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教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教探索
高教探索

双月刊

1673-9760

gaojiao@gdjy.cn

020-83566017

510045

广东省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广东教育杂志社总编室

高教探索/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和反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科学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前沿性,保持学术高品味,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界的知名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杨叔子看大先生之大

    罗海鸥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叔子(1933-2022)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教授.称杨叔子为大先生比其他称谓都恰切.杨叔子作为大先生,大在哪里?从个体特殊性而言,大在其集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从普遍性上来说,大在其具有大情怀、大学问和大德行.从杨叔子身上感悟大先生之大,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杨叔子大先生情怀学问德行

    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科研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胡德鑫李美茹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迭代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演进的背景下,一流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的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与有效路径.本文以四大一流湾区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400 的48 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SciVal科研管理平台及其他公开渠道相关数据,从科研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解析其科研创新竞争力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科研创新环境上,四大湾区均具有各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高等教育已形成共生共荣的耦合关系.在科研创新投入上,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在科研产出上,近20 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校均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居四大湾区之首,但从篇均被引和发明专利占比来看,与其他湾区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科研创新影响力上,粤港澳大湾区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大于 1 的比例达到 100%,在应用型学科层面表现相对突出,但基础学科影响力亟待提升;论文国际合作占比较高,维持在40%至60%之间.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型大学集群一流湾区科研创新竞争力

    粤港澳城市群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水平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徐银燕王志强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是动态适应的关系,学科建设为产业变革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产业变革是学科建设的外部驱动和重要依循.通过文献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水平学科存在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够、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深化推进科产教融合、优化学科组织等方面作出变革,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高水平学科建设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界面管理的现实与重构——基于"结构—情景—要素"视角

    尹雅丽马早明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国家战略下,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深入发展,制约因素逐步凸显.运用界面理论概念,对合作办学活动的协调性、动态性、功能性特点进行分解,将其困境归因为组织界面、流程界面、任务界面的结构性矛盾.提出构建"结构-情景-要素"三维分析框架,进行界面管理系统重构.针对组织界面,打造"资源共享体",从区域规划、高校主导、差异互补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协调性要素.针对流程界面,设计"弹性协同体",采用"高校+政府"模式构建弹性协同机制,升级内部自循环系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动态性要素.针对任务界面,凝练"决策共同体",厘清政府决策边界,构建"软性"监管,引入多元服务供给,优化功能性要素.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界面管理

    隐忧与出路:数字规训之于大学学术评价的审思

    张卓黄滋淳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指标逻辑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数字为本的全景场域成为规训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数字因其具有"量度"与"支配"的双重特性,较好地契合了大学学术评价追求可比较且便捷的实然诉求.随着数字话语的提升,大学学术评价呈现出数字全景敞视、数字过滤气泡、数字瘾欲机制等现实样态.数字规训下的大学学术评价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包括:技术理性遮蔽了人文理性;功绩主义催逼了一元迷思;行政逻辑束缚了学术逻辑.为此,应挣脱数统计算的囹圄,落实立德树人的内涵式学术评价;警惕绩效标准的趋同仿真,避免学术生态的低效内卷;弱化行政对学术的干涉,构建多元立体的长效评价体系.

    数字规训学术评价数字尺度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演变分析

    贺建清刘德鹏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高等教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借助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区域差异、空间相关性和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 年高等教育发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升,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走势,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集聚特征;耦合协调总体差距渐进式下降;考察期内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核密度曲线分布中心均向右移动,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均出现极化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

    韩飞金琴花郭广帅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职业教育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不断激发其创新活力并推进其持续进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重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的潜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强化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二者双向循环赋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将培育职教拔尖创新人才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动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提升中的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赋能

    基于"岗课赛证训创"的南粤家政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陈琴珍麦海汶王健民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家政管理专业的实证案例为载体,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和"岗课赛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岗课赛证训创"为核心的南粤家政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建.该模式以"岗"为始,实施岗位化教学方案;以"课"为本,构建课程体系;以"赛"为手段,完善激励机制;以"证"评估,检验教与学效果;以"训"为路径,助推理实相互转化;以"创"突破,激发学生自我超越.该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推动家政行业的发展.

    岗课赛证训创南粤家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批判、路径优选及策略创新

    陈伟郑文薛亚涛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课程目标矮化、课程内容异化、课程实施畸重畸轻等问题,大学生劳动教育亟需实施"全息融合化"的课程建设战略,坚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融合、与专业教育全程融合、与闲暇教育深度融合,亦需"全域体系化"地推进课程建设实践,为劳动教育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建设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可行的课程实施体系.为此,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创新课程建设策略,一方面要实施模块化横向整合策略,统筹知识类和实践类劳动教育模块、建设整合型劳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实施进阶式纵向序贯策略,依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程、融合渗透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实现理实融通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进而建构起"初阶奠基—进阶拓展—高阶融合"纵向进阶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批判路径优选策略创新

    "劳动惯习":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难点与着力方向

    卢惠璋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必要途径的劳动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树立正确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惯习、锻造积极劳动精神,然而,当前劳动教育面临场域-惯习的边缘化和虚弱化、劳动教育目标-过程的功利化和浅表化、劳动教育途径方法-评价的规训化与符号化等现实困境,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整体解蔽与实践探析,从融合多维场域、贴近生活世界、增强劳动体验等方面夯实教育阵地、增强主体意识、致力劳动幸福,从而助力形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惯习场域融合劳动体验