提出合理降水井井位、降水井结构、降水井数量及降水周期等设计参数;此外,以降水施工为研究对象,进行降水扰动变形分区评估,并建立三维地质数值分析模型,在保障降水效果的前提下,研究降水对邻近既有构筑物沉降及安全影响.

    多层致密含水层二维非稳定渗流扰动变形数值模拟沉降规律

    滇池区域软弱富水地层盾构快速出洞技术研究

    郭宇航
    19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昆明轨道交通五号线全线盾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的软弱富水地层为湖泊沉积地层,包含泥炭质土层、黏土、粉土、粉砂等多种地层,地下水位高,含水量大,出洞后洞门涌泥涌砂无法迅速封堵,上部地面塌方、端头沉降严重,全线多次进行盾构始发接收端头涌泥涌砂抢险施工.该地层盾构接收按常规洞门凿除+盾构接收+洞门封堵需10~15d时间,存在施工过程长、风险难以掌控等问题[1].针对富水地层盾构接收风险大问题,提出利用洞门结构上方缺口配合盾构掘进增加洞门结构裂缝从而快速凿除洞门+盾构到达洞门位置进行地面注浆封堵初步流水通道+盾构出洞后快速封堵洞门综合工艺措施,从而实现盾构安全快速出洞.实践结果表明,昆明轨道交通五号线土建六标在左线青少年宫站接收过程中,配合盾构稳定接收技术,从洞门凿除到盾构接收完全封堵洞门仅用 72 h,在富水地层施工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及安全性.

    软弱富水地层洞门凿除地面注浆快速出洞

    新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性能评价与比较

    杨陈
    203-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节能已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外墙保温材料作为建筑节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居住舒适度.本文对目前常见的新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进行性能评价与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其性能指标,并比较不同类型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优缺点,包括有机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和复合保温材料.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防火性能、耐久性、环保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每种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问题,以便为建筑外墙保温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新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性能评价与比较有机保温材料无机保温材料复合保温材料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王皓
    207-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等角度深入总结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市域(郊)铁路发展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协同融合、经济高效规划路径,功能合理、财务持续建设路径,互联互通、多元共享运营路径以及体制保障、标准共建政策路径.通过四条路径协同发展,为下一阶段我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助力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

    "红头文件"对造价的影响和处置——以武汉市渣土车整治为例

    金学
    211-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规定在基准日期后法律变化导致承包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发生除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调整约定以外的增加时,由发包人承担由此增加的费用.其术语定义中法律的解释为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未包含行政规范性文件.结合武汉市渣土车整治"红头文件"出台和地方性政府配套指导价滞后这一实际问题,提出行政规范性文件对工程造价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原则和对《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修改建议.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行政规范性文件政府指导价工程造价

    北京市郊铁路节约型到发场布置及通过能力研究

    肖坤鑫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快推动都市圈市郊铁路发展,首选策略是利用既有铁路,如何既适应运输需求,又能尽量减少拆迁工程与改建工程量、减少用地,避免对既有线运营及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干扰,是全线工程方案决策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也符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文章着重研究如何在保证通过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到发场工程规模,为类似工程项目积累经验.基于图解法分析典型到发场通过能力,对计算参数进行重新选择和验证.计算模型不仅着眼于与目前成熟的通过能力计算理论对接,而且立足提高图解法的效率.经验证,在正常运营条件下,京郊铁路副中心线部分车站设置4 条到发线(含正线)、其他车站设置 2 条到发线(含正线)的方案,能够适应预测运量.

    市郊铁路节约型到发场布置通过能力图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