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研究:概述与反思

    杨耕
    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对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学者、苏联学者、东欧学者、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实践是包括目的性设定的、对象化的历史活动,而限定中的超越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即"社会的物";生产力表现为"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但它本身不属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与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体现着生产力、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学的隐喻",社会形态范畴的提出是以社会制度的划分为依据的,因而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实践社会存在社会形态

    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史书写的兴起

    胡逢祥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与书写,是在西方实证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兴起的.其发展则从最初的社会总体史探究逐渐衍为社会形态发展史(通史)和社会生活史(专史)两大支流.这一过程不但大大拓宽了人们的历史视野及史学研究内涵,也直接促进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历史科学的转型.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引领,使关注社会宏观历史发展规律和民生事业的休戚成为社会史书写最为普遍的进步倾向.至其所显现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结合趋势,还具有现代史学初创期的跨学科研究特征,正是以此为起点,历史学开始突破旧史学的藩篱,在进一步吸纳和借鉴现代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方法的基础上,较快开启了由传统人文学术向现代社会科学的蝶变.

    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史社会生活史

    从天文到人文:"风气"语义演变与史学概念形塑

    王松
    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前后,随气化宇宙论的逐渐成型,"风气"一词作为天象的标记诞生了.先秦到汉代,"风气"在气化宇宙论中因与时空秩序关联而屡屡出现于当时的知识生产活动中,形成了风气/时空—生成物的关系模式,词与物是统一的;中古时期,"风气"成为人物品藻与艺术品鉴的审美用语,词、物分离,成为一种隐喻,而风气/空间—人的关系是其原型;宋代以后,风气—四时的关系模式被扩展为风气—时代的关系,使其由 自然时间中的天文现象变为人文时间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风气"一词也成为重要的人文概念,构筑起一条富有特色的历史解释路径.

    风气概念史历史语义史学概念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栾江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特殊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有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通过发挥组织动员作用打造农业强国产业体系,发挥制度牵引作用确保农业强国建设方向,发挥文化建设作用丰富农业强国文化内涵等.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动力低下、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提升共同富裕带动效果、强化文化功能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物质保障力、主体支撑力、价值驱动力和文化影响力,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业农村现代化

    太初有"言"更有"事"——言事关系与先秦学术形态嬗变

    王振红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所说之"言"与所做之"事"既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又构成人类世界的两个主要面相.所以,先秦史官不仅重视记"言"述"事",而且将"言"与"事"分别而书.先秦之"言"经历了从神言到人言、从具体之言到抽象之言、从散见之言到结集之言、从格言警句到系统论说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言事关系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向:一是"言"朝着离"事"而独立的方向发展."言"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人类所做之"事",但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越来越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诸子立"言"成家,最终完成了对具体之"事"的超离与统摄.二是"事"作为更为本源性的存在,本质上"言"亦属于"事"(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的觉醒与人类活动的日益复杂,"人物行事"愈发成为记录的中心,及至《左传》寓"言"于"事",将经学思想、诸子言论、格言警句、俚语俗谚融入历史叙事之中,"事"最终实现了对"言"的主导与统合."言"与"事"及其关系的演变,与经学、子学、史学的起源、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

    言事关系离事立言寓言于事

    确定论、决定论和命定论及其与自由的关系

    刘清平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主流学界在坚持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时,往往将确定论、决定论和命定论不加辨析地混为一谈.其实,这三种理论虽然都是围绕一定如此的必然展开的,彼此间却存在微妙而深刻的差异:确定论单纯从认知视角描述了事实自身的一定如此因素;决定论从认知视角指认了因果关联中的权重因素并从非认知视角指认了人们的自主决定;命定论则在决定论基础上从非认知视角突显了不能抗力因素对于自由追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只有三种因素的负面价值才会阻碍人们的自由追求,它们的正面价值则会促成人们的自由追求.所以,无论基于哪一种因素,我们都无法证明 自由和必然是势不两立的.

    确定论决定论命定论必然自由

    什么是现代国家?

    马德普
    86-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现代国家?这是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西方主流的现代国家概念主要包含"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这两个要素,但是,"民族国家"概念即使在西方也存在理解上的混乱,在实际运用中面临无法适用于多民族国家的困境.宪政民主虽促进了西方的现代化,但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偏颇和误区,在实践中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灾难.现代国家的适当定义应该是,与传统国家相比,国家的公共性更强,公民拥有政治参与权,国家机构的制度化和政治权威的合理化程度更高,并有较强能力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国家.

    现代国家民族国家宪政民主后发展国家

    网络议型民主:概念、功能与平衡

    张爱军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议型民主"是一个具有整合性与通用性的新概念,适应了网络政治实践的要求.网络议型民主是以"议"为核心、贯穿整个网络生态过程的个议民主,并且带动了其他衍生性民主的发展.网络议型民主有其优势和不足:优势体现在其起点、过程、结果各个阶段始终以公平正义为取向;不足在于议而不决、议而不行、议大难小、议事难成、议情驱动极化等方面.促进网络议型民主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公共话题议程设置和权利保障机制建设,防止网络技术滥用,为其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网络民主议型民主个议平衡机制

    能动的执行者:社会政策制宜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以低保政策为例

    贾玉娇杨佳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低保工作的专项治理力度,低保政策执行的基层 自主空间被压缩.在此背景下,作为低保政策与政策情境黏合剂的基层执行者引起学界关注.研究发现,与消极应对的低保政策执行者不同,有一类政策执行者能够主动缓解一般性政策与复杂性社会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他们以实现政策目标为行动导向,以政策要求为行动遵循,能动地盘活社会关系,建构社会资本,并将其转化为政策执行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在长期的政策执行实践中凝练出有助于政策地方活化的实践理性,积极提升刚性政策的情境嵌合度、问题适洽度、需求贴合度,从而营造出低保政策执行的制宜空间,将文本政策转译为实践政策.

    能动的执行者执行中枢制宜化复杂情境

    大国产业政策转型下的全球产业治理

    陈伟光裴丹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产业治理是从全球经济治理话语体系中延伸出来的分支.之所以有单独研究的必要,是因为随着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新干预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回归,主要国家隐性的产业政策不断显性化并加速转型,大国愈来愈重视产业政策安排和产业战略布局,大国间的产业竞争与合作以及产业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博弈不断加强.全球产业治理本质上是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产业政策的协调和互动过程,由此形成共同的治理规则和标准.构建全球产业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不仅在于从产业领域考察和拓展全球经济治理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有助于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背景下,提出中国加快产业政策转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政策协调的实施策略.

    全球产业治理产业政策转型新型产业政策大国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