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

    黄少安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既要强调国情和特色,也应重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特色是在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其实质内容是人类的实质性、根本性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国民科学素质和认知能力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作为现代化内核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塑造,进而体现基于国情的、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发展路径和发展成果.

    现代化国家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民科学素质和认知能力现代化

    中国文学学科分类论: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

    高玉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及其学术分类,只有具体的诗、词、小说、戏曲等,分散在"四部"之中,中国现代"文学"本质上是西方现代学术分科的产物,它所确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实际上是按照西方"文学"标准从中国古典文献中集合而成.中国文学"学科"最初为"文章流别论""词章学",民国时期更名为"国文学",也称"中国文学",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学本科专业改名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则名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四个文学二级学科."中国文学"学科分类目前有四种标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分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分类;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分类.四种标准各有优缺点,需要整合.中国文学分类应该统一,也可以统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儿童文学、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研究薄弱,应该设置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中国文学学科分类词章学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论汪曾祺体——一种从作家阅读史出发的考察

    郭洪雷郭熙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方摹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汪曾祺小说、散文在体式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如实、如数记述生活、生命现象,记述人的是非、善恶的"流水账体".作为文体思维习惯,记"流水账"渗透在结构、段落、句式、字词等文体构成环节,并往往以"拉清单"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落实为一种"物"的美学."流水账体"的形成,既有中外小说影响的汇集,又受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戏曲、书画理论及相关艺术实践的滋养,同时还与汪曾祺对阅读对象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养成紧密相关."流水账"历来被视为创作的大忌,汪曾祺反其道而行之,体现着他对既有文体观念的反叛和冲决.

    汪曾祺体阅读史"基因文本"

    无人自足之境——论中国山水画空间的非叙事性

    沈亚丹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代、宋之际,山水画超越人物画成为最重要的画科,这貌似格局重组,但本质则是观看方式的调整:从聚焦人物和事件到放眼四野,山水画为观看者提供了置身事外的可能.情节淡化、意象并置与细节减损、方域模糊,都是山水画超越限制、构建非叙事空间的有效途径.中国山水画空间的非叙事性有其哲学根源,是老庄的"齐物"与佛教的"性空"在绘画中的融合和直观呈现,经倪瓒、董其昌、八大、渐江、龚贤等人之手延续为一种传统.事实上,非叙事性也渗透在除山水画之外的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之中,包括章回小说(茫茫而来—缥缈而去—莫知所终是其基本框架,其叙事过程也常被棒喝、机锋截断).总之,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非叙事空间,使得观看者跳出具体事件和特定情境,去直面生命的空无和孤独.

    无人之境情节淡化细节减损方域模糊非叙事传统

    古今中西之间的史学思维(专题)

    岳秀坤
    136页

    "屠杀"形容词——从"观风察势"论谈中国史学近代转型

    章益国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今学术转型的历史轨辙里,刘咸炘的"观风察势"论尤为值得关注."观风察势"论表现出一个语言特征:频繁地使用丰富的形容词.从刘咸圻提倡重修宋史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使用富有动力感的形容词去形容史事的风格,并在一个对立形容词组成的感觉网络之中提出了重修宋史的独特理由.近代史学转型之后,中国史学在古今之变中静悄悄地经历了一场对形容词的"屠杀".形容词式微,名词地位崛起,学术活动的重心从"找到一个妥帖的形容词来陈述感觉"变为"找到一个核心概念来建构理论大厦",这是中国史学古今之变此前为人所忽略的一个特点.

    中国传统史学刘咸炘史学转型刚柔观风察势

    古希腊的历史与史学观念

    李红岩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希腊并不特别重视历史与史学.在形而上学的规制下,历史与史学只具有次等价值.这与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历史与史学的传统形成鲜明对照.由于以"空言"统领"行事",古希腊人缺少对远古历史的记忆,不重视留存史料,建构历史时间系统的理性自觉严重不足,更缺乏撰写通史与外族史的意识及能力,表现出反历史的社会心理趋向.古希腊史学优劣互见,其树立了以"人"而非"神"为书写对象的史学传统,重视近当代史与口述资料采集,具有历史真实理念,成为西方史学的源头,但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埋下了种子.考察古希腊的历史与史学观念,可以为走好本民族的独特历史道路提供启示.

    古希腊历史史学历史观念史学观念历史意识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关于历史认知的再思考

    赵轶峰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柯林武德关于欧洲古典本质主义观念的论说和刘家和关于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关系论说结合,可以形成"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西方古典时代倾向于通过恒定本质理解包括历史在内的一切事物,哲学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中国古人通过流变体认常道,历史思维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二者之间有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两种认知路径的差别.基于此一命题,可以察见历史哲学兴起是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结合的结果,古典本质主义是现代历史怀疑主义的远因,关于历史学发生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言论反映了已经蜕化了的逻辑理性试图吞噬历史理性.在此认识基础上审视当下史学思潮,当确认经验事实的实在性,确认历史并不依赖"书写"而存在,承认经验事实居于历史学对象的核心.进而看到,历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认知以往的经验,也在于拓展理性的空间.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两种不同的、互补的、相需的思维路径.

    柯林武德—刘家和命题逻辑理性历史理性历史认知

    死的过去与活的历史:近代历史认识的两种观念

    岳秀坤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历史学始于19世纪的欧洲,以自然科学方法为典范,形成了近两百年史学思维的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特征.对历史学这一发展方向的坚持与反对,构成了两种历史观念的对抗,一种视历史为固定不变的对象,一种则视其为方生方成的动态过程.在历史学的实践以及史学理论的反思中,"死的过去"与"活的历史"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中外皆然.历史观念中的这种对立关系源于科学革命之后近代思想的内在分歧,本质在于如何在人文现象的研究中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历史认识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死的过去活的历史

    Abstracts

    174-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