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武升

双月刊

1671-2277

jkyxb@126.com

022-23367595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25号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刊物,也是中国第一家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论述为指导,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以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探讨教育改革规律、研讨教育发展问题为办刊宗旨。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在国外也有一定数量的订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的退隐与实验的崛起:百年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科学传统的变迁

    张学鹏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科学传统的表达和呈现是认识科学教育和课程的重要参照,研究以科学传统的三维划分(博物、实验和数理)为框架,按照清末民初(1904-1922)、民国新学制后(1922-1949)、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改革开放后(1978-2001)、新世纪课程改革后(2001-2023)五阶段划分,对我国自现代学制建立后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传统进行了系统梳理、统计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百年以来,自然从课本中不断退隐,原本居于首要位置的博物学传统在小学科学教科书中日益衰落,实验传统取而代之,成为最强势的科学传统,数理传统从寂寂无闻兴起成为重要的科学传统.

    小学科学教科书科学传统博物学传统实验传统数理传统

    高水平高校参与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逻辑、可能困境与推进策略

    王智超栾培中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党和国家围绕高水平高校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赋能提质.这些政策蕴含政治逻辑、内容逻辑和实践逻辑,在"三重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力求协同推动高水平高校实质性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然而,囿于功利主义思维、"学术性"与"师范性"纷争以及模糊化培养模式的存在,高水平高校参与教师队伍建设仍需扫除障碍、破除壁垒.高水平高校应以教师培养的本真价值为引领,革新评价体系以走出功利思维"泥淖";秉持创新驱动理念,竭力探索新时代"创新型教师"培养路径;始终坚持开放联动,多元主体共筑"雁阵型"互动培养模式,进而推动现代化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政策国优计划

    实践取向背景下美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探究

    陈勇
    24-3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大力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实习被置于教师培养的中心,实习质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教师教育机构外部看,不仅联邦和州政府通过行政问责手段对教育实习环节多有干预,而且相关专业机构也从专业维度搭建起了实习质量保障的"支架";从内部看,各教师教育机构纷纷从指导师资、临床伙伴关系、实习过程、专业支持及实习评价等方面入手,采取有力举措织造实习质量保障的"网络",如此便形成了多方协同、内外结合的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美国经验的启示在于: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注重外部行政保障和专业力量的介入,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师教育机构内部保障机制的建构和落实,如此内外结合,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夯筑起教育实习质量保障的"堤坝".

    实践取向美国教师教育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中国实践——"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论析

    吴陈兵朱敏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团式"教育帮扶是教育帮扶模式的创新,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G省8个重点帮扶县"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实践样态,发现其"组团式"教育帮扶主要涉及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等实践帮扶机制,但在具体帮扶过程中仍存在持续性不强、力度不够、精准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根据协同理论,从教育帮扶主体、方式、过程、目标四个维度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在后脱贫时代,高质量的"组团式"教育帮扶,还需加强科技帮扶力度,探索本土帮扶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帮扶一体化等,切实提高"组团式"教育帮扶成效.

    教育科技人才中国实践"组团式"教育帮扶协同理论

    课后服务能否保障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获得?——教育微观公平视域下之审视

    高巍蔡博文杨根博龚欣...
    45-5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课后服务作为推动教育公平的新支点,既要关注其宏观制度层面的落实,又要审视其微观层次的推进.研究基于教育微观公平的视域,采用问卷与访谈调查法对我国中部、西部、南部和北部4个省份(湖北、四川、福建、吉林)展开实证调查研究,以学校为执行基础、家庭为变量单位、学生为最终主体,拟考察不同类型处境不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教育获得的现状,探讨我国当前的课后服务能否保障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获得,并检验其对于教育微观公平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推动关于处境不利学生的研究从缺失补偿到优势发展的视角转变,挖掘学校层面的保护因子,为解释家庭环境对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课后服务教育获得教育微观公平

    家校合作能否有效减少校园欺凌?——基于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的实证分析

    郝以谱黄旭中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采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调查的中国数据,基于人类发展生物生态学理论,探究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受欺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受欺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青少年受欺凌频率;(2)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社会情感能力在家校合作与青少年受欺凌之间能够起到独立的中介作用;(3)"亲子关系→社会情感能力""师生关系→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在家校合作影响青少年受欺凌的传导路径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应构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校园欺凌联防机制,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提升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从而达到加强校园欺凌治理、减少校园欺凌的目的.

    家校合作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情感能力校园欺凌

    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对个人教育获得的长期影响

    孙丹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对个人教育获得的长期影响,结合《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2)中的宏观县级教育财政支出数据与CHIP2013所提供的微观个体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县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对个体教育获得的因果效应.结果发现: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对个体长期教育获得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对个体教育获得的积极影响更多存在于女性和非国贫县群体中,这可能是因为非国贫县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较为均衡,而国贫县教育财政支出存在"重物轻师"的偏好.

    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教育获得长期影响工具变量估计

    幼儿园园长教学领导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张立新马晓婷马利婷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儿园是实现保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园长是履行幼儿园保育教育领导与管理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教学领导力作为核心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保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科学构建园长教学领导力指标体系是提高园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前提,依据校长教学领导力理论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构建了园长教学领导力指标体系,即规划保育教育、领导课程与教学、保教监督与评价、引领教师成长、建设团队文化.运用此指标体系,实证调查了园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发现园长教学领导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园长教学领导力各指标体系的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不同教龄和不同地域园长的教学领导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园长教学领导力的现有发展水平,从教育行政部门、园长培训机构以及园长自身发展三个角度提出建议.

    幼儿园园长教学领导力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